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的两大核心要素

2019-01-30 05:33滕先科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能力文化课堂

滕先科

任何行为的效果都有负效、无效、低效、高效之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负效和无效的行为占得比例并不高,但低效的行为却大量存在。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研究如何让教育教学行为高效的课题。

在谈构建高效课堂前,有必要先对“高效课堂”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高效课堂是针对传统课堂的低效提出的概念,我们要杜绝、摒弃、消除的是课堂的低效行为,而不是彻底否定传统课堂,尤其不能否定优良的文化传统。其次,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是通过“课堂”的形式来实现,而不是熬时间、拼投入。再次,高效课堂虽由教师来实施,但它的真正实现靠的是学生。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两大核心要素是课堂文化的重建和学生学习力的开发。

一、重建课堂文化,保持课堂高效的生命力

1.课堂文化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达成的认识、理念、思想,遵循的规则、规范、秩序,就是社会的文化。那什么是课堂文化呢?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2.课堂文化重建的意义

先来看“课堂”。许多时候,一些极其熟悉的事物,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它,比如它的内涵、外延,它的本质、表现形式等。课堂,就是这样。有人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有人认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原野。而文化就是这块原野的沃土,它充盈于课堂内外,渗透在师生之间。离开了文化,原野将会荒芜,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默生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同样,文化能促进对知识的追求,能让高效课堂的构建充满活力。

3.课堂文化重建的内容

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奔着高效的目的,改教师讲为学生讲,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改静的课堂为动的课堂。不可否认,这些转变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认真思考,这些改变出现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依然在奴役学生,是否会再次陷入旧文化的泥淖,而使教学面临新的困境。

李炳亭认为,传统课堂的文化实际是一种“不信任”文化。因为不信任,才会有“替代和包办”,才会有命令、指责、干预、统一。要想彻底剔除这些旧习俗,必须重建开放和解放的课堂文化。高效课堂要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价的方式,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转变和解放。解放让教育充满人性,让课堂回归自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为课堂高效保证了生命力。

二、开发学生的学习力,增强课堂高效的内驱力

打造高效课堂时,许多教师都有困惑: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也有了改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学习方式也有了变化,为什么课堂距离心目中的“高效”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学的成绩并无明显的提高。原因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学习力的开发和培养不够。

1.开发学习力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学习能力。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扎实的自学能力和提升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要打破旧课堂,创造高效的新课堂,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如何开发学习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能是知识本位,也不能是教师本位,教授不能是一味灌输,学习不能是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做“书童”“奴仆”。必须将更大的权利提供给学生,并保证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开发学习力的前提。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知识是教不完的,习题是练不完的,如何应对永无止境的知识和浩如烟海的习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科思维。学科思维也是学习力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合作、探究”必要时可以精简一点,突出独立思考,强调“自主”中的主动思考。

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梳理、归纳,将零散的知识建立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自由灵活地运用知识,并能用已知的知识、已有的能力解决未知的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有了课堂文化作支撑,加上学生过硬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自信心也会极大增强,这样课堂将不再是一潭死水,高效的课堂也就不再是一句口号和一种想象了。

猜你喜欢
能力文化课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