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01-30 05:33张光霞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外国译文梦想

张光霞

农村高中阅读教学内容注重课内单篇文章的精讲;教学训练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应试技巧的演示;教学方式注重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则是小测试、大联考。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现状的缩影。以上现象折射出人文关怀在农村高中阅读课堂里已逐步缺失。

鉴于农村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学生的学情,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优化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形式

在现实的升学压力和时尚文化的冲击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迷失了方向,而架构教与学之间的文本又不合乎学生口味,那么优化教学内容就迫在眉睫了。笔者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化外国小说阅读的教学内容。

1.与多种译文进行比较

因是外国小说,就会有不同版本的译文。笔者把不同的译文引入课堂作为比较阅读的对象,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得到升华。如教授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选用的是王永年的译文,其实它还有其他好几版译文。分别是:《最后一片藤叶》《最后一片叶子》《杰作》《琼珊的故事》等。笔者分别把这些译文引入课堂,进行比较阅读。虽然是同一篇小说的翻译,但每一篇译文的标题却不尽相同,“那么我们教材为什么要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标题让广大高中生学习呢?”当笔者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他们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整合,最后找到了答案。

光一个标题,学生就有很多的话可以说,那么后面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会想不同的译文到底写了什么?行文会怎样结束呢?有了质疑,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显然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老师顺势而为,趁机把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外再精读,去发现、质疑、分析、整合、探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提升。

2.与中国小说进行比较

外国小说是异土的产物,大多数中国孩子的阅读材料都是从本土小说开始的,所以难免不合口味。笔者在教授外国小说时也引入一些中国经典小说来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可以缓冲教学内容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授雨果的经典小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学生因受自身经历和积累的影响,总喜欢把目光投射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认为他们就是板块主题“美与丑的看台”的最好诠释者。学生看得比较直接、浅显,而对于雨果花大量笔墨铺排、渲染的刑台边的看客,学生往往直接忽略掉。其实作者愿意投入如此多的笔墨,肯定有他特殊的意义,这些看客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很多文学理想。

或许是外国小说,学生陌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引起他们的共鸣。提到“看客”,大家一定会想到鲁迅。笔者尝试以《祝福》中的“看客”为铺垫来解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看客”。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果先生花大量笔墨,不遗余力地描摹围绕在伽西莫多身边的“看客”,同样,鲁迅先生在《祝福》里也精心描写了祥林嫂身边的“看客”,那么两位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异同?

由于《祝福》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就激发了学生挖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信息的兴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麻木,身受压迫而不自知,仍对看他人悲剧乐而不疲;而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触轻抚众生,除了揭露,还有呼唤,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意。

可见,以学生熟悉的中国小说文本为媒介,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感知和经验,进而赏析陌生的异国小说,然后不自觉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与学生习作进行比较

教材里所选的作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那么就同一个话题,一个农村高中生的习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语言、内容、结构、思想呢?笔者在教授《炼金术士》时,就尝试将学生的习作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炼金术士》是一部讲述主人公圣地亚哥追求梦想、完善人生的励志寓言故事。我提前布置了一篇关于“梦想”的话题作文。这里截取一些片段:

片段一:“梦想是一个人前行的希望,它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或许前方有风有雨有泥泞,我都不会放下初心,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明天升起的太阳,让梦想像火焰一样燃烧,热烈贲张。”

片段二:“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拯救地球和人类;现在,我的梦想是充实地过好每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梦想到底是什么,我也很迷茫……”

片段三:“梦想到底长什么样子,谁能告诉我?或许有些时候梦想就像信仰一样,我们虔诚地执着的并不是信仰本身,而是那种让我们的人格肆意扩张的伟大和激情!”

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大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炼金术士》中的主人公拥有怎样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又是怎样实现的?与自己的梦想有什么差异?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学生易于进入文本。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阅读获得的内容两相比较,当发现自己追梦过程与文本主人公追梦的方式有差异时,学生们自然会被圣地亚哥追梦的勇气、热情、智慧、执着所感动与折服。

将学生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文本进行比较,学生有话可说,他们可以尽情倾听自己的心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主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二、选好比较阅读的切口

外国小说选文篇幅长、内容多、知识面广、人文内涵丰富,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那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选择一个易操作且有价值的切口就尤为重要了。

1.以有意蕴的标题为切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特别是那些暗藏意蕴的标题,值得学生好好品味。如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其他译文的标题分别是《最后一片藤叶》《最后一片叶子》《杰作》《琼珊的故事》等。笔者安排学生就标题进行比较,由于切口比较小,易于学生掌控,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讨论热烈、交流充分。有学生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妙在“常春”二字,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眼前有生机盎然、明媚温馨的景象。而“最后一片藤叶”“最后一片叶子”,较课题少了“常春”二字,就少了许多蕴味。所以教材标题暗示性、蕴涵力更强,能更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也有学生表示正是因为“常春”有利于表现主旨,那么就少了一份神秘,那么“最后一片叶子”少了“常春”就设置了悬念,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还有同学比较了“杰作”与“琼珊的故事”。认为如果以“杰作”为题,小说主人公的指向性太强了,只能是老贝尔曼,而实事实上,小说除了叙述老贝尔曼的故事,琼珊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样就影响了小说主题多元化的解读。同理,若以“琼珊的故事”来命题,也一样比不上教材标题。通过这样充分的学习后,学生也悄悄地获得了成长。

2.以有特色的结尾为切口

外国小说的结尾处很有讲究,或欧·亨利式结尾,或艺术留白……总之都是极有探究价值的。比如教授《素芭》时,笔者分别引进了冰心与董友忱所译版本的《素芭》,然后对不同译文的结尾进行比较阅读。

“这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素芭获得了幸福吗?”(教材译文)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作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冰心译文)

“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董友忱译文)

三种版本罗列在一起,不需要老师点拨,学生就自己直接说了,教材结尾更经典,它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发人深省。有学生认为,素芭应该会被她的丈夫理解,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有学生认为素芭的丈夫最终会抛弃她,另娶新娘,只因她是个哑女,可悲可叹,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不禁让人心痛进而沉思。

思维的激荡,审美的意义无处不在。小说的结尾还可以在文本中寻找细节支持。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再精读文本,找出课文中隐射结尾的细节。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一次阅读审美体验的过程。

3.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切口

外国小说相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不自觉地会从心底产生恐惧感。笔者教授《丹柯》时,就引入了鲁迅笔下的夏瑜;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就引入了《祝福》。因为熟悉、因为有积淀,所以学生有话说,愿意说。特别是教授《炼金术士》时,引入学生自己的习作,学生气氛活跃、交流热烈,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说自己很惭愧,梦想不够执着,总是常立志;也有人说梦想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基础,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追随,永不言弃。还有人说圣地亚哥给了自己很多人生的启迪,实现梦想是一个艰难寻觅的过程,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拥有这样生机勃勃的课堂,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想提高都难。可见,用已知的知识撬动未知的知识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口。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1.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现实的升学压力下,老师不讲不放心,我们的课堂依然存在老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把时间放在课外,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以期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人文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涵养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课堂上获得生命的滋养。笔者曾尝试在外国小说阅读的课堂只讲十分钟,只讲学生需要讲的内容。老师的话少了,这样,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就多了。他们可以充分阅读,用心鉴别,热烈讨论,仔细分析,高效整合,最后获取各种学习能力的提升。

2.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刚好相反,要改变这种现状,老师需要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只需抛出合适的话题,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学习。如在教学“理解雨果笔下的看客”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文,让学生大致了解伽西莫多看台边“看客”的形象。然后,引入学生熟悉的祥林嫂身边的“看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同学们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最后通过比较、甄别、探究得出两位名家笔下“看客”的异同以及雨果花如此多笔墨描摩这些小人物的匠心独运。老师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阅读的效率更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笔者个人认为比较阅读是架构学生自主阅读和解决繁重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效媒介。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能自主愉悦地进行阅读、比较、合作、探究,进而生成新的知识、方法、情感、观点、思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实施成效与收获

1.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本策略研究,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学”,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笔者的实践探索通过引入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鉴别,归纳、整合、表达信息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外国小说比较阅读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运用对比,思考分析,从语言文字、意象情景、内在意蕴、人物情感中,深度挖掘了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建构了他们的审美世界。

猜你喜欢
外国译文梦想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外国公益广告
梦想
弟子规
梦想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译文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