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视域下中医药高职高专学生中医经典学习策略研究※

2019-01-29 10:25曲美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课程

曲美燕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199)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1],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中医经典通常是指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为核心的医学典籍。它们被称为“医学之宗”,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医学成就,为中医理、法、方、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成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主体框架,使中医药学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

历史上,凡是在中医领域师承授受、具有较高造诣的名医大家,都是在精研细读中医经典并把基本理论及时用于临床实践中练就的。历代中医名家,如李时珍、成无己、张仲景、葛洪都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唐代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金代名医刘完素更是从年轻时就开始研读《黄帝内经》,披阅《素问》,能做到倒背如流,理实合一。近代名医王静斋先生曾说过:“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3]887可见,经典学习对于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可或缺。

熟读中医经典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养成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护佑百姓健康的良好职业道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清代名医叶天士:“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在学制较短、课程较多的现实情况下,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克服困难,高度重视并科学安排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医精德诚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经典课程开设的现状

1.1 经典课程开设较少 但凡既有扎实理论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大都熟谙中医经典。“读经典,做临床”已经成为中医高等教育的共识。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3]846但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开设均仿效西医院校,中医课、西医课和公共基础课同时开设且课时量安排相当,甚至西医课放在中医课程之前开设,西医课为必修课,中医经典课则成为了选修课。据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调研发现,《伤寒论》在中医药院校的开课学时从20世纪80年代的120多学时,到90年代的90多学时,现在已经减少为60多时,在有些院校甚至沦为选修课,学习内容也多是节选,“支离破碎”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经典理论的精髓不能深入学习,更谈不上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这就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规律。

1.2 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中医经典因时代久远,语言深晦,义理深奥,初学者在学习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要求具备较为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受高考“分数”指挥棒和高中课程设置的影响,中医药高职高专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不高,且“国学”和古文功底普遍不厚。虽然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加大了大学语文等公共人文课的教学力度,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时间的古文“充电”并不能带来立杆见影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医经典深奥难懂的篇章时,自然感到费解难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大多数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将中医经典学习放在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在学习经典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基础课程,已经具备一定的中医思维能力[4]。当再学习中医经典时,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将所学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实际上中医经典课的教学只是单纯的理论课与极少的讨论课,不能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也自然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同样降低了经典的兴趣。

1.3 师承教育断层 和现代学徒制一样,师带徒学习是中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就是“师承”。《医谈传真》记载:“所谓名医门下,从学者每岁数十人,求医者朝夕踵门如市,”很形象地描写出了“师带徒”的热闹场景。但目前很多传统师承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老一辈名医大家要么退休要么去世,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本科院校毕业的中青年硕士、博士,他们在校期间更多地受到了现代医学的熏陶,重实验、轻经典,青睐实验或仪器形成的“客观化指标”,而对中医经典中的“望、闻、问、切”知之甚少,用之更少,自然不能在对学生的经典知识讲授中做到信手拈来、鞭辟入里、言简意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

2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经典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2.1 将经典教学纳入教学大纲 中医药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考试、考核,应更多地注重对经典原文的背诵理解和运用,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对中医药课程现行的考试方式还主要是知识点的理论笔试,不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改革现行的教学大纲,创新中医药课程考试、考核的方法。要将经典教学列为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制订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且能够与现行教学大纲相辅相成的教学计划,规定最低标准课时,将学生诵读和运用经典的能力作为学生课程考试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的重要标准,强制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

2.2 注重情感教学法的运用 积极的情感对提高记忆力具有催化作用,能提高学习效率。反之,消极的情感则对人的记忆力具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学习效率。经典学习过程中,学生囿于古文功底和经典语句的深奥、晦涩,有时会产生诵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也极易产生消极厌学情绪。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经典的信心,实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3 强化经典诵读 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在《与陈硕士》中写到:“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只能默者,即终身作外行也。”[5]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曾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3]49可见,经典诵读对于中医学习益处多多,应从2个方面予以加强,提升学生经典诵读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可以选择中医经典名篇,如《伤寒论》序、《大医精诚》中的“夫大医之体”段落,让学生集体或分组诵读。大声诵读的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于吟诵需要出声,而且是当众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自信心以及对经典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学生就会在润物无声中提高了对经典语句的理解欣赏能力。其次,要加强古汉语教学,为学生阅读储备音韵、修辞、词汇、训诂及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古汉语大辞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书解词释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医经典文本音韵美,从而对熟读经典充满兴趣,逐渐进入熟读、背诵、熟记乃至烂熟于心的境界。如《药性赋·炮制药歌》:“……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陈皮专理气。留白补胃中。附子救阴证。生用走皮风。草乌解风痹。生用使人蒙。”首句不押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反复吟诵,其义自现,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2.4 强化中医药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如建设以中医药腊叶标本和中医药诗词歌赋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长廊,建造太极湖和名医群雕,打造以中草药花木为主的“百草园”,开设国医堂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为学生诵读经典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同时,开展“中药之美、腧穴之妙”方头歌诀比赛、中医药文化艺术节、杏苑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专业文化感知,提高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还应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大力推进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育,让中医经典学习与时俱进、常用常新,增强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根本遵循,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越发显现出浓厚的民族原创特色和国际发展优势,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因此,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多措并举,让学生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传承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6]。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课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