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馆(站)特色亮点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

2019-01-29 01:50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文化馆067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大鼓大众文化文化馆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文化馆 06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地风土和千载遗承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层文化馆(站),作为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最直接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最了解一方人的文化渴求,肩负着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在物质需要得到较大满足的当下,基层文化工作力度和深度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当成为基本文化馆(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以“凌河大鼓”见特色文化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近年来,地方政府更是加大了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就我学习研究的平泉“凌河大鼓”来讲就已经迎来了新的春天,平泉市文旅局多次召开“保护凌河大鼓、打造平泉满足文化品牌”专题会议,制定专项保护政策和保护计划,2016年“凌河大鼓”被列入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当前正在申报省级非遗。作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在做好传统曲目保护性传承的同时,我们还与师傅张静对“大鼓”在吐字、发声、表演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精细化改革,其艺术内涵和特色价值得到了深度挖掘。不仅如此,我们积极培养第六代传人,大力开展“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活动,多向设点对爱好者开展定期免费教学,“凌河大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文化馆每年“文化惠民”演出近百场,涵盖京剧、器乐、歌舞、相声、小品等多个艺术种类,但演出最受欢迎的却是当地的“凌河大鼓”,特别是我们结合平泉当地风土新近创作的《古韵新风》《丙丁火》,观众热情更高,他们反映“用平泉艺术评话平泉事,这样的作品要多排多来”。

在传承和传播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的共性问题。一是老艺人年事已高,深度传承形势严峻。“凌河大鼓”曾经出现过断代,因此在曲目传承上保留不是特别完整,因老艺人年老精力不够,恢复和整理工作难度较大,且演出没有形成常态化,教学开展不够连贯、不够深入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演出曲目陈旧,时代风貌展现不够。“凌河大鼓”大部分曲目多为传统评书故事,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创曲目,与当前百姓生活和内心需求略有脱节,而新一批能编、会导、擅演的骨干人才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新创文本与传统曲风的融合度不高,艺术精华展示不够得力。三是传播载体单一,覆盖广度有待加大。“凌河大鼓”基本是通过现场演出传播的,受众趋于老龄化,青年爱好者传播和发展上有了局限,且在广电访谈节目创作、影视传媒渗透介入、教学配套光盘制作上缺乏策划团队,在传统文化和科技传媒的结合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艺术可分为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例如,大众文化比如书法、歌舞、器乐、相声、小品等在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有总体规范和普及,而“凌河大鼓”只是盛行于河北承德大凌河流域,应属小众文化。但是,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互换的,具有鲜明的辩证特点。文化馆(站)面向的是基层百姓,要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大众向小众、小众向大众的有效转化。例如,在创作大众文化作品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通过讲述身边人发生的故事来使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手段,践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宗旨,让高雅艺术“零距离”走进老百姓,让大众艺术具有当地味道;在发展诸如“凌河大鼓”这种本土艺术时,一方面可以书写本土故事,引领本土风尚,通过抒发平泉人的性格和历史来增强本土共鸣,成为走进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高雅志趣,正如陕西作家贾平凹写的小说《秦腔》那样,让一地声腔成为当地人的毕生信仰来写精神、书豪气,这样“小众文化”便成了当地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放眼全国文化需求和时政特点进行创作,用地方文艺展示时代风貌,这方面陕西的华阴老腔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当然文化传承和发展,还是要以原汁原味传承为主,让文化真正由一种遗产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由此看来,文化馆(站)责任重大,且大有作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文化事业观,坚决克服“无事可做、无米下锅”的错误思想,着眼时代所需、人民所求确定工作指向,不断深入田间地头挖掘典型故事、发现艺术人才,让先进的文化艺术扎根基层,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营造“脱俗从文、人人作艺”的良好文化风尚,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三、以实际举措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上而下普遍重视文化馆(站)建设,服务理念和创作意识都有了普遍提升,各地也正在竞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具有当地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的好作品还不够多,千篇一律、千佛一面的情况仍有凸显。比如,以当地名人为主建立名人纪念馆、主题园,在艺术创作上接地气不够、共鸣性不强,等等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和思想,我认为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应当重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特色阵地建设。在实现文化馆(站)的全覆盖,做到有专用场地、专管人员、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文化馆要综合衡量各站(点)文化优势资源和领军人物分布特点,鼓励和帮助各站(点)实现“一站一品一特色”,集中全市(县)文化优势力量打造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化工程,确保文化场所有浓郁特色蕴藏,工作人员有特色文化专长,文艺作品有地域特色风味。

二是强化特色服务保障。在实现文化产业优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模式,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特色文化精品创作研讨和互动交流,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课堂式”教学、“面对面”指导,实现文化“点餐式”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特色文化的艺术价值。

三是突出特色人才培养。深入了解本地区内非遗传承基本情况,经常性开展调研和交流活动,大力推广代表性传承人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经验,解决不同艺术种类面临的个性难题。定期组织非遗传承综合性演出,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使当地人民更多地了解非遗文化,确保传承工作更加高效有力。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举的方法,激发人才学习和传承动力,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后劲更足。

四是构建特色文化生态。要协助文化站做好典型事迹挖掘、精品节目编排、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结合春节、元宵、重阳、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文艺节目调演,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工作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结合独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渗透,增强历史名人和独特景观的文化内涵,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生态。要对特别优秀题材和作品,进行深度加工、精细化创作,进一步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品牌效益向经济政治效益的良性转变。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文化发展的细胞,文化馆(站)重任在肩,新时代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以更大的情怀、更高的热情投入伟大的文化事业中,要以真情实感、用特色文化打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让特色文化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

猜你喜欢
大鼓大众文化文化馆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大鼓里有什么
千年的回眸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爱有光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浅析“大众文化”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