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初探

2019-01-28 10:41孙祖卫
速读·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融入小学教育

孙祖卫

摘 要:如何改变学校德育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始终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哈佛大学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成为了能否突破教学瓶颈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日常行为;融入

广大少年儿童将来是成为有用之人,还是一事无成,关键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就是说,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应当通过平时地熏陶与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便是解决学生行为养成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的问题。

一、经验与启示

孩子一上小学,身份便有了变化,从“顽童”成为“小学生”,规律的、严格的、系统的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开始了。这种变化必定带来孩子身心方面的一系列新情况和特点。从品德发展来看,在学前阶段品质发展的基础上,小学生的品德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品德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但诸多实践表明,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上,言行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大。我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宋智贤教授认为小学生言行脱节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做既懂道理的原则,又能身体力行的人。

而哈佛大学早于2007年便对通识课程进行了改革,将旧制通识课中的“历史研究”改成了“文化与信仰”。在淡化宗教因素的同时,加重了信仰及文化的内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普遍欢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传统文化问题已然成为了当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哈佛”的这一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国是个有着悠久且良好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众多的传统美德汇聚成了我们温文儒雅、谦逊和蔼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为孩子们培养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为学生成为一个由内而外均透着高尚习性又不失中华传统美德的合格建设人才打好基础。这在德育教育教学层面上,正是需要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引导,而实现由引导向积极主动的转化,则需要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这正如但丁所说,“一切事物中的最深欲求从一开始就是要回到源头”。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加入了诸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弟子规等内容,一时间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访古学文”热潮,但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却不如预期。

也就是说,当前进行的改革并没有承担行为教化的任务,行为养成所要求的那种“变化气质”之学,在当前的德育教育教学惯性中被暂时悬搁起来,以保证人文历史以及内涵的客观和公正。这看似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化、正规化,却往往使得其不能够很好地去面对生活——德国哲学家尼采就专门批评过这种现代主义的学科方式,说它只着重“知识”而非“人格”,把人变成会“走动的百科全书”。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教学应当注意的两个关键

要发展孩子的道德认识,需要他领会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并能从内心接受这些要求,关键是变成自己行为的指南。

(一)学校需弄清何谓德育教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及其教学

具体而言,我们所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并非专门的、具体的传诵经典教学或机械背诵,而是以中华传统文化或美德为指引或规范(媒介或平台),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向善的目标或方向,在集体中激发个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肯定与热爱,从而促发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决心和干劲;用集体潜移默化地感染个体,用个体不断累加成一个坚定不移的集体——良好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对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这是解决学生行为养成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问题的关键。

这是因为: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思想早熟,又身处知识爆炸、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或现实或网络的世界,激动兴奋之余他们也会因为焦虑而具有防御的心理。在冒险和探究新的世界之前,先得让他们有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为某一群体接纳,获得一种氛围或环境。这种归属感使学生能够直面挑战,获得情感与智力支持,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最终获得发展与进步。

(二)广大教师应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奉行者

一方面,信息时代下学生的视野、思维与求知欲时常超乎我们的想像。作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教师,只有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上也是一样的。广大教师(而不仅仅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安逸于教材、网络上的老生常谈或拾人牙慧的产物,而应当积极开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拓宽相关知识和学问,首先成为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学习者。

另一方面,广大教师需要在各自专业或课程内容中融入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或背景,并对自身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教师因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信仰,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决心和自信,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充满教育使命感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同时,要注重与时俱进,古今结合,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品德教育也该拥有浪漫、风趣、现代感的教学风格和手段,尽管我们所传播的可能是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稍显枯燥的行为规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上述“两个关键”,做到既保证德育教育教学不偏向,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融入小学教育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智能家居中的居民日常行为识别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