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反思

2019-01-30 05:33张爱华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张爱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全力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致,以“感情”为风帆,让每一位学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经历”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

七言律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诗歌“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是作者一生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读懂了《登高》,也就领会了作者写豪情、感沧桑的情怀,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讲授诗歌时,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文科班学生。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悟能力较强,读诗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我把学习目标定为:1.分析诗句把握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熟练掌握写景诗的鉴赏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曲径探幽,柳暗花明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反复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又会惊喜不断。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做了尝试,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以充沛的情感引领课堂,让学生情绪始终“在线”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的开始是基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需要根据教学选择时效性强、视角独特、关注度高的材料设置情景。在导入环节,我以学生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形象描述年老体弱的诗人孤身一人重阳登高的场景,创设了悲凉凄怆的感人情境,激发了学生学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这节课有了一个以情感人的好的开始。知人论世环节,我介绍了写作这首诗时作者的处境、知交的零落、国家的局势,努力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学生对作者产生亲切感和感情的认同感,解读诗歌的过程仿佛就像是在慢慢了解自己身边的人。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朗诵贯穿课堂始终,有老师范读,也有学生自读。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以声传情”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学生在自己不同层次的朗读中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带着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朗读诗歌,感情投入很好,断句与节奏很准确,但在语调的轻重缓急方面不是很到位。通过分析首联颔联诗句,解读品味意象,学生们感受到了画面的悲凉氛围,对诗句描写的意境有了深入体会,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们语调高亢、情感沉郁,较好地诠释了诗句的内涵:抒情深沉悲凉,写景雄浑壮阔。分析完颈联尾联,学生们再次用深沉的语调、真挚的情感演绎了诗句,深深体会了作者层层的悲愁,更体会到了作者处境艰难但仍情系国家、心念苍生的圣人情怀。

2.用诗歌鉴赏方法推进课堂,让学生在思索中激发情感

好的作品其情感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设置教学疑难,以疑激情,在学生渴求解疑的过程中激发其情感。在课堂上,我通过介绍诗歌知识,先整体感知:《登高》是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接着就抛出了第一个中心问题:王国维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悲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呢?在指导时,我再次给学生们明确了抓意象——明意境——悟情感的鉴赏方法,并且以“天”为例作了示范,让学生明白鉴赏意象时要抓住修饰性和描述性的词语,又要联系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透过意象领会意境,进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问题明确,方法确定,学生思路清晰,问题答案又丰富多彩,学生们有东西说,乐于说,勇于说,也说得好。通过意象分析,大家真正体会到了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接着我又抛出了第二个中心问题:那么“无一语不如此”又是怎样体现“悲愁”的呢?让学生在思索和争论中找到了“八可悲”: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登台、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八层悲愁,层层叠加,犹如一块块巨石压在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讨论、分享、感悟,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鲜的情感体验中轻松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娴熟地运用了电子白板、ppt课件,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对知识的讲授更加方便快捷。课堂上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了鉴赏诗歌的知识;用任务驱动法巧妙提问、造成悬念,刺激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彼此交流意见;用练习法让学生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的个性解读并且完成了高考链接的题目。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环节上形式多样,有学生自由读、学生展示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大家一起背诵等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有序高效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爱学习、乐读诗、勤思考、善表达,课堂氛围活泼融洽,课堂学习效果良好。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多次重构的过程。这次授课,让我对语文教学、对自己专业的成长有了更加深入的思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精益求精

科学、合理和独到的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精益求精,优化课堂,给学生一个全新、优质、高效的教育。

在知人论世环节的设计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一些情境,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之初就有了探究之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充分挖掘开封的本土资源:杜甫、李白、高适曾一起酒酣古吹台,赋诗题壁,宋氏女“千金买壁”,留下千古佳话,后人为纪念三位诗人修建了祠堂,就是现在开封禹王台的三贤祠。大诗人杜甫曾经和开封有过如此亲密的接触,让我们兴奋的同时,也倍感亲切,这样设计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诗的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分析鉴赏写景诗句的环节上,张主任要求:应该把抓意象—明意境—悟情感三个环节扎扎实实落实,而不应该出现脱漏,忽略了“画面感”,影响鉴赏效果。

2.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解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教师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情入文,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只有对文本有着精彩的充满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大胆质疑,不要拘泥于古人的评论。本节课的思路以王国维的评价“悲愁”为线索,其实在分析的过程中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这首诗歌风格是悲而不哀,悲而能壮,体现了诗人杜甫广阔的心胸,深沉的情感,在总结诗歌时应该明确王国维所评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首诗不应该是“悲愁”的,而应该是“悲壮”的。另外,在体会杜甫的圣人情怀时,应该拓展思路,联系古今中外,可以联想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我们的先辈尚且如此,身处美好时代的自强生更应当自强,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放眼全球,开创美好未来。如果这样联系学生自身,联系学校彝山书院文化,就会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起到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

3.读书是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

钱梦龙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学其实也是语文教师自身读写状态的生动展示。”教学的孱弱说到底就在于阅读的苍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勤思考、善质疑,只有这样,课堂上丰富的知识才能信手拈来,精准的解析才能如泉涌现,独到的见解才能被提出。读书除了读教科书、专业书,更应该多读杂书,扩大眼界,丰富学识,提升认知维度,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且对涉猎的知识要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总之,文学即人学,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动物,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或痛苦的情感,解读文学作品品味情感是必由之路。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激情,应以饱满的感情进入、持续的热情解读、涵养心灵的状态结束,让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段完美的精神之旅,让每一节课都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