浅探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19-01-28 11:27李友凤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9年1期

李友凤

【摘 要】本文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费时多、效率低,学生畏惧文言文、不愿学习文言文、考试失分严重等的现象,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几种略有成效的文言文教法,在此抛砖引玉,望与广大同仁探讨,以期不断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熟读成诵 译文归类 析文悟情 巩固拓展

文言文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文言文毕竟年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理解总感到有距离,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愿意深入学习。因此,探寻符合文言文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学习,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在此,本人谈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种略有成效的方法,望不吝赐教。

一、熟读成诵

文言文的表达与我们的说话习惯相去甚远,读起来总是感觉佶屈聱牙,难以顺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是多讀。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私塾教学的情形:“他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可见古代私塾的教学以诵读和背诵为主。这种方法在今天也许有着诸多的弊端,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却不可或缺。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去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1.预读批注。在每篇文言文教授前都布置学生预习,其首要任务就是自读至少三遍,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顺的句子作好记号,上课时检查。

2.范读纠错。上课时先范读一遍课文,可以请学生范读,也可以是老师泛读,更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范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批注的问题解决,不会读的字注音,读不顺的句子画好节奏,特别纠正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字句。

3.自读疏通。在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着重读自己批注的地方,并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大体搞清文意,解决不了的词句作好标注。

4.齐读感悟。最后再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获得语感。

文学大家苏东坡曾说:“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领会了文章的大意,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二、译文归类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文章大致意思学生大多已把握,但要深入理解文意把握重点文言词汇还不够,我在教学时通常分两步来完成这一目标。

1.通译全文。在全文疏通时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五字法: 留、删、调、补、换”。接下来要求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对之前批注的疑难处小组讨论,都解决不了问老师,再小组互相翻译,我则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最后挑选重点句段和疑难句段给予点拨。这样既养成学生利用注释、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又提高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2.分类归纳。疏通全文,把握了一篇文章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常用重点词汇的记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有效的记住这些文言词汇呢?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类归纳的方法来记,效果不错。

(1)古代相关常识类。让学生收集古代典籍的相关常识,特别是古代的一些特指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司业、博士”,《陈涉世家》中的“豪杰”“三老”,《愚公移山》里的“孀妻”这类按常规的方法意思很难理解的词汇,只有积累了翻译时才不会闹笑话。

(2)多音多义字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对字音的把握关联到对字意的理解,如遗读(yi)时常用意是丢、遗留等意思,读(wei)时通常是赠送、给予的意思,还有“间”“为”“王”等。所以平时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对这一类的文言词汇归纳积累。

(3)古今异义词类。如“地方”“妻子”“开张”“左右”“卑鄙”等词一定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不然理解的文意就谬以千里了。

(4)通假字类。像“反”通“返”、“属”同“嘱”、“被”通“披”等,这类只有找出它通的那个字(基本都是音同、音近或形近字等)意思就容易理解了。而这要靠平时有意识的积累才能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5)词语活用类。让学生在归纳中寻找其特点从而培养辨别的能力:①名作状,如“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板印书籍”中的“板”、“北通巫峡”的“北”等多是动词前的名词活用;②名作动,例“鞭数十”的“鞭”、“随意名楼”的“名”、“朝服衣冠”的“服”等名词后都有宾语;③使动用法,像“闻寡人之耳”的“闻”、“忿恚尉”的“忿”、“劳其筋骨”的“劳”等后跟的是被支配的对象;④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的“耻”、“故以怪之矣”的“怪”、“渔人甚异之”的“异”等,让学生在归纳积累中找出诀窍。

(6)特殊句子积累,古人特别是文人的说话方式必然与现在有许多不同,因此对文言文常出现的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一定要积累例句、翻译例句,才能把握这类句式的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如此,日积月累下来,把握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再去读一些浅显文言文还有何畏惧呢?

三、析文悟情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值得借鉴。因此,教授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就必需进行一些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提高修养。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依体识文。我一般把文言文大致的按现代文体来划分,然后依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如《梵天寺木塔》《活板》《于园》等这类就按说明文分析,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写的对象及特征,而写法更是手到擒来。《三峡》《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等自然归到写景抒情散文之列,抓住景物特点、理解情感、由景悟情也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而像《孟子二章》这类就归入议论文体,让学生有意识的找到论点,理解文意就简单了。而《赵普》《晏子使楚》《陈涉世家》等归入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抓住人物和事件分析。

2.知人论文。《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如果不了解苏轼的旷达豪迈的性格怎么能理解他《记承天寺夜游》贬谪中的闲适?不了解晋朝的社会状况,怎么领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幻想的“世外桃源”的美好?不了解诸葛孔明与刘备的经历、刘禅其人,怎么感受《出师表》里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可见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中表达的思想内涵。

3.文言扩写。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但文言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为了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我经常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扩写。教《岳阳楼记》时,就让学生把写的景物具体描绘出来;学《桃花源记》时,就让学生把概括的或省略的内容补写具体;议论说理类的就补写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再次证明。这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意的把握,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及写作能力,一举数得。

四、巩固拓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文言要巩固所学内容,离不开练习。练习题一定要精挑细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实词等;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再选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练习。有了课内知识作基础,学生就会觉得课外文言文读起来也没有多少难度。这样既巩固、拓展了所学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信心。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在吸取前人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予以创新,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的“教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上只是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

【2】中学语文新课标

【3】名人名言录

【4】文言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