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古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9-01-30 05:33林炳娟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林炳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注意情感体验”。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然而,由于高考的制约将语文教学定位在学生的规范答题及提高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让他们获得古诗词鉴赏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诵读感知,回归本色

任何一首古诗词都是传承给后世的不朽财富,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它们有着作者的灵感,具有引起人们精神愉快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反复诵读,全身心投入其中,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就可以将古诗词的这种美还原,回归其本色。由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的方法,探求古诗词的“本色”,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的老前辈、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亦认为诵读不仅是理智的选择,而且是亲切的体会,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文章的精粹之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古诗词的语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特别是被选入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美文,短短数句,就孕育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奇妙的想象,学生理解不易。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通常是将文言文翻译技巧运用其中,以期让学生读懂诗词。然而,这种先行翻译古诗词句子的方法,割裂了古诗词的整体性,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学生审美体验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随之无存。例如:教授诗歌《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由于课文篇幅过长,老师如果先进行文言翻译,估计“未至终篇”,学生们早已“昏昏欲睡”了。因此,对于这样的一首诗歌,学生可以先自由诵读,感知韵律,而后反复诵读。优美动听,具有韵律美的诗歌语言会让学生沉浸于情、景、理水乳交融的意境之中,感受到大自然动人心弦之美,体会到春江月夜之味。

或许有些学生在刚开始诵读时会因为字词的不熟悉、文意的不了解而不流畅,甚至诵读的发音、语气、音调都有问题。此时,老师可以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适时点拨古诗词的内容。学生再次诵读时必然会更加的流畅,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的清晰。例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打破传统格局,采用参差错落的散文化句式,语言豪迈奔放,用韵变化新奇。大部分学生在初次朗读时,因为对字词的认读不准,朗读起来有些生硬。到了第二遍的时候,学生朗读速度虽然缓慢,但是变得流畅了。等到第三或第四遍时,教师适时点拨,此时的诵读,学生已然能够带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等到集体诵读之时,蜀道不可凌越的磅礴之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高山、险壁之中,领略着诗人豪迈飘逸的艺术风格。熟读于口,濡染于心。古诗词于诵读感知中回归本色,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审美能力。

二、创设氛围,沉浸意境

古诗词除了含有凝练生动的语言,意境的构成也是悠远蕴藉。然而,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价值,大多数老师围绕考试大纲,采用传统讲练教学模式,课堂沉闷无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索然无味。因而,教师应改变原来沉闷的教学课堂,尽量减少对古诗词理性的分析,善于启发诱导,创设适宜的氛围,再现与古诗词相应的情境,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自然美、人性美等因素,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沉浸于诗词意境,深刻体味古诗词含蓄隽永之美,并将这些美在心中慢慢地沉淀,继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例如:在对《沁园春·长沙》这一首词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带领学生一同走进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帮助学生充分地领会“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奋斗精神。又如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壮阔;杜甫笔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奔放……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一幅幅的画面仿佛都拥有了生命,或生机盎然,或恢宏壮丽,或奇伟瑰怪……如果将这些鲜活、生动的诗句转化成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又兼之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让学生于含蓄隽永的古诗词之中,细心品味古诗词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美感,从而进入诗古词描绘的意境中,与其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喜同悲。

此外,教师幽默睿智的教学用语,恰到好处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够创设氛围,触碰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让学生于美育的意境之中,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三、鉴赏字词,孕育审美

孔子云:不读诗,无以言。古诗词承载着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尤其是古诗词言此即彼、化实为虚的手法,凝练考究的字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说,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言语都可以表达出汉字独特的美感,表现出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当然,每位诗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审美品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他们诗词中字词的运用、诗词的风格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入手,品析字词,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思念、赞叹、痛恨等情感。

例如:《秋兴八首·其一》中写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冬日即将到来,人们都在加紧赶制寒衣。凄凉的晚风中,白帝城那高高的城楼上传来急促的捣衣。“催、急”二字,极力烘托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环境氛围。在此联的赏析中,教师可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如何品析句子,领会诗中描写的客子羁旅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借用其他相似的诗句,让学生在多次共同的鉴赏中,感悟诗歌语言所带来的心灵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品析词句的水平。再如:在鉴赏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学生可抓住词中层层递进的叠词,由诗人“寻寻觅觅”的举动,环境“冷冷清清”的凄凉,直至“凄凄惨惨戚戚”的巨大悲怆,对李清照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感同身受,可以切身体会诗人写作时是如何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泣泪。此时,学生自身的情感会被最大限度地融入词中,与李清照产生共鸣。如此这般,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审美体验也获得了一定的升华。

在注重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今天,古诗词的教学既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应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意境、品析字词等方式,加强对古诗词的反复推敲,取其精华,并督促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古诗词的美,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