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教《台阶》

2019-01-30 05:33沈存慧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台阶小说课文

沈存慧

《台阶》一文入选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现在入选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样的一篇小说,面对不同版本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值得研究。笔者在参加泰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用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搭建阅读支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展示课文插图,激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插图是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凝聚着插图作者的智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与艺术本来就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用好课文插图,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全新的支架。我在教学时,课堂首尾的设计都是围绕插图展开的。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老师有个习惯,看小说特别喜欢欣赏小说的插图。但老师在欣赏《台阶》的插图时,隐约感觉到这幅插图不太好。(PPT展示课文插图)老师在这里卖个关子,等我和大家一起学完这篇小说后,大家再来讨论这幅插图好不好。现在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走进《台阶》,走近父亲。

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语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就跟随老师形成一种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到小说情节中去思考,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挑战的精神。直觉思维本身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正因为其具有不可靠的特点,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后续环节上会生成什么内容,只要能言之成理,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益。

二、自主设计插图,激活形象思维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我设计了“为课文再画一幅插图”的环节:

上课开始时老师谈到,老师认为这幅插图画得不好,有没有同学同意我的观点?

如果让你来为课文画一幅插图,你会选取课文中哪个部分的情节?

请你用语言按照画面组成元素和章法布局描绘一下这幅插图,比一比,看谁最有创意。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比如有学生说画父亲坐在椅子上的细节失真,因为小说中一直都是写父亲坐在台阶上,特别是新台阶建成后,父亲一节一节往下挪,如果画上椅子,就不可能。有学生谈到父亲脸上的神情,是忧伤,是期待,还是喜悦自豪,抑或是尴尬的笑,这些都没有能体现出来。还有学生提出,插图应该适当添加背景和人物,这样才能看出插图画的是小说发展阶段和人物所处的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只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就能给你精彩的答案。

在让学生设计一幅插图时,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后,思维特别活跃。有学生设想的插图是我和父亲一起坐在合阶上,父亲在抽着烟,他被烟雾环绕着,突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感到非常忧愁。有学生设想的插图是父亲背着一担柴,手里拎着装着石块的筐子,行走在山路上,突出父亲为造新房子和新台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学生设想的插图是清晨父亲造台阶的画面,画出父亲累并快乐着的神情。大家都能结合课文的语言和细节,陈述自己设想的具体画面,并说出理由。

在学生陈述后评议阶段,大家最认可的富有创意的插图是根据课文的第13段内容设想的画面。

最初学生陈述如下:

画的右下方,父亲坐在自己家的三级台阶的顶端,两脚搁在最低的一级,台阶旁边父亲的身边还栽着一棵桃树。父亲抽着香烟,头顶上有飘着的烟雾,父亲抬起头看着远处。画的左上方,画着一户有着高台阶的人家,台阶前有几棵柳树,柳枝被风吹拂摇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环节正是指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两个最核心的语文素养。

首先,从对这幅插图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构思时已经学会串联起上下文,比如课文第5段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插图依据这段描述来画父亲的坐姿,才符合小说中描写的真实情况。

其次,学生已经关注到作品的细节,比如画面中桃树和柳树这样的细节,包括风吹杨柳的动态感等。这样的阅读,对学生将来揣摩小说细节的安排,对学生未来记叙文写作中环境的描写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还是提出了自己在插图设计上的修改意见,如:

台阶的画面要能体现凹凸不平的特点,因为父亲有磕烟斗的习惯,还有时间长等因素。

画面不是画父亲抽烟,而要画父亲手中拿着烟斗,不然和小说中“磕”的动作不合,并且父亲在画面中最好不要画抽烟的状态,这样不能体现父亲目光“专注”的特点。

画面的背景需要设计好,如背后是有点破旧的低矮的房子,房子的墙角还应该有父亲磨穿了的一堆破草鞋等。

还有学生提出画面的布局,比如,父亲的画面占比要大一点,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以及房屋要小一点,可以虚化一点等。

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不仅直观地再现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鲜明地呈现了人物形象、具体情境,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更关注到了画面的比例设置等要素,可以说真正理解了图文转换这个环节,由文绘图或以文叙图的作用,这也正是笔者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

三、添加插图元素,激活逻辑思维

百度百科上对逻辑思维有这样的表述: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这样的表述有点抽象,其实对学生阅读小说而言,逻辑是什么?就是要让读者知道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小说这样的虚构性陈述为什么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笔者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还是围绕插图设计,同时兼顾到小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刚才的插图似乎很完美了,但是,小说中不仅仅写了父亲。如果请同学们为小说插图添个人物?你想添谁呢?

生:我。

师:“我”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了?有什么作用?

生:第4节,我小时候在台阶上玩。还有小说结尾,父亲老了,我长大了,我可以接替父亲了。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生命的传承。还有同学补充的吗?

生:小说用“我”的口吻叙述了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小说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我的语气。

生:我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更是一个感受者。

师:“我”究竟感受到了什么?“我”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老师也想设计一个批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明明是疑问句,为什么不用问号呢?

请同学们把原句和改过标点后的句子反复读,你读出了什么?

……

为什么要让学生在插图中添加人物?因为一是基于小说本身的体式,二是要让学生理解讲故事的逻辑。尽管学生看过不少小说,但可能更多的是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但怎么样懂得作家如何讲故事,自己将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科课程的关联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对于教材插图的运用,我们不能仅仅把插图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要把插图的运用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同时,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猜你喜欢
台阶小说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背课文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