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协同的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19-01-28 11:20曹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导师要素

曹阳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本文首先分析创新型培养应具备的要素,然后探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多要素协同,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导师、学科和校内外等方面,最后给出建立多要素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多要素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124-0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总书记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把提高人才培养、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国家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因此,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2]。近年来,我专业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建设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我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条件设施和科研环境大幅度改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基础更加坚实,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依然表现出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合作不仅仅要资源互补,更要建立新型的协同关系,打造良好机制,通过协同培养,真正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纪律意识以及产品化过程当中的严谨作风和态度;经过实践训练,培养靠得住、有本事、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要素分析

关于创新型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等期刊焦点,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有关的研究文献逐年上升就说明了这点,有很多学者从研究生的心理道德、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导师和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学校的学术氛围、科研条件等不同的层面探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传统上多数通过经验的思辨得出结论,提出对策。经过对研究和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课题组的初步调研,影响研究生创新力培养的关联要素有[3-5]:(1)课程体系要素。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相比较而言,基础知识的更新周期要比专业前沿知识的更新周期慢得多,其中数理类、专业原理类等基础知识仍然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基础课一般占总课时量的50%以上,而我国只占20%-30%。(2)科学研究要素。高校学生科研平台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投入研究和发展的人力中,研究生已占24%,其中重点院校34%,实践已证明,不少做出重大创新成果的导师,他们的成就都有研究生的研究的贡献。(3)导师指导要素。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三、研究生培养的多要素协同

1.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体系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是保障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必备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学制、学科和专业划分等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硕士生课程既要考虑与本科生课程的衔接,更要注意与本科生课程的区别。内容要有足够的深度,而且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研究生课程则必须注意先进性和前沿性,更具备“深、广、新、精”的特点[6]。课程体系制定的原则是:必要性,课程符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方案要求,体现出本学科的研究生应掌握的理论,必修课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课程按一级学科统一设置,选修课尽量按二级学科设置,并适度地扩展到其他学科,最终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能力培养矩阵,并与课程之间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新颖性,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一定要反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一是通过开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前沿导论课程,采用导师团队集体授课方式;二是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中,要体现出课程的理论发展动态和对思维的启迪性;三是针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课程编写出系统性强、内容新、水平高的教学用书或精品教案,或有组织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的教材或教案。系统性,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体系完整,不是现有课程简单地更名、分解或补充,整个课程体系要形成自己的“脉络”图,并理清课程之间的前后和衔接关系。可行性,课程休系的设置要体现出学科现状和可操作性,应充分考虑授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和水平,以及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打造协同创新的科研资源共享体系。当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具有综合性、相互渗透性、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这就需要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形势发展。学科的依托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和光学工程三个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为重庆市的“十三五”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建有重庆市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能源互联网工程中心。巴南以界石数码产业园为核心,锁定信息通信、数码电子等重点产业,园区内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协同培养的主要举措有:积极整合校、院内的资源,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如在开展智能电网的研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与电气工程学科协同组建研究团队,在开展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中,也较好地实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将科学研究向纵、深进行推进,这些举措也最终转化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具体表现有:一是研究生发表三大检索论文出现持续增长;二是研究生在科学竞赛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学科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机制[7]。学校与惠科电子、深圳桑德、重庆桴之科等电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从合作企业聘请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每位研究生均有校内外两位导师指导,不仅在学术方面加强指导,还会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方位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以企业、科研院所的国家课题和企业课题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产业基地,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论

地方高校要破资源限制,必须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予以改革,打造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形成多方合作、协同联动、互惠共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机制,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33-37.

[2]李怡霏,居占杰.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89-95.

[3]王健,陈琳.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6):47-51.

[4]杜栋,王钰云,雷凯.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7(02):96-100.

[5]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3):10-15.

[6]郑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03):66-70.

[7]王海军,王天雨.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54-157.

猜你喜欢
创新型导师要素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V eraW an g
导师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