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探索

2019-01-30 05:33戚群云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乔布斯议论文

戚群云

近年来,高考写作命题益发关注思维品质,理性的色彩和思辨的倾向逐步成为主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单独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一个任务群,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但是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写作思维不能推进,不会具体深入地分析,所下的判断简单武断经不起推敲,平面化、浅层化、绝对化问题突出。如何有层次地展开思维,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又合乎逻辑?于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要素作了点粗浅的探索。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主要是一套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判断的思维技能。比如怎样做自我思维的反思者?有没有厘定核心概念的内涵,有没有朝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由此避免单一、绝对的思维。比如怎样做公允无偏的思考者?有没有合理的支撑和理由,有没有评估逻辑的介入情况,由此培养学生负责任地表达,建立起公共说理的精神。

一、有没有厘定核心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准确是逻辑性最基础的一步。概念没有明确清晰的内涵和意义,那文章的观点难以达到鲜明有力。

1.切开来想——厘清概念,剖开内涵

案例1:新加坡歌手在《不怕不怕》中唱到:“不怕不怕,胆怯只会让自己更憔悴;不怕不怕,夜晚再黑我就当看不见,太阳一定就会出现。”是的,因为不怕,我们突破现状,敢于超越,创造奇迹。在一个一个奇迹面前以致于我们不怕大自然,不怕社会的力量,不怕真理,不怕正义,不怕良知……可我们又太怕了,怕没有金钱,怕失去权势……

学生的写作出现了貌似很思辨的观点:“怕与不怕,一切都是循环往复,一切都在本心。”“我们要适度害怕,适当地去体会害怕。”“我们应当有选择性地去怕,太过不怕就是自负。”何谓“适当”,何谓“有选择性”,文中模糊其辞,没有依据。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态度和清晰的观点,首先要对文中的概念有个明确的界定。人生来都有所“怕”,“怕”的是什么?考试的失败带来的压力、对死亡的畏惧、对未知的迷茫、对残酷现实的退缩等等。“不怕”的又是什么?困难、权威、世俗,等等。为什么会“不怕”?是因为对真理、良知、道德等的坚守。

2.深入切开——概念独特,点亮观点

给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做出相应的阐述或界定,将论述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使论述更严密。核心概念一方面要准确合理,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要独特,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概念阐释,直接点亮观点。

案例2:自觉才能产生自由,否则,昏昏然,何来自由?——梁漱溟

何谓“自觉”、何谓“自由”?有的学生把“自觉”理解为自觉遵纪守法,把“自由”理解为不受老师家长管束的自在,缺少与心灵的联系。“自觉”可解读为自我省察,自我管理;亦可解读为自我觉醒,觉解。常人通过自我管理约束自己的行为获得规则下的相对自由,而哲人、伟人常常因自我觉醒觉解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进而达到更高境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觉的境界是逐步提升的,从道德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是人生的本质。一般人的自觉修养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是带来大多数人的自由基础;而伟人的觉解度更高,将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二、有没有从相反的方向考虑过问题

理性思辨,离不开质疑,质疑是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质疑和反驳才能促进我们走向理性和公正。余党绪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考者对思维的自我监控,是对自我思维的质疑和批判,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狭隘。

案例1中“怕”与“不怕”是一组对立关系,这类话题学生很容易犯二元对立论,其实这里的“怕”和“不怕”是可以转化的,新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在轰轰烈烈的思辨作文影响下,练就了一套“适当地”“有选择地”之类的话语逻辑,这种“思辨”套路,恰恰说明思维的惰性。

为形成正确的判断,当我们厘定核心概念时,需要停下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和监控,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或在某种情绪下思考,在实证、推理与求证中推进思维。考虑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考虑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是形成客观准确的论断至关重要的一步。

1.反过来想——对立质疑,碰撞交锋

(1)人都有所怕,这些怕都是对的吗?人应有所不怕,战胜磨难,不怕死亡,经受磨砺等等。(2)“因为不怕,敢于超越”,是不是什么都是不可怕的?人应有所怕,这个“怕”可以理解为尊重、敬畏,敬畏规则,敬畏自然规律,尊重历史和文化等等。

2.合起来想——统筹立论,全面深刻

为什么能由“怕”到“不怕”?因为勇气、信念、执着。不怕的背后是什么?坚守着某种品质和情怀。为什么不怕又有所怕?怕的背后是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言。敬畏良知、正义,让人有悲悯之心。敬畏的背后是承认自己的渺小,约束自己,崇尚理性,多一份从容平和,多一份谦卑审慎。所以合起来可以确立“勇者有畏”“跨越恐惧的面对”等等好文。

这是对立统一思维中的一种,对立的双方是互补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通过“正面想”“反面想”“合起来想”三个过程,让判断更合理,让思维圆形发展,推动分析。

三、这种认知有没有合理的依据、支撑的理由

1.材料与观点是否粘合紧密

议论文写作过程,是调动各种资源建构自己的论证的过程,是为自己的立论提供证据和逻辑的过程。下段是持“因为不怕,我们敢于超越,创造奇迹”观点中的一段,所用的资源和逻辑都存在着错误。

因为不怕,乔布斯敢于放弃学业,创造出苹果手机;因为不怕,居里夫人深陷射线带来的危机,找到了镭、钋;因为不怕,鲁迅敢说敢讽刺,弃医从文,有了多部优秀作品;因为不怕,孔子周游列国,仁心教学,使儒家学说传颂至今。

例证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但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概述事件,如何析理。概述事件要突出事例的具体内容,凸显事例的特征与论点相配,材料和观点的粘合度要密切。一个小小的例子,透视出学生的阅读识见和材料分析能力。前三个例子的“不怕”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指向:乔布斯不怕失业带来的困顿,有勇气开创苹果公司;鲁迅不怕的是黑暗势力,坚守良心,以笔为剑;居里夫人不怕的是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捏在一起讲,事例的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没有说服力。

再者把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结论扩大化和绝对化,是因果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乔布斯创造出苹果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离不开美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也与他个人的天分与才能、他的机遇与条件密不可分,肯定不是因为放弃学业。事实上据《乔布斯传》记载,乔布斯辍学后,在里德学院一间废弃的宿舍里住了一年,学习书法、哲学和外国文化,十年后涉及苹果电脑的时候,这些全派上了用场。放弃学业跟创造苹果公司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2.说理资源是否具有公信力

案例3:高度的精神修养能否冲淡现实生活的不幸?或者说在贫乏简陋的生活中,内心的幸福感来源于什么?

人虽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他们都因为拥有高度的精神修养,才得以冲淡现实生活的不幸,直面生活予以的各种磨练、挑战。司马迁因有了自己毕生追求,而“就极刑而无愠色”;史铁生有了文学这一力量,可以忍受病痛折磨写出优秀作品;叶嘉莹有诗词这一安慰,可以笑着面对生活予以她的各种打击;苏格拉底有了哲学这一学问,可以淡然面对仇视从容不迫地直面死亡。

此段论证相对比较严密,用“追求”“力量”“安慰”“学问”阐释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四个例子层层递进,司马迁受刑、史铁生受疾病折磨、叶嘉莹受生活打击、苏格拉底从容赴死,概括了现实生活的不幸。语言精练,粘合度高。议论文写作追求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认知上的共识,不是自圆其说的个性化见解,所以说理资源要具有公信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更有说服力。

四、是否评估逻辑介入的情况

议论文是靠逻辑征服读者的,逻辑最基础的要求是说理思路清晰和准确。议论文的思路以因果分析为主,无论是并列式、递进式还是对照式的结构,都涉及因果分析、因果论证。但是在揭示更深的矛盾,在深层阐述中,不去检查和评估,写着写着就产生逻辑的偏离。我们可以在论述的每一方面加上关联词加以评估,检查逻辑的准确无误。

就案例2论述部分阐述“为什么自觉才能产生自由”做示范:

(1)(因为)自省自查是孔子荀子对人涵养心灵提升修养的要求。(道德层面的“自觉”内涵界定)

(2)(因为)在文明开化的今天,人们任性不自觉行为,破坏秩序,违反公德,无序的社会中,个体生命并不自由。(不自觉带来不自由,揭示危害。)

(3)(因为)康德说,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是对人的约束。若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享受自由的范围会更大。所有的自由都是以自觉为前提,以规则为框架,以理性为指导。(真正的自由是约束自己不做什么,进一步阐发)

(4)(因为)这个时代就像高速疾驰的列车,新兴事物不断更替,规则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所以,我们是在框架里自由奔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不同角度层层推进论证,每一部分前都可加上“因为”。结尾让思维再前进一步,从现有的公民素养中生发开来,看到规则的滞后,显示出作者开阔的生活视界与深沉的思考。

我想,深化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批判性思维,要特别强调这四方面的内容。做自我思维的有效批判家,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负责任地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乔布斯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没有他就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美学
改变乔布斯的一句话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乔布斯的青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