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2018年高考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教学设计

2019-01-30 05:33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徽墨叶先生文字

陆 萍

《虹关何处落徽墨》是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内容,文本从找寻式微的虹关徽墨起笔,传达出对传统与现代的关注与思考。本文的作者评价这篇文章入选高考材料时说到:“入选高考,也许与文章表现出中国古代文明,文化,非物遗产,人文传承,原乡,乡愁等有关。”这和江苏卷散文文本的选文风格一致。纵观2006—2015年的江苏高考散文选材,文本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引导读者对传统、现代、社会、文明的思考。考题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本和试题本身,它更应具有借鉴意义,依据一篇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会读一类文章,依据一道试题,教师引导学生会解答一类题型。

笔者认为这类散文理解的关键在于“含道映物”四字。“道”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或者说是作者的写作目的,“物”是作者寻找的载体,包括文章中运用的一切物象及语言组织表达形式。阅读的方法在于细读文本,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细析文本。基于这样整体的考虑,笔者这样设计这篇文本的课堂教学。

课堂活动一:预习成果分享。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在预习的过程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可以预习时查字典,查阅资料,说明分享理由。

设计设想:新课程标准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四个核心素养中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核心。高三阅读教学笔者认为不能局限于几道试题,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应从字词句开始。通过这样的预习任务,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重视文本的积累,重视语言的积累并加以运用;目的之二是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从字词句开始,字词的理解是解读文本最基本的单位;目的之三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活动二:读文本,提出文本存疑处。

预习时,阅读文本,提出文本有疑惑的地方。收集学生的问题,大致有这样几个代表性的问题:

一是文章写于虹关寻找徽墨,那文中为什么会提到“心中的故园”“梦里故园”、乡愁等。

二是关于文中提到的“叶先生”,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用意。

三是关于文章的第三段描写虹关村的文字有没有是否都一样。

四是文章开头说“徽墨难找”,文章最后又在村口很容易发现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是否矛盾。

设计设想:陈日亮在《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中,就教师备课问题来谈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他认为从面向一般读者的文章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从文本变为课文,直接面对学生,文本还是那个文本,而解读却多了两个向度:学生的和教师的。教师应根据“学情”,更实际、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

阅读文本要求学生不放过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如果放过了,可能就错过了深入文本核心的机会。

课堂活动三:细读文本,探寻文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要求概括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再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文章的写作对象。

学生归类写作对象:徽墨,虹关的徽墨,虹关(包括虹关的风景,风情,风俗等),叶先生,“我”。

教师设疑: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在虹关寻找失落的徽墨。围绕文章这根主线,设置如下几小问题:我去寻徽墨,去哪里寻?为何寻?如何寻?结果如何?

设计设想:文本的阅读先要整体读,但这样的读不是囫囵吞枣地只读文字,而是要理解着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七个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就是要求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散文,获得审美体验。”梳理文章内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构思,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文章的写作内容就是作者“映道”的“载体”,要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从而解决学生课前的疑惑,就需要细读文本,探寻文本内容,剖析这些载体在文本中具体的表述。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指引学生细析文本,回到文本中去找寻答案。

课堂活动四:悟读文本,细析文本。

1.讨论问题——“去哪里寻?”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虹关”。文章中有集中描写虹关的文字,请学生找出这些文字,品读。进一步分析,这些文字主要写了虹关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描写虹关的文字主要在文章的第三段、第四段、第十段的最后、第十一段。这些文字主要描写了虹关优美的景色和历史以及它和徽墨的关系,第十段文末的文字表明虹关也勾起了作者的乡愁。

设计设想: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解答试题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参考答案如下: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只要读透了文本,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原因。同时学生也能自己回答课前提出的疑问:文章的第三段描写虹关村的文字有没有是否都一样。文章的第三段当然不能去掉,这一段既表现了虹关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体现了它悠久的历史文化,能把人带进“梦里故园”。作者写这一段是有其用意的。散文的笔法所谓和主题无关的不写,写进文章自有其意图,而答案就藏在文字的表述中。

2.分析问题——“为何寻?”“如何寻?”

我为何会去寻墨,文章中有明显的交代,引导学生去找到相应的表述集中在文章的第五段:徽墨式微;第六段:徽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第十段讲述我小时候习书的一段经历表现我对徽墨的感情;第十一段:“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设计设想:前一个问题的分析是为了让学生解答试题3: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参考答案如下: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深入文本,大问题可以破解为小问题,关键的是读文不是断章取义,掐头去尾,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多问为什么,而不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取一些语句就可以的,回答主观题更要有思维历程。

文章从起笔就讲我如何去寻墨的,第一自然段用了“孑然一人”“蹀躞”“闯进”“安慰自己”“行走”“挺进”“追寻”等一系列表示动作和心理的词语来表现我寻墨的状态,第二自然段用了“我不甘心”“相信”这样的词语来给读者暗示他寻墨的结果,于是试题1中的选项“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这种表述就能看出其误。

在寻墨的过程中,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还写到一位“叶先生”,这也是作者有深意的一笔。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叶先生是“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他是徽墨的爱好者,转化为徽墨的传承者,正是先生的出现,让我的寻墨过程更为坚定,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叶先生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第八、第九自然段,在第七段作者已经开始铺垫“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然后就在遗憾过后的不经意间,发现“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外表的不俗已吸引我这个寻墨人,先生“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更是让我这个喜爱徽墨的寻墨人感到敬佩。这也勾起了下文第十段我对自己小时候与虹关徽墨交集的一段回忆。所以叶先生在结构上是一个起承转合人物,在主题的表现上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榜样。有了叶先生这样的人们,作者才对虹关徽墨的未来充满信心。

设计设想:作者如何去寻墨的文字文章表现很直白,很好找。把遇见叶先生放进这个问题是因为与叶先生的相遇也是我寻墨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情节。叶先生不是作者随意刻画出来的一个人物。虽然有些同学课前的提出刻画叶先生的用意到底是什么,那是因为学生没有细读文本,在粗疏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如果细析文本,联系上下文,从文章整体的结构和作者在寻墨过程中感情的转变来看,这个人物的出现就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以理解试题1中的选项“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也能解答学生的课前疑问。到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也渐渐明晰起来。

3.探究问题——我寻墨的“结果如何?”

答案虽显而易见,文章的最后说到:“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但正是这样的结尾,所以有些同学在预习时会提出这和开头作者着力描写徽墨难找似有矛盾。

引导学生再回文本,沿着文章的脉络理一理作者寻徽墨时的行为过程及情感变化。进一步从文章呈现的载体中领悟作者的情感表现。

课堂讨论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路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孑然一人行走在虹关,去追寻墨的身影;我相信在虹关一定能找到徽墨的记忆;虹关的风景勾起了我对传统的眷恋与故园的追思;徽墨的式微,但虹关的声名由墨更为鲜亮,越发触发我追寻的信心;与叶先生的偶遇,是发现传统消失的工艺有人正在不懈地努力传承,这就已经为能找到徽墨埋下了一笔;接着自然想起小时候用虹关徽墨的场景,表明徽墨消逝的时间并不久远;同时又勾起自己的乡愁;作者接着直抒其意,寻徽墨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文化一颗敬畏之心。在这样层层蓄势之下,有对虹关徽墨的一腔热爱,有对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无限敬畏,更有无数像叶先生一样默默为传统振兴而付出的人们,虹关徽墨如何不会重现?

设计设想: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探究散文结尾的设计,散文的结尾作者又为何能轻易找到徽墨虽显突兀,不合常理,但也是整体理解这篇文章的一个突破口。从怕寻不着的担心到最后的发现,正是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作者在这次寻墨过程中情感圆融的过程。这样的行文设置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理解了这一结尾作者设置的用意,也就能真正悟出此文之“道”。

猜你喜欢
徽墨叶先生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坠星
虹关何处落徽墨
潘悦艺术作品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