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2019-01-28 11:20李清富景蓝刘晨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

李清富 景蓝 刘晨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转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忽视人文科学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191-02

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1]。从事机械工作的车间工人已逐渐被社会淘汰,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2],要求工科生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内教育机制普遍存在机械化教育现象,教学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缺乏因材施教的理念。课堂上老师只是不停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差。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只看分数和结果,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知识创新能力的考核[3],这导致应试教育现象越来越明显。进入社会的工科毕业生千篇一律,全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人,这些矛盾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学生毕业觅职艰难,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亟需人才但是又一才难求。

2.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对“一专多能”的理解存在偏差[4]。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需要知识面广的全方位人才,学校为迎合社会需要,在教学计划上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压缩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时,导致工科生在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其过宽口径的特性,毕业生对基础理论学得不深不精,到了工作岗位还要补学很多知识,胜任工作的时间延长,即使总体工科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长,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还是出现技术人才断层现象。

3.许多院校都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大多数被老师在课堂上直接口述实践经验所取代,即使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学生往往也是应付了事。实践环节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工科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5]。只读书而不实践,学生就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长期下去,高分低能,学习优秀而动手能力差将会成为工科生的标签。

4.重视理工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科学的培养[3]。社会不仅需要可以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才,更需要拥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人。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完整的人文教育。

二、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因此应该保持原有优势不改变,调整培养模式使其更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

1.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能力是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6],现代的社会已经不需要只会看着说明书操作的工人。工科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目光从书本移向市场,在顺应市场发展的同时,积极开辟新领域。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既能够利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也可以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2.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把人才培养做精做深,真正落实“一专多能”,扎实做到“厚基础,宽口径”[4]。“一专”与“多能”并不矛盾,以“一专”为前提,使毕业生成为某专业方向的专门人才;多能则是在“一专”的培养道路上的自然拓展。学校应该增加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时数,引导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

3.培养大局观和知识整合能力。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单单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电脑系统,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实现无人驾驶,这已不再是传统交通行业内的工具概念;VE——虚拟环境技术可以使工程师在三位空间中实时地与他们的设计样机进行交互。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交叉融合,这些到底是属于工科还是理科?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经不能应对时代变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宽泛的知识领域并且具备知识整合能力,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结合相关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培养快速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以动态并且不可逆发展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新”都会变成“旧”,因此,高等工科教育更要关注未来互联网、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趋势,着眼于时代发展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竞争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技术、经济、社会需求是在不断发展的,伴随着人的一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新事物,不仅是学生时期,包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能够做到快速接受、适应新的改变,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社会淘汰甚至反而引领社会发展。

5.加大校企合作强度与深度[4]。近些年来,在相关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直接导致人才市场中高等工科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化。企业不再急于向高校要人才,在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低。但最终高校培养的工科人才大部分还是要走进企业,为了使工科毕业生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之间过渡的更加顺畅,也使企业在培养新员工方面节省时间及资金投资,必须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意识,使学生提早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6.认清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工科大学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及时投入工作。因此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必须提升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重视实践教学。动手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创新思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倚重工科教育,高等工科生的能力及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综合国力排名能否跻身世界前列,健康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新一代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更加注重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培养出一代可以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2):11-16.

[2]王化冰,翟子楠.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9):18-19.

[3]陶勇芳,尚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4]张洪流,李寒旭.高等工科教育中的浮躁现状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147-149.

[5]李清富,王进伟,刘晨辉.工科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141-142.

[6]刘韶军.高等工科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分析[J].科教文汇,2008,(12):84-92.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