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皙何以敢弹琴

2019-01-30 05:33高冬梅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曾皙雅乐曾子

高冬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各弟子“言志”。其中一个弟子在其他同学“言志”之时,居然在弹琴!然而这一行为不仅没有遭到老师的批评,反而被老师表扬:“吾与点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即使是换成现代很开放的课堂,也很少会允许在非音乐课上弹琴,那么曾点为什么敢弹琴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说说我国古代的“乐教”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王制礼乐的目的是帮助人收敛节制其过分的情欲。“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之为节”(《乐经》),“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礼乐都是用来从济国安邦,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与“乐”的功能是相同的,曾点表面上是在弹琴,实际上他也是在学习,也在言志,与其他学生无异,所以孔子并不会批评他。

中国古代音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趣”,而曾点的所为应是“道志”,完全紧扣住了孔子问志的课堂主题,他的思想并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他敢弹琴。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先“礼”而后“乐”,“乐”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建立在自知自觉的基础之上的道德的修养与气质的养成,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曾点并不是坏学生,反而是优秀生、拔尖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其次,曾点在课堂上所奏之乐,定是雅乐,较为清淡平和。先秦的哲人们认为“声和—心和—人和—政和”,《左传》也记载“心平德和”,所以孔子听到了曾点的琴声之后就知道了他的志向。优雅琴声代表了曾皙“和”的境界,吐露出他的心声(志向)。孔子之所以让他说出来,只是为了让这个问题明了化,让大家明白而已。曾皙说与不说,都不重要,孔子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也肯定会说“吾与点也”,因为曾皙的乐声中所体现出“静和”的雅乐与他所说的“暮春出行图”都正好契合了孔子的理想与愿望。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不休,“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渴望“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所以积极奔走,希望能施行“仁政”,用“礼乐”治国,曾子的“暮春出行图”正符合孔子的这一理想。这样的大同世界、太平世界,肯定不是通过征伐来实现来创造的,只有通过“礼”“教化”“仁政”,世界才会长久太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出现曾点口中的太平景象。

曾子因有宁和、平静、淡泊、高雅的情趣,才能奏出这优雅的琴声,通过琴声道出其内心高雅的志趣;孔子透过曾点的琴声知曾点的心声,通过对待曾皙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理想。触摸两千多年前有温度的谈话,我们可以聆听先哲的教诲。微言大义,知微见著,字字珠玑,让《论语》在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猜你喜欢
曾皙雅乐曾子
解读《论语》
哪吒失手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中国雅乐的价值重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曾子杀猪
雅乐的来龙去脉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