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审美教学策略

2019-01-30 05:33陈和平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李白意象诗人

陈和平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鉴赏诗歌是提高青少年美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尽快掌握鉴赏要领,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呢?利用李白诗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朗读——李白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与音乐一开始就是相互融合的艺术。诗歌是极富音乐性的语言,其语言精练跳跃、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让学生在音乐的韵律中体验诗歌的情感,领会诗歌意象,这比生硬的说教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复的诵读是读好诗歌的第一步。学生或高声吟诵,或浅唱低吟,不仅能读出诗歌的韵律,同时能逐步进入诗歌意境,由入境而达情,由达情而晓理。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产生了乐感,感受悦耳顺畅之美。

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平仄的交错和对立,基础在于四声。四声加平仄是诗歌语言节奏的最基本内容。饱含情感地诵读是获得诗歌内容和感悟诗歌节奏美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诗歌特点来确定诵读方法,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平仄节奏、音调升降等,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朗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逻辑重音,把握韵尾,读出感情。要划分诗歌朗读的节奏,根据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每两个字作一停顿比较适宜。通常来讲,五言诗作三个停顿,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三节读法)。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是12/34/5节奏,后两句是12/3/45节奏。七言诗一般有四个停顿(四节读法),即“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会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反复的诵读,才能厘清诗歌的韵律,读出节奏美。

诗即是歌,它能唱出诗人或悲或喜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根据的诗歌内容选择一些符合意境的音乐作背景,在音乐中入境、入诗,体验不同的意境氛围,领悟其迥异的美,更能激发诵读诗歌兴趣。如《望庐山瀑布》,可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在朗读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丽,体验诗人所描绘的空灵活泼、若真若幻的神奇瀑布。如《蜀道难》,可选用琵琶曲《十面埋伏》,在紧张激昂的旋律中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高、险、奇意境,从而理解诗意。

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在诵读中沉浸于音乐美,受到熏陶。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在诵读时做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理义、神会情,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感悟——李白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对于诗歌而言,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代表意象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诗人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三是器物类。代表意象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诗人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自己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读者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铸炼——李白诗歌的精神美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是唐代繁荣昌盛的顶点。其时,经济政治的繁荣稳定,玄宗的招揽贤俊,广开人才之路,士大夫积极的精神,形成了富于理想和进取精神的“开元盛世”。在这个海内清晏、政治开明的背景下,李白以其自由脱尘的精神、飘逸豪放的笔致,铺展了盛唐的精神气象。

1.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唐代,带来了各领域文化的多元发展。统治者虽然实行了开放的文化政策,但是对儒家学说却都表示出极大的重视。儒家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葛景春先生这样论述:“若论起政治思想、人生态度,在李白的世界观占指导地位的,还是积极入世、希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儒释道结合,兼蓄百家,融为一体的开放型思想体系,是李白思想的特色。”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渴望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召唤李白欲在广阔天地间一展雄心壮志。“逢时壮气思经纶”“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诗人羡慕姜子牙、诸葛亮,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遇贤主,成就伟业。在这一类诗歌中,李白以贤人为歌颂对象,幻想君臣之间能够互相礼让,以成就大业。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三首(其二)》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他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2.对自由平等的执着追求

由于李白少时就有俊才,故“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使得他的诗能摆脱一切拘束,而以壮浪纵恣之笔出之。其论世之言也言所欲言,肆无忌惮,而其慷慨真率也为历代诗人所罕见。加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的就是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性格和天才构成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就是当宰相,可是却不被唐玄宗重用。因此表现出了他的蔑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思想就比其他的诗人来得更坚决与彻底。

《古风》第十二首:“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江。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李白的诗,大多藐视权贵,浮云富贵。我们看人生的各种崇拜如权势的崇拜等,往往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造成的。从中解放出来,方可得到生命高贵的自由。李白的诗,很大一个价值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松开自己。他的放浪颓废来自于“人生在世不称意”。

3.对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气度追求

由于家庭出身、社会经历、个人性格、儒道侠仙思想、天才各种因素,使得李白及其诗无论在立足点及视野上,都比其他诗人站得高、看得远,显示出了独具魅力的风采。无论是表现个人理想,或是反映时代风貌,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都体现了一种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震撼人心的豪迈气概。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想从政、建功立业;道、侠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心胸豁达与开阔。因此,无论政治上如何失意,始终没有使他丧失乐观和自信,也没有使他放弃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在《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美酒”中,他并不因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梁甫吟》的结尾,他一直扬着胜利的信心:“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他的《赠张相镐》说:“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这首长诗中也说:“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能写出这些充满激情的诗,没有昂扬的气势、开阔的胸怀是不行的,这也说明他和王维、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有所不同。

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中,更体现了李白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体现了诗人从崎岖到平原地域的崭新感觉,在诗人笔下展现了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在《望庐山瀑布二首》中,诗人在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渲染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昂扬的气概。

审美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又是文学审美活动中最高级层面。美育的教育方式需要摒弃功利的想法和态度,运用单纯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看待事物。李白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加入审美的因素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乐趣,也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李白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纸上的李白(三)
我理解的好诗人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人猫
倒下的那一刻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