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语文味”的语文情境教学

2019-01-30 05:33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语文味想象创设

闫 晖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就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失了“语文味”的教学就会与政治、历史相混淆,成为干巴巴、没有语文之美的平庸课堂。有些课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学情相脱离,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能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去揣摩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教师必须依托教材、钻研学情,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品味语文之美。

一、贴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是情境教学极好的素材,是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来源,也是“语文味”的呈现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手段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理解,藉着生活细节来体会教材内容,既理解了文本内容,也体验了不同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小段课本剧表演,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伙计、老板、酒馆客人等角色,将孔乙己的喝酒片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这个情境,感同身受地体会了孔乙己的心情,体会了“排出九文大钱”这个精妙动作背后的心理,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设置了一个“母亲与我”的小情境,即让几位同学说一说在和母亲相处时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尤其是具体的细节、母亲的动作、神情、话语等,再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将学生的心理带入浓浓的亲情氛围内,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再进行文本学习,学生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解读全文、品味情感毫不费力。再如学习《端午日》时,我精心搜集并剪辑了一些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等视频资料,在情景导入时带领学生观看,并用简单的词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用这种方式补足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体会其中的语文味道。

二、咀嚼字词,创设文本情境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味”的根本所在。如果语文教学离开了文本,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托。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就需要“咬文嚼字”,因为文本的内涵不是一遍两遍就能看出来的,需要读者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因此,语文教师要在钻研教材、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文本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认真推敲、反复揣摩关键字词,在不断地体察、品味中领略文本内涵、感受蕴含其中的“语文味”。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我借鉴了陈钟梁老先生的例子,设置了一个文本咀嚼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接地认识中国石拱桥,我在黑板上简单几笔勾画出赵州桥的外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桥的外形特征符合书中的描绘吗?”学生在细读课文后回答:“不符合,缺了四个小拱!”“这四个小拱应该在哪里?”“桥的两边!”“仔细揣摩一下,‘两边’这个词用在这里合适吗?”同学们认真想了想,“‘两边’指的是桥的两边,已经到了桥的外部,而四个小拱是在桥的内部,所以用‘两边’不合适。”“分析得很好!如果不能用‘两边’,该用什么词来表述呢?”在学生产生疑惑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中“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两肩”的表述既准确又形象,成为了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独创。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字内涵,能够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加强诵读,创设想象情境

想要学好语文,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文世界中自由翱翔,而诵读文本则是展开想象和联想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感悟文中真意,能够建构出想象空间,能够启发自己的思维,能够触摸文本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诵读,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读、有感情地读,在一遍遍用心读中斟酌言语、体会情感、发展想象、飞扬个性。以《我爱这土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到诗歌中,与作者的情感连接起来,我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文本:首先,让学生听配乐示范读,一边听一边想象,“鸟、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让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想象的世界;其次,自己朗读,结合刚才的想象以及生发出的情感来处理自己朗读时的重音、节奏等,特别要重视情感的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用“土地”的象征符号来体现,在朗读中要细细品味并用合适的方式诵读;再次,再听一遍配乐示范读,目的是与自己的朗读相对照,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调整自己的节奏,在领悟中积淀感情,让学生通过“暴风雨、悲愤的河流”等意象的理解,想象曾经美丽的土地遭受了多么大的伤害和痛苦;最后,配乐跟读,让学生的领悟、情感都随之表达出来,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自身的爱国情感融汇在一起,喷涌而出,将满满的“语文味”读出来。

四、关注心理,师生一起入境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以情感人、以境染人,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顶点,进而主动去探究文本、走进语文世界。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要选取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的情感元素,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在思想的交流中体会情感的融合,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独特的“语文味”。以《纸船》教学为例,因为我班同学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在借鉴王君老师教学实例的基础上,我也为同学们设置了一次“诗歌评改会”的情境:让同学们对《纸船》进行评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同学们一下子就沸腾了,很多孩子先是忐忑,随后又表现出跃跃欲试之感,在短暂的讨论、交流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改动之处,与不同意见的同学激烈争论,十分投入。可见这一情境贴合了学生的心理:一是挑战权威,符合学生的争强、反叛心理,评改冰心老人的著名散文,在经典上“动刀子”,想想都觉得刺激;二是挑战自我,符合学生不断突破、要求进步的心理,自己能不能吟出更好的诗句,能不能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带着这样挑战的豪情,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就了一节热热闹闹、韵味十足的语文课堂。

总之,“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语文味”是体验出来的,是咀嚼出来的,是诵读出来的,更是从心灵生发出来。语文教师要站在人文教育的高度,潜心钻研文本,“批文入境”,要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让“语文味”回归课堂,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而又富有灵气。

猜你喜欢
语文味想象创设
快乐的想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