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探索我国高校多层次发展方向

2019-01-29 10:29杨京帅胡大伟刘庆凯王来军李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双一流

杨京帅 胡大伟 刘庆凯 王来军 李博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旨在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流大学以一流学科为基础,根据我国高校整体情况、经济多元化以及政策扶持等,提出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和区域一流三个层次,形成我国不同层次高校差异化特色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多层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009-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的颁布,各高校紧抓机遇,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形成高校多层次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内涵与关系

(一)一流大学的定义与内涵

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定义内涵与本质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总体方案》印发后,不少学者根据中国教育的国情与特色,阐述“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上海交通大學张杰[1]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在于高校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国外学者贾米尔·萨米尔(JamilSalmi)[2]从3个方面描述一流大学特征:①人才汇聚;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经费充足;③治理规范,不仅能够激发出创新和活力,而且能够在进行决策和管理资源上不受官僚作风的影响。丁学良[3]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普遍的大学教员、尽可能广泛和多样化的生源以及普遍主义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等精神气质。王瑜[4]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具备两项主要因素,分别是实力和声誉。

综合以上学者对世界一流大学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实践,本文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在学校管理层面,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一流的特色文化。

(2) 在办学层面,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及师资、先进的科研成果,并且有较为自由的学习气氛,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全面并富有个性的成长成才。

(3) 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成果,服务广大人民。

(二)一流学科的定义与内涵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关于一流学科的认知,王小力[5]认为学科发展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厦门大学武毅英[6]认为可以将高校、政府和社会组成“供给侧主体”,即政府政策链、高校服务链以及社会支持组成一流学科建设的“供给链”,所有的链条进行同步改革;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7]认为一流学科建设应通过重视培育学科文化来保障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师范大学方芳[8]认为学科建设与人才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需要努力打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吉林大学张雷生[9]指出,“双一流”建设需要尽快推进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有章可依。

综上,虽然不同学者对“双一流”的认识和表述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世界一流学科应该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创新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学科运行发展机制。

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石,一流大学是发展一流学科的平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分类发展

(一)一流大学的分类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多元化格局。沿海经济发展快,东三省、中西部地区搭乘“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与“一带一路”快车,处于经济复苏阶段,这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因地区发展格局不同而多元化发展的定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目标应该体现出多层次发展,一流大学可以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和区域一流三个层次。

1.国际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大学需要历史的积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名高校,有着悠久的校史。在我国同样有一批高水平、高层次、历史积淀深厚的高校,这些高校是“985”工程的代表,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实施“985”工程以来,这些高校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差距逐渐缩小。虽然中国著名的传统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要在“双一流”建设中争取国际一流,还需要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4]。我国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工科方面实力强劲,相比之下,基础学科实力稍弱,而两种学科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综合性,不只是要追求学科的数量,更要注重特色学科的持续发展与学科间的协作性、互融性,同时也应在研究方向上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寻找新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2.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众多高校中,有些学校虽然不在“985”工程之列,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一流的学科,有争创国内一流大学的潜力。在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500强名单、2017年11月的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名单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亚太地区大学排行榜百强名单中,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非985高校表现抢眼。上述高校中有综合性高校、理工科高校,还有医学院。这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学科门类方面较少,却是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高校代表,很多学科取得骄人的成绩,其学科的影响力可以影响全国。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应在发展一流学科的基础上,与其他优秀高校对比,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科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并且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的发展除了注重特色学科的发展之外,还要提高关联学科的教育投入。而像医学院这种应用型大学,其目标更加清晰,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灵活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

3.区域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有些大学虽然建校时间较短,但是借助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策扶持,学科建设快,科研成果显著,对所在区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区域一流大学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所在省份,对本省或者周围省市有較强影响力;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受地方政府管理和引导,尤其在财务和办学资源上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10];三是服务所在省或者周围区域,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可以理解区域一流大学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立足所在省份,依靠优势或者特色学科及政策支持,发展潜力大,为所在区域服务的高校。如深圳大学、青岛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宁波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区域知名高校,具有建设区域一流大学的潜力。区域知名大学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学科建设整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空间,可以从特色学科抓起,加强基础学科,维持好优势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形成“政用产学研”模式,争创一流学科,建设区域一流大学。

(二)一流学科的分类发展

大学内的一流学科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国家重视的结果;另一种是因为学科本身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而自然的成为一流[11]。无论哪一种,在建设一流大学中,一流学科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一流学科根据其学科影响力及声誉,结合所属高校实力及辐射区域可以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和区域一流学科。

1.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定位。世界一流学科的产生与各评价机构发布的一流学科排行榜以及学科固有的声誉息息相关。世界一流学科不仅要考虑学科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还需要得到世界公认。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国际上有不同的指标,通常以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ESI全球前千分之一是指ESI全球前1%学科的前10%,进入ESI排名前千分之一是非常困难的,所进学科一般被认为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因此可以认定为世界一流学科。另外,分析泰晤士高等教育等四大评价机构推出的国际学科排名指标,论文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权重较大并且论文质量指标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应着力于坚持学科分类指导,重视学科声誉塑造,以高质量的科研带动学科发展[12]。

2.国内一流学科的发展定位。相对于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知名度略低,局限于国内或者周边地区,在学科资源、科研产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可以认为国内一流学科是指其学术影响力和学科能力在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引领国家某一领域快速发展的学科。对于国内一流学科的水准,同样可以用ESI的指标来衡量。ESI全球前1%学科,是指近十年某个机构/高校等在某个学科发表的科技论文总的被引次数排列在全球从事该项学科研究机构中前1%,学科水平国内顶尖并在国际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认定ESI全球前1%学科是国内一流学科。

3.区域一流学科的发展定位。区域一流学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外部条件,学科建设快,在所属区域很快树立声誉。这种区域一流学科在继续提升自身学科实力的基础上要做好区域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与其他潜力学科联动建成高峰学科,强化高校实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和谐发展。另一种是学科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以贵州省中国语言文学为例,学科结合贵州、黔南民族地区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办学特色,坚持“突出特色、立足贵州、放眼全国”的建设思路,采用“项目绑定、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科在区域的学术影响力。区域一流学科需要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区域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所属区域的高校建设息息相关,尤其是所培养的学生与区域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有直接的联动。

三、总结

“双一流”建设涉及资源配置,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进来,必将引导中国高校的多层次、多方向发展。一流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坚实基础,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意义重大。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不同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找准发展定位,向“一流”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商筱辉,姜金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本质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z1):14-18.

[2]阿特巴赫,萨尔米.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大学案例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3):4-9.

[4]王瑜,沈广斌.“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分类选择[J].江苏高教,2016,32(2):44-48.

[5]李运庆.和而不同同生共长——“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江苏高教,2017,32(1):103-107.

[6]武毅英,童顺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J].江苏高教,2017,32(4):1-6.

[7]陆根书,胡文静.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培育学科文化[J].江苏高教,2017,32(3):5-9.

[8]方芳,钟秉林.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进程中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17,32(1):14-17.

[9]张雷生,吴丹丹.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8(8):87-95.

[10]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内涵、动因及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09(1):7-7.

[11]王建华.一流学科评估的理论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64-72.

[12]陈世银.国际学科排名对我国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6,27(3):80-84.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双一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