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中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2019-01-29 06:48蒋璐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助推手工艺文化遗产

蒋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浙江杭州 311231)

一、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例如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1]。非遗是老百姓们精神上的美好寄托,蕴含了浓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对于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4]。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其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5],充分挖掘非遗价值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手工艺”)是指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民族工艺产品及其制作过程中的手工技艺,其中工艺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利用一定工具或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并且具有观赏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特征[6]。浙江省具有丰富的非遗手工艺项目,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一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在浙江绍兴的东浦街道启动了黄酒小镇的整合工作,形象定位为黄酒的最初发祥之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农村人民的环境改善[7];2018年7月25日,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宁海召开,精选了16个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用于助推乡村振兴[8]。可见,对非遗的保护和价值的挖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非遗的助推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瓶颈,其价值并未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因此,通过对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展开调研,选取了绍兴、衢州、丽水、嘉兴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价值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非遗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以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工作者为研究目标人群,通过对绍兴、衢州、丽水、嘉兴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的实地调研,对浙江省非遗手工艺现状进行统计和研究,当前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承断层严重、保护机制不完善、生活粘合度不高、市场萎缩或消失等。

(一)传承断层严重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非遗手工艺项目的传承出现了断层,这是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基本问题。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非遗手工艺通常具有高劳动力、高技艺性、低报酬率等特点,掌握这些技艺通常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且,大部分非遗工作者的工作年限都是在15 到30 年之间,致使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出现了传承断层的现象。以绍兴的传统酿酒工艺为例,其涉及的工序繁多,技艺传承困难,加之商业化严重,进入了快消费时代,年轻的传承人寥寥无几,存在消失的风险。缺乏有效的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就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活力。

(二)保护机制不完善

非遗手工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完善的维护体系,是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中政策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虽然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但还存在缺陷。例如,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承人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其积极性难以调动。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表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但其只是笼统地提到了补贴,还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措施。政府在这一方面没有很好地落实政策,发挥其职责,只是关注发展前景较好的非遗项目,导致鲜为人知的非遗技艺还是难以保护和传承。加之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使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此外,意识的缺乏也是导致非遗流失的重要原因,一些相关人员(例如,村官、乡镇相关部门)调动性比较大,很难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可持续性较差,以致很多非遗难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民众粘合度不高

非遗手工艺与民众的粘合度不高是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难题。在传统的社会里,大部分手工艺就是日用品,目的是为生活制造用具、食品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在当今时代,与日用相关的手工艺品逐渐减少,逐渐与日常生活、生产脱节。例如,浙江丽水的莲都沙溪黄兰畲族彩带,居民因为贫困,生活环境落后,只能自给自足,从畲族彩带的纺纱、织布、印染、捣练到晾晒,全部过程都由手工完成。但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被工业化流水线代替,人们也很少接触手工服饰。现如今,他们的民族服饰大多是工业化产品,只有小部分是老一辈手工匠人所制作,这样会造成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少,难以得到保护以及运用到生活里。因此,如何挖掘新的视角,从不同角度提高非遗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的粘合度,让非遗贴近生活,值得深思。

(四)市场萎缩或消失

非遗手工艺市场被抢占,导致一些非遗手工艺无人问津,绝大部分的手工艺行业都无法继续保持其最兴盛时期的市场样貌。究其原因,对于非遗手工艺的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发展规模越来越少,市场份额逐渐降低,从而对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大多数手工艺传承人为中老年人,大多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市场规划和营销手段,只会针对周边地区,范围小且市场单一,这也是造成市场萎缩或者消失的原因之一。在浙江衢州,古琴属于一种较有历史的弹拨乐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钢琴、古筝等乐器已占据市场,衢州的古琴渐渐淡出市场,甚至面临市场消失的窘境。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的其他省市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共计101 个,大多数项目的市场处于逐渐萎缩状态[9]。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利用资本运作,振兴非遗的市场,提供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将为发挥非遗价值提供支撑。

三、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中价值提升策略

针对非遗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培-护-融-扩”对策,以提升非遗的价值。“培”是指培养非遗传承新势力,这是根本;“护”是指落实非遗保护政策,这是保障;“融”是指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这是动力;“扩”是指根据非遗特色,因“遗”制宜扩展市场,这是支撑。

(一)培养非遗传承新势力

非遗传承人群体老龄化、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不高,自身传承能力比较薄弱;同时,传承对象培养又先天缺失,村里适龄传承的中青年大部分外出务工或生活。因此,培养非遗传承新势力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除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外,通常还需要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习俗等。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非遗教育与实践,有效引导,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热爱非遗,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和乡村荣耀感,进而主动宣传和弘扬非遗。例如,在艺术课上就可增加类似于剪纸、手工泥塑等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了解手工技艺、传统民俗等这些非遗。将非遗传承主体过渡到青年一代,培养一批具有非遗素养和乡村振兴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二)落实非遗保护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往往“重立法,轻实施”,导致一些非遗不能很好地去体现和传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和动手实践进行传承的,而在商业化的冲击下,这些非遗文化很难被人看到,因此非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存在了一些问题。政府应挖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非遗及其传承人,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措施,激励新人去学习、保护、传承和推广。地方立法也应该更加突出当地的特色,把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和传承人都汇聚在一起,通过政府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渠道,大力宣传各色非遗文化。这既保障了他们的个人生活水平,也能够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国家应该建立并完善保护非遗的相关条例,并督促下级领导人积极践行,有效开展传承活动,努力培养后继人才。在前期实地访谈问及非遗的传承有何阻碍时,传承人提到如果有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序的组织社会人士和学生来学习其感兴趣的非遗技艺,那么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宣传,还能调动大家学习非遗文化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例如,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较早,官方于1975 年、1996 年、2004 年分别对《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他们还创设“人间国宝”制度,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此外,国家对传承人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10]。只有将乡村的代名片以及传承人妥善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以独有的乡村特色提高知名度,才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作用。

(三)非遗融入民众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国民的义务。如今,已有小部分群体开始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民间保护团体,像“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基地”“古琴保护协会”等。这些团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参与人员有居民、政府官员、研究者、教师、学生、家庭主妇等,此类活动在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可以考虑用多种日常手段和工具去记录,达到保护和传承的效果,如:录音、录像、光盘、互联网、书籍、报刊、杂志等多种方法。调研显示,一些非遗文化被忽视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参与度不高,非遗文化难以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保护非遗的相关活动,让大家参与其中,感受非遗独特的魅力文化。以嘉兴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例,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一方面让大家学习用传统方法制作染布,近距离接触非遗,更加真实地感受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染布制成的衣服、零钱包、披肩、团扇等一些日常用品进行销售,产生经济效益。

(四)因“遗”制宜扩展市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1]。同时,从乡村文明自身特色出发,积极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与创新,赋予新时代丰富的表现形式。乡村扶贫建设一直是我国大力开发和支持的一个项目,我们应该运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元素,打开乡村创新发展的大门。省内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众多,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乡村建设的创新开发中可以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让非遗文化在当今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例如,绍兴的霉豆腐,需要严格的制作条件和复杂的制作工艺。来自浙江省绍兴市宁六村里的咸亨霉制品工厂,从最早的单一口味进行不断地创新,直至今日研发了符合现代人喜好的多种口味,这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现代市场的需求,使得非遗有较好的保留和发展。就是在这种创新意识下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而助推了乡村振兴。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推乡村振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党在新时代为农村发展设定的新目标,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调研与分析,得出了当前非遗手工艺主要存在传承断层严重、保护机制不完善、民众粘合度不高、市场萎缩或消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培养非遗传承新势力、落实非遗保护政策、非遗融入民众生活、因遗制宜扩展市场等相应对策,为提升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助推手工艺文化遗产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