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刘峰英雄形象坍塌背后的文化

2019-01-28 10:41彭舒杨
速读·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活雷锋刘峰芳华

电影《芳华》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的故事。影片自播出后票房势如破竹,得到了大众普遍喜爱,受众面广,属于大众文化类型。从文化分析角度切入,影片表现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特殊时期的故事,因此吸引了较多追忆该段时光的中老年观众,又因其故事在红色基调的基础之上加入了青春文艺的成分使影片更加青春化、大众化,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因而《芳华》是面向普通观众的文化,而非隶属于某一特定的文化群体。

许多观影者观后感叹曾经美好芳华青春岁月,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情感的共鸣,还有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时代和人性的思考。从文化角度而言,《芳华》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形式,我们关注电影不仅是关注电影本身的内容结构,更要关注电影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反思其蕴含的社会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现实。本文将从文化分析视角观电影《芳华》,从“活雷锋”刘峰发生“触摸事件”之后英雄形象坍塌的角度切入,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并进行反思,以求更好地服务实践。

在电影《芳华》中,英雄与普通人的割裂乃至对立。经验是先于经验的社会结构或意识形态结构的产物,即有的经验往往被某种先在的结构所控制,例如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英雄和普通人成为割裂乃至对立的两种形象,英雄不应像普通人般拥有个人情欲,英雄一旦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便是犯了不可饶恕之罪。

当“活雷锋”刘峰向林丁丁表达了爱慕之情,并发生了“触摸事件”之后,这个昔日英雄的形象瞬间坍塌,成了众人鄙夷的对象。昔日刘峰帮助过和没帮助过的战友们都纷纷落井下石,对其进行谴责、唾弃,似乎刘峰就不曾是大家心中的“活雷锋”,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当面临室友“为什么被摄影师抱可以,被医生抱可以,被刘峰抱就不行?”的疑问时,林丁丁说:“活雷锋就是不行。”这个回答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精神楷模不应有七情六欲,正是当时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压抑了人性与人情,控制了英雄的形象。

在电影《芳华》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产生了碰撞与冲突,集体主义禁锢了个性发展,压抑了个体欲望,而这种糟粕应被历史化地理解,在碰撞中形成新的价值和意义。英雄的定位,如何对待英雄,集体主义与个人的主体性如何共存互利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因其在某方面优秀于常人,而英雄去其光辉一面后也是一个肉体凡人,所以也有七情六欲,爱情也是人最基本的本性需求之一,我们应理解英雄追求情爱,满足情感需求。

至于为何除何小萍外人人指责刘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众心理。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说道——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在军队文工团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中,如果个人不与集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极有可能被排挤和刁难,如果有人为刘峰辩解,极有可能会受牵连,被一同唾弃。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从众心理,有大众的地方就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利弊相伴。从从众心理利的一面视之:一是可以保持群体的一致性,从而扩大群体规模;二是增强群体凝聚力;三是在良好的群体约束下,个体因从众而向善,从而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但从众心理也有其弊害:一是一味的从众即是盲从,而不加以辨别判断的盲从使人变得愚蠢、平庸;二是保持一致性的从众的同时也扼杀了个体的创造性;三是若群体存在不良之风,从众会助长其歪风邪气。

因此,在社会从众行为中,我们应该摒弃盲目从众,鼓励理性从众,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发挥社会从众的益处,促进我们群体、社会、国家的进步发展。

刘峰在“触摸事件”之前是“活雷锋”、“老好人”的形象,例如在食堂吃饭时吃别人不吃的饺子皮,把难得的去大学进修的机会让给战友,为结婚的朋友制作沙发,文工团里的脏活累活他都主动包揽,是一个好到似乎找不到一丁点儿瑕疵的人。这样的人反而没办法被大多数人所亲近,像遥远的圣人,可望而不可即。

正如原作中萧穗子所想:“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人的有点儿人性;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行……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让我变得心理阴暗,想看他犯点儿错,露点儿马脚什么的。”这虽然是萧穗子个人的内心独白,但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他们对好人有严重的焦虑,期待好人失足那天的到来。这种充满恶意的想法虽然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但是是卑劣人性的真實体现。

在岁月的变迁中,那些起初过于完美的人事物绝大多数后期会爆出弊病,因此一部分人对那些过于完美的人事物抱有不那么期待的、怀疑的目光是正常的,就如真理是有条件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在一定情况下,真理也有可能成为谬误。所以这种卑劣人性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合理的,是集合了人类祖先的无数同类经验,经过一代代的遗传及意识实践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和种族记忆。

《芳华》的艺术文化价值无疑是巨大的,难以在几千字文章中说清,因此我选择了刘峰“触摸事件”之后英雄形象坍塌这一微视角切入,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刘峰英雄形象坍塌背后的文化,从英雄形象、从众心理、卑劣人性进行挖掘,剥析出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并进行反思,凸显其中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得出对现实起指导作用的方法论。

作者简介

彭舒杨(1997.04—),女,广东省潮州人,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活雷锋刘峰芳华
身边的活雷锋
绝代芳华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百年芳华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马伊琍的芳华
生活中的“活雷锋”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
“五老”都是活雷锋——献给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