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甯的返乡之路

2019-01-29 01:53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景美莫言故乡

毛予菲

朱西甯(读nìng)有一张摄于1976年的黑白照片。在照片中,他站在位于台北市景美地区的家后山坡上,头发花白,人很清瘦,双手随意插进裤兜,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表情淡淡的。据说朱西甯一生大部分时候都是这么一副淡淡的表情,很少有特别激动的时刻。

朱西甯祖籍山东临朐,1949年,这名22岁的杭州国立艺专肄业生,随同国民党军队赴台。经历了生离死别后,乡关何处的哀愁笼罩了朱西甯的后半生。到台湾后的十几年间,朱家总是处于迁徙之中,从凤山到桃园,从板桥到景美。朱西甯一直没有考虑买房子,“买什么房子,安家落户的,就不打算回去了吗?”多年后,台湾导演侯孝贤拍了一部电影《童年往事》,影片里有个片段让朱西甯很感怀:那时人们买家具一定要买竹子的,因为便宜,等到回大陆家乡的那天,丢掉也不可惜。

返乡的念想已久,生活中无处释放的情绪在写作中找到了出口。1963年,朱西甯出版短篇小说《铁浆》,1970年出版长篇小说《旱魃》。他将笔触延伸到遥远的山东,还原小时候听过的关于故乡的传奇逸事,以此对抗思念和遗忘。同为山东人的莫言曾为《旱魃》写序:“我曾经想写故乡的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谣言,但是发现朱先生早写了”“对于一个少小离家、浪迹天涯的小说家来说,他用语言寻找故乡,他用语言创造故乡”。

朱西甯的“怀乡之作”并不是充满惆怅或温情的,小说中的一幕幕震慑心魄:《铁浆》写两个家族为争盐槽生意引发的悲剧,孟昭有为了中标竟灌下铁浆自戕;《刽子手》中的屠夫傅二畜,在酒楼上吃炒人心;《新坟》中的能爷不求神婆自学医书,却接连害死家人……愚蠢麻木的小人物、荒謬炎凉的世态人情让人想起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作家刘大任第一次读《铁浆》时,惊叹于“在台湾发现了鲁迅的传人”。编剧史航觉得朱西甯最珍贵之处在于他对民族性长久的凝视,“他的笔下少见对立和仇恨,而是锁定地、持久地,凝视我们这片土地”。

朱西甯在生活中温和安静,笔下的语言风格却狠辣淋漓——写干枯的大水塘,“黑深的裂缝,该已裂进阴间去了”;写植物的根茎,“像整堆子糜烂的鱼尸骨”;描绘灌下铁浆的画面,“铁浆迅即变成一条腿脉络似的黑树根,覆盖着他那赤黑的身子。凝固的生铁如同一只黑色大爪,紧紧抓住这一堆烧焦的烂肉”。尖锐犀利如刀锋的文字令莫言感叹:这样的功力,离不开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

除了留下不朽的作品,朱西甯还是对台湾文坛影响深远的“朱家客厅”大家长,挖掘扶持了众多台湾作家,他的3个女儿朱天文、朱天心和朱天衣也走上了写作之路,同为台湾重要的当代作家。但朱西甯返乡的愿望最终没有达成。1998年,他因肺癌在台北去世。

20年后,朱西甯的短篇小说集《铁浆》与长篇小说《旱魃》第一次在大陆出版——他的思绪终于借助文字踏上了返乡之路。重读朱西甯,作家张大春感慨不已:“今天才回头讨论他四五十年前的作品,我们不免有迟到的歉然之意。”

猜你喜欢
景美莫言故乡
过去的年
刘远俊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景美琰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清明节扫墓
读悟结合,一道风景无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