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薄”之间钻研教材

2019-01-28 11:27朱静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9年1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钻研

朱静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和谐地对话过程,教材是活动的媒介,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单就一篇课文,那么如何去钻研教材呢?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编委高林生对此有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论述“教材钻研,要从薄读到厚,从厚再到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给我们指出了钻研教材的途径。

一、從“薄”到“厚”,眼里没学生,“增肥”课文

教师首先要把 “简单”复杂化,把看似简单的课文“读厚”。

(一)从作者的角度“读厚”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情感,阐释人生的感悟……教师阅读这篇文章应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1.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是阅读最基本的层面,也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2.作者是如何写的,即文章的写作方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这样写得好处。遗憾的是,好多教师平时钻研教材时仅仅涉及到“作者写了什么”这一层面。这是从内容角度“读厚”课文最主要的方面。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赞美彭德怀爱兵如子的高尚品格。为了充分体现彭德怀的高尚品格,给读者的心灵以震颤,作者创设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首先作者突出大黑骡子是不能杀的,原因有三:1.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一直看着它吃完”。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父母对孩子的爱。2.大黑骡子的为革命立过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3.老饲养员和战士们在苦苦劝阻彭德怀杀大黑骡子。作者在极力渲染大黑骡子是绝对不能杀掉的,而彭德怀为了“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却非要杀掉,鲜明地凸显了彭德怀爱兵如子的高尚品格。

(二)联系相关材料“读厚”文本

所谓联系相关材料,就是以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或者一个情景,或者一个人物等为“圆点”,发散开去,旁征博引,查阅资料,搜集一些相关的信息丰富课文内容,深入、透彻地了解课文。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作者在写大黑骡子的“功勋”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但是总体来说作者是略写这一内容的,即使是正面描写,也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侧面烘托的文字更是少之又少,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感悟到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的,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内容,我把其中的两点加上课文中对大黑骡子功劳的正面描写在课堂上一起出示给学生:A: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起来。B: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大黑骡子一次次地运过江的。学生读着这些句子,感悟到大黑骡子功勋卓著,为学生理解彭德怀爱兵如子的高尚品格又做了一层铺垫。

(三)从“读者”的角度“读厚”课文

每个人读完一篇文章后都会产生自己的一个价值评判,这些价值评判都是读者从不同的侧面在解读课文,因而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就我们教师钻研课文而言,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赏析能力的制约,对课文的解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理解比较狭隘,如果能搜集他人的评价,综合他人的见解,在更深的层面、辨证地理解这篇文章,形成自己的一个认识,在课堂上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

(四)从编者的角度“读厚”课文

教材编者编写教材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而是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适合学生学习的典范的文章编辑而成的。比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主要采用的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注意前后课文的联系,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制订自己准确而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文字。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其它两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和《大江保卫战》,都是属于军旅题材,编排的目的就是展现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在教学中要注意课文之间的相互贯通,更学生一个完整的军人形象。

二、从“厚”再到“薄”: 以“学”为本,删繁就简,“减肥”课文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吸收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理解、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我们要响鼓重捶,和教学关系不太密切的,或者根本没必要理解的,我们就要蜻蜓点水,直接省略。写作中要做到详略得当,钻研文本亦是如此。

(一)根据学生的基点,“读薄”课文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学生,要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临界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摘桃子的快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完全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能够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这一问题,可是对于彭德怀爱兵如子的高尚品格的感悟可能很肤浅,学生不清楚作者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先渲染大黑骡子的不能杀,再写含着悲痛杀大黑骡子,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灵震颤,强烈的意识到彭德怀高尚的品格。基于此,可以分为三个板块:1.简介“长征”,认识大黑骡子;2.感情朗读,体会深厚情谊;3.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心理。

(二)根据教学的目标,“读薄”课文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确定,我们就要对课文进行大刀阔斧的削减,重点突出目标的。

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在读中感悟彭德怀爱兵如子的高尚品格”,体现这一品格的主要就是用对大黑骡子的“爱”来反衬对战士们的“爱”,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呢?第一点就是文中的“抚摸”“念叨”“悄悄”等词语;第二点就是“彭德怀却背过脸去”;第三点就“彭德怀向着斜躺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三句话,其它的地方一笔带过,或者根本就不触及。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钻研
难题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汉字新解
哥德巴赫猜想
绕口令、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