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威三辞

2019-01-29 10:27刘彦梅
卷宗 2019年3期

摘 要: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统一的王朝,它所创建的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袭,影响深远。而一个王朝的繁荣昌盛与人才的任用息息相关,同样隋朝也不例外,苏威就是其中之一。苏威生于西魏统治之末,长于北周统治之际,成于隋朝统一之时,亡于隋灭唐建之日。苏威的一生历经四朝五代,从表面看来,苏威的一生应该会青云直上,但实际上苏威一生都处于权力的漩涡之中,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最终,苏威不仅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臣子的名节,更失去家族的荣誉,徒留自己的肉体得以保全,其他的一无所有。至今对其专文论及的鲜少有之,文章将通过对苏威三次拒辞为官进行论述,进而分析苏威矛盾困惑的一生。

关键词:苏威;畏辞;礼辞;乞辞

苏威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困顿的一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分析。苏威三辞,对应的是三个时期,即北周、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每一个时期苏威所处的政治环境都是不同的,苏威面对如此的时局,他并不是一味的妥协,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是他终究是被困其中,而不得脱。落得身死国灭的结局。苏威的第一次拒绝接受官职,是他看到了北周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的才华志向无法得以施展,故而拒绝为官。苏威的第二次上表辞让,是由于他不确定自己的才华是否真的被隋文帝重视,而杨坚渴望贤士之心终使苏威决定出仕为官,实现父亲的遗愿,一展自己的宏图大志。苏威的第三次乞求辞官,是由于在隋朝权力的漩涡之中,他已经看不到希望,他希望自己能够脱离出来,岂料野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怎会轻易放他离去。苏威虽有宏图之志,却牺牲在了王权的斗争中,力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却是一生兜兜转转在权力的困局中,而不得脱,不仅困住了苏威的身体,更是禁锢了他的灵魂。他没能实现在政局中逆流而上,而是随波逐流,淹没在平庸里。

1 畏辞——逃避时局

据《隋书·苏威传》记载:苏威看到“宇文护专权,恐祸及自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终不遂愿。不久,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怀道县公。武帝亲统万机,授稍伯下大夫。前后所授,均以病相辞不肯接受。”①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苏威看到宇文护擅权,害怕引火上身,便逃入山林中,想逃避时局,但是苏威的叔父又步步紧逼,终是未能如他所愿。不久,便被北周授予官职,当武帝诛杀了宇文护之后,周武帝又授予他职位,但是,苏威对前后所授的官职,都因病推辞而不愿意接受。试问为什么苏威如此畏惧入朝为官呢?竟然屡次拒绝国家的封赐,难道说苏威对仕途并无兴趣?

据史料记载苏威生于一个非常显贵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西魏高官。五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得病死去,年幼的苏威过早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他像大人一样地哀伤、尽孝,似乎比同龄的孩子还要成熟很多。苏威身处于乱世之中,从小就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从西魏显贵沦落到新朝的臣子。面对北周的步步紧逼,苏威只想做一个逍遥郎,不问世事,平安度日。但生逢乱世之中,又怎么能全身而退,独善其身呢?北周权臣宇文护的出现,使苏威的平静日子一去不返,宇文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苏威,苏威无奈接受,宇文护要求苏威为其效力,苏威即使各种逃避,最终也是无奈接受官职。我想苏威一定不是一个清心寡欲之人,他为什么没有为北周贡献自己的一点薄力,而始终是坚守不出,我想这不仅与他谨慎的性格有关,更是因为苏威看不到北周的明天,他清心寡欲的态度使他在乱世之中保全了自己。假若苏威没有拒绝在北周为官,而是出任北周重要的官职,那么,当北周国灭的时候,他该何去何从?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它不是一部童话故事集,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真真切切的历史遗迹,经得起实践的考证。苏威在北周统治时期未建寸土之功,我们觉得北周武帝如此重视他,他却没有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实现父亲的遗愿,看似有些惋惜。俗话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并没有阻挡住他在隋朝建功立业的脚步。那么,苏威是否在隋朝的仕途之路就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呢?

2 礼辞——仕途之路

据《隋书·苏威传》记载:“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高祖拜太子少保,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设,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②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苏威谦虚的推辞说,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身兼数职,但从隋文帝杨坚对苏威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苏威上表的婉辞,不仅没有招致隋文帝的厌恶,反而使隋文帝对苏威更加重视,隋文帝的态度让苏威感激涕零,决心为大隋王朝尽一己之力,全心施展学识辅佐这个英明的君主,苏威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苏威任宰相时对隋朝的赋税问题的改革、典章制度的改革、提昌节俭之风、开辟直言进谏等做法,一时使隋朝的政局开始变得有欣欣向荣之势。苏威此时感到自己的宏图大志将要在这太平盛世得以实现,父亲的遗愿也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但是,苏威却忘记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战争,怎可以轻易的就放松谨惕,忘乎所以呢?由于苏威不再像以前那样谨小慎微,而是开始与朝中的其他大臣开始结交,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正是因这一改变,他招致了人生的灾祸,最终被朝臣弹劾,落得以结党营私之罪被革职罢免,一代名宰的官途就这样旁落他人之手了。从此,苏威的官途开始了进入犹如围城般的困局之中,即使后來隋文帝杨坚重新起用了苏威,但朝中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渐渐的看不到新的希望,他当初的雄心壮志也渐行渐远了,他此时只求能在乱世之中得以生存。他不再是那个意气奋发的青年为隋文帝出谋划策了,而是畏首畏尾起来,就连职责之内的事情也不关心,过上了得过且过的生活。苏威的远大志向就这样被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消磨殆尽。那么,在隋文帝去世以后,苏威是选择了闲云野鹤的生活,还是选择了竭尽全力辅佐新王,一展当年的雄风呢?

3 乞辞——保全性命

据《隋书·苏威传》记载:“炀帝认为苏威是先朝旧臣,渐加委任。一年后,又任为纳言。成为五贵之一。到辽东之役,以本官兼左武卫将军,进位光禄大夫,赐爵宁陵侯。这一年,进封房公。苏威以年老为由,上表乞求辞职,炀帝不许。”③从这段话可以知道,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看到了先朝老臣的力量,有助于他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雄图大略,就这样苏威就又成为隋炀帝统治时的重臣。开始时,苏威也是有为新帝尽心尽力之志,无奈隋炀帝对苏威的纳谏听之甚少,苏威原本满心希望自己能凭本事干一番事业来,但命运偏偏又和自己作对,由于高熲、贺若弼等被诛杀,受其牵连,无端被革职。一年之后,隋炀帝又重新起用了苏威,但此时的苏威再也高兴不起来了,苏威对杨广再也不抱有任何的政治幻想了。他已经完全的放弃了对权力的追求,对隋炀帝的赐封,他以年老为由,乞求杨广能够让他辞去官职,颐养天年。但是,隋炀帝没有接受他的乞求,反而进一步对他加官进爵,成为当时的五贵之一。可是,这并没有长久,由于隋炀帝宠信佞臣,苏威险些被杀,因杨广念及旧情最终将其革职为民。苏威就这样彻底的退出了隋朝的统治中心,直到后来隋炀帝杨广被杀,大隋江山毁于一旦,苏威亦不再哀痛,他思考这样的国君值得为之殉葬吗?苏威扪心自问,觉得不值。既然不殉死,就得设法活下来。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他俯仰时事,消灾免难,以求明哲保身。他先是给宇文化及当光禄大夫,宇文化及失败,他投靠李密,不久李密失败,他回归东都,越王杨侗任他为上柱国、邳公。王充称帝,任他为太师。苏威自因隋朝老臣,遭遇战乱,所经之处,皆随时而处,以求他人容忍。到大唐秦王李世民平定王充,苏威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既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于是,当李世民凯旋回京时,苏威竟然跟了去,在宫外请求接见,但被冰冷的拒绝了。没过多久,苏威便寂寞的死于家中,时年八十二岁。

苏威虽然多次逃脱了兔死狗烹的结局,但却落得后世嘲讽。生不能光耀门楣,死亦未能名垂历史。一生勤俭节约,却落得如此凄惨。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苏威呢?苏威犹如乱世之中的浮萍一般,想扎牢根基,却找不到扎根的土壤,可怜又可悲,可气又可耻。苏威一生中最重要的三次说“不”,第一次,年少之时,他敏锐的感到,如今时局不稳,为免屠戮,只能隐居生活,即使北周王朝多次对其加官进爵,他也不为所动,只求得以安宁。第二次,苏威是对隋朝的统治充满了信心,应高祖之邀,入朝为官,对隋文帝的重任,苏威谦虚的推辞任职,自认自己不足,但却进一步赢得了统治者的赏识,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本应前途光明,却不料中途已经出局,为何隋文帝如此重视的一代权臣迅速的崛起,而又迅速的衰落呢?正如前文我们所看到的,苏威从小就胆小慎微,新朝建立之时,苏威并未立寸土之功,但却被隋文帝加以重用,官位显赫,成为朝中新贵。这必然会引来新朝之臣的强烈不满。苏威只是前朝重臣之子,却在新朝得到皇帝任用,即无家族势力的支撑,又无片叶之功,岂能得以长久!第三次苏威乞求隋炀帝不入朝为官,却没有得到炀帝的同意,此时的苏威只想保全性命,成功隐退,以保全家族声誉。但野心勃勃的隋炀帝又怎会轻易的放过他。苏威最终即未能保隋朝江山,也未随主徇死,却投靠叛臣贼子,落得凄凉落幕。试问,隋炀帝同意了苏威的请求,那他是否会安度晚年呢?但历史就是如此的血腥,它不是舞台上演绎的浪漫历史剧,任由世人改编。我们只能对苏威抱有无尽的惋惜,一生清廉,却未能成为后世敬仰之人。通过对苏威三辞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苏威的一生处于乱世的困局之中,却不得已解脱,留给后人只有一声长叹罢了。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到底是苟活于世重要,还是慷慨为国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生命中所追求的只能是源于自己,无关他人

而已。

注释

①[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苏威传》,中华書局,第1185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苏威传》,中华书局,第1185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苏威传》,中华书局,第1190页。

参考文献

[1]萧枫主编.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2]吕思勉.中国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3]宋志坚.苏威:高士名相,不忘邦本[J].海峡通讯,2018(3).

[4]刘德彩.试论“伪儒”苏威[J].大舞台,2012(1).

[5]马秋菊.苏威与高熲[J].黑龙江史志,2015(3).

作者简介

刘彦梅(1992-),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