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情绪的推动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2019-01-30 05:33冯育林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点恩格斯马克思

冯育林

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要求教师能够找准文本教学点,并使教学点得到实际内容的支撑,让学生据此得到更大的收获。很多时候,情绪教学点的建立,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做法,现在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情绪教学点的导入方式、核心环节实施方法,以及据此而进行文本深化分析的策略。

一、以情绪应用为目标的新课导入

文本教学点可以有多项选择,比如可以是逻辑、事例、人物、情感中的任何一个,需要视文本内容的区别而分别采纳。可以说,在指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情绪教学点的提示与应用比较合适。当进行具体教学时,这种形式可以开始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介绍,利用教师讲解或者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到:1842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初次会晤,接下来的40余年间,他们共同探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奥秘,精诚合作,患难与共,友谊的真挚光耀千古,他们曾经有近20年的时间身处两地,但距离的阻隔并没有使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而是以频繁的通信相互交流各种理论问题与政治事件。在伟大著作《资本论》印行出版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惟有对你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你的牺牲,我无法完成这项巨大的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的崇高友谊,是感人至深的课堂切入素材,如果教师想要取得情绪教学点的建立成果,从这个角度开始是再恰当不过的,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作者与主人公产生更近距离的感知,尽快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去。

二、以情感体验展开为核心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主体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在面对故人已逝时的内心复杂世界,并且要求学生把自身情感体验用特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如“当我读到这部分文字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恩格斯心里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主要原因是文章的特点所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应用的场景是墓前,与悼念词相类似,但它又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礼仪式悼念词,属于好友之间生死悬隔状态下的交流,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到:作者在当时的丰富且复杂的情感。据此,教师可以将该环节定位为对情感的体味与分析,这和一般的教学设计明显不同,不再局限于对马克思生平贡献与作品价值的梳理。据此,学生将逐步形成如下情感体验。悲痛:当遇到“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一类句子时,这种情绪体现得非常突出。诵读时,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在读至此处时的内心之痛楚,痛楚的情感抑制于内心,语言上却十分冷静;惋惜:“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段,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明确指出马克思还有很多智慧和思想没有表达出来,还没被世人认知,斯人已逝,对于全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崇敬: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艰辛努力自己感同身受,这又如何能不激发崇敬之情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等处足以体现出这种崇敬之情;坚信:马克思对于人类进步事业所做的努力,恩格斯是赞同的,而且坚信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将成功,如“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等句子体现出了这一点。当学生把这些句子与作者的情绪联系起来时,教师对于本文的教学引导,对于情绪教学点的构建便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以情绪角度进行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

最后,为了让情绪教学点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从情绪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直接将有深度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完成探索任务。比如给学生提供下述问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到“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后面却首先述及他对历史科学的作用,再述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这样的写法,对于情绪的宣泄有何作用?该问题的抛出,能够让学生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体会本篇讲话的脉络与情绪间的关联,属于教学难点所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难点,将更容易掌握文章结构清晰化呈现、心理情绪合理化表达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前面二者并列的表述形式,指出二者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按照通常的思维,会使读者体会到前面的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在后面的表述中,却有一个明显的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充分说明了后者的重要性。总而言之,一次语文教学是否算是取得成功,不但要把文本的教学点找准,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参与意识,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使之展开文本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课堂发展方向,向学生提供足可以支撑思维走向与学习细节的文本教学点是一项关键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便能够提炼出与文本特点相协调、与课堂发展相统一的要素,从而让学生据此得到语文思维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点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