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2019-01-28 10:50殷雨桐
速读·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内涵发展

殷雨桐

在作品中,作者以他生活的时代为参照,向读者给出了他对未来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貌的预言性质的描述。同其他反乌托邦小说一样,作品笔调充斥着荒诞与冷静共存的色彩。从其思想内核来看,它的理念是独到而深刻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消费主义的发展上。(事实上“发展”一词就是被它们赋予了更深层的内涵)对于生产的狂热势必以消化其产物为前提,因此在一个以发展本身为发展动力的社会(即现代社会)中,开发大众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是必然被鼓励的。作者描述的可怖场景中,物质需求被夸大(“缝缝补补不如扔掉”),精神需求被简化、公式化为某种精神药物(“索玛”)的作用和千篇一律的娱乐方式,这一定程度上预见了当下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相较而言,比起如今的各类媒体、社交平台,作品中的文化产业更倾向于用直接的感官刺激逼迫消费者降低审美门槛,以制造出社会赖以生存的虚假需求。这样,资本主义完成了它的重要目的,即社会控制。而这种社会控制是由被控制者自己滥化的需求建立起来的。

“每个人都要为了别人……”“我们也预先确定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奇怪的是,在发育到极致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利他属性却被作为维系发展的根基,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与中世纪相仿,甚至于利用人工的胚胎缺陷来稳固已有的社会阶层划分。出现这样不容忽视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和“自由”与“平等”这两个概念的失调有关。在强调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之间能力与资源的差距是必要的,这也是“机会均等论”中所提出的分配社会财富的重要指标。如果强调平等,则社会的运转理念则恰好反之。一旦承认它们共容,则必须认为存在着不受制于客观环境的用以界定阶层高低的纯个人因素。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必然受先天或后天条件的约束,因此阶级差距事实上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作品中的社会状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处不在的泛滥的娱乐使人人平等真正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在这个不承认真理与美的主流价值观中,人生存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自我发展或实现社会价值,而是摆脱一切形式的痛苦。(“我主福特喜欢小孩……”)这样,既然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再重要,一切形式的快感被壓缩在量产的药片和粗制滥造的电影、音乐中,而获取它们的渠道是向所有人造种族都开放的。这样就完成了一种畸形却稳定的平等,同时也抹除了个人除社会性以外的所有特质。此外,藉由物质需求的同一化和精神需求的低劣化,作品中的人民事实上拥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这不禁引人思考“自由”与“平等”的自在内涵。前者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不可再分性,极端的形态便是个人主义;后者强调人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以及物质条件需要这一本能所衍生出的权利、义务。“当然,任何时候当群众掌握了政权,幸福就会被摆在第一位,而不是真理与美。”绝对的平等与自由产生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形态,这要求我们运用与时俱进的观念重新阐释其内涵。

首先必须承认个人的充分发展是衡量社会繁荣程度最基本的标准,而正确定义“发展”的含义需要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人是如何独立于一切自然要素之外的。如果像作品中一样,将人的生产与消亡批量化,将个人的精神追求庸俗为简单的感官刺激,这等于否定了“人”的概念,将其退化到茹毛饮血的进化角逐阶段。我个人的思考是,个人发展是向自我内部开拓过程中内心的不断充实(主要体现在思维拓展和人格升华)这也是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后,人所面临的认识自己的义务之一。不被奴役于资本堆积带来的狂热,以清醒、冷静的姿态面对低级快感带来的原始渴望,这是作品中的“文明人”所极其缺乏的能力。而当下绝大多数的我们,同样缺乏向内寻找自我的自觉,这与物质社会的爆炸式发展出现了不协调,而这正是作者所恐惧的。因此,可以说到了今天,作品提出的警醒有增无减。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内涵发展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区域发展篇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图说共享发展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木木相册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