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路

2019-01-30 01:36张东豪
户外探险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哥沟槽顶峰

提名NOMINATION

南旭龙、张东豪

完成四川贡嘎山系

勒多曼因峰新路线

2018年10月29日~11月4日

线路:高中毕业

难度:AI3/M4/ D+/60度/1100米

提名理由

2018年11月3日,南旭龙与张东豪,成功登顶四川贡嘎山系海拔6112米的勒多曼因峰,此次攀登周期历时7天,由北壁中央沟槽直上转东山脊成功登顶,新路线命名为“高中毕业”。本次攀登两人采取了轻量化的快速攀登方式,但由于前期遭遇惡劣天气,中途由于背包滑落进行了两次冲顶,终于成功并大胆开辟了新路线。为国内年轻攀登者对于阿式攀登的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大胆尝试,做出了努力和表率。

南旭龙与我(张东豪)相识于四川省登山协会(简称SMA)2016年国庆期间开办的高山向导班第三期,那次培训地点正是勒多曼因北壁下的冰川。培训结束后,勒多曼因北壁成为了SMA向导班萦绕心头的“向导结业之路”,我们在心里起誓:三年,完成这个结业考试!

出师遇雪

2018年10月27日,我和龙哥从成都出发,当天夜里就赶到了老榆林多吉家,约定好租用马匹把物资托运到海子(冰湖)BC营地。28日9点,拥措开车将我们送到河谷上游的水电站,徒步的起点。轻装出发,秋冬的河谷色彩丰富。行进速度很快,中午1点,已经到达下日乌且小黄的水泥房子处。小黄不在,我们休息了20分钟后继续赶路,两小时后到达上乌且营地。在去往嘉子峰的河谷地段终于遇见了小黄,他到BC营地去帮之前上去的小向和小付驮装备下来,两人显得很疲惫,告诉我俩:“雪太厚了,是粉雪,上到5500米的地方雪都到腰了”,真是坏消息,不过我和龙哥4月已经来过,5500米处的确雪很深,有心理准备倒也不怵。“石头那里有3个气罐,10多根雪锥。”这真是个好消息,有备份终归是好事。天气预报后面两天有大雪,所以他们决定撤下来。(“石头”指的是勒多曼因冰川C1营地,一块大石头在冰川中尤为醒目。)

小黄先送他们到下日乌且,再换我们的装备运上去。下午4点半,我和龙哥到达BC,太阳正从日乌且垭口落下,阳光斜撒在BC营地的小平台上。晚上7点天色已暗,气温迅速降低,遥望主峰,有雾,一丝不安绕过心头。4月时我们入驻BC,那次顶峰一直有雾,我们在5200米和5600米的地方两次遭遇小型雪崩,依然心有余悸。

雪,下了一整夜。29日一早,雪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登山的人都说“大雪三日不登山”,因为怕有雪崩风险。“雪崩也是C1上面的事,我们还在BC呢,先去把C1搭起来”,我提议。一番讨论后,我们决定12点出发,打包全部装备重装到C1去等天气窗口。因为有小向他们的痕迹,加上我们本已熟悉去C1的路,走得很顺利,5小时到达冰川上缘海拔5000米出头的地方。如果继续走到大石头处扎营,大概还要1个半小时,雪一直在下。我们决定在这里平整雪面,安营扎寨。龙哥烧水做饭,我用辅绳做了20个绳套,为下降打冰洞做准备。不知不觉雪停了,但顶峰依然笼罩在雾里不见真容。入夜后,天气晴朗,有微风。

“明天,我们做适应性训练,回BC睡觉,后天再上来冲顶;今天刚下雪,明天不要上去,让它晒两天……”龙哥决定。当晚的好天气并没有持续,晚上11点又开始下雪,断断续续下了一晚,30日6点才停。我们10点才起,走出帐篷已是下午1点了,主峰方向依然一团雾气,到BC三天了,主峰都还没看见过,天气不容乐观。空中时不时飘落几片雪,如同我们攀登的信心被这天气缓慢地耗散着……

我们轻装下山,两个多小时就到了BC,天气比C1好,没下雪,还有太阳。

星夜出发

31日全天在BC休整,傍晚转晴了,看来天气预报还挺准,果然是两天的雪后转晴。晚上,龙哥忽然推我的睡袋说:“东豪,起来看星星,好天气来了!”

11月1日,早上9点起床,天气终于晴好。我们商定10点半出发,去C1调整,晚上(2日凌晨)冲顶。我俩在帐篷里各自收拾物品,龙哥有些纠结,我不停提醒他:“轻量,快速!带必要的装备,太重影响效率!”

下午3点回到C1,我往上去看线路。终于,主峰完全显露,路线看得很清晰。4月我们曾在雪中出发冲顶,止步于5700多米的地方,吃了很多苦头。回到C1,我把睡袋拿出来放在石头上晒,在山上没有什么比干爽温暖的睡袋更能给人安全和舒适的感觉了。

睡前,我们把装备又理了一遍,确认没有疏漏才各自装包。11点我钻出帐篷,漫天星斗,主峰在猎户座的方向。回到睡袋里,我努力让自己入睡,无奈只有浅浅的睡意。1点半,我们起来烧水吃饭,穿好装备再互相检查,盘好绳子,准备出发。

我们闭眼向主峰的方向拜了拜,星夜里,我们走向猎户座的方向。

2日凌晨3点,我们离开C1开始冲顶。因为没按原计划将营地挪到5150米的大石头处,我们大概多用了两小时,6点半才到达冰川末端,北壁的根部。这里有一条背隙带需要通过雪崩带的扇形区走到雪洞上方,然后切到一条雪楞上继续上攀,这条路线是2011年周鹏和严冬冬开创的纪念陈佳慧路线,我们计划重复这条路线。在雪洞上方刚起步,流雪就扑腾而下,把我和龙哥冲了下来,我们有些惊慌,稳住神猫进雪洞里,总算没被雪埋。此刻真是被打乱了方寸。这才刚起步,这一天注定艰难,可我们不曾想真的磨难远不止于此。

我们商议,打根雪锥,龙哥先锋上去,看能不能找到冰,雪不稳就攀冰上。流雪持续下来,我们很恐惧,用了差不多1小时终于切到之前计划的雪楞上,然而这里大都是软雪和冰,前两日下雪,要挖到冰很难,实际上大概要往下挖半米甚至1米。我们结组在雪坡上走得很吃力,龙哥改用雪铲而我则使用单镐加雪锥攀爬。早上9点半,我们才上升了200多米。

简单整理切换装备后,我们继续上攀,在接近5500米的地方坡度变陡了,雪也少了,浅浅的一层雪下面是冰。这样我们就能利用冰锥做行进间保护,攀爬变得高效起来,很快上升到5650米处,也就是懸冰川的下沿。只要再爬一段绳距再横切,就能上到悬冰川之上,沿硬雪为主的脊线直通顶峰了,有种胜利在望的感觉。

滚落的背包

然而,悬冰川的下沿,冰层又“下潜”到厚厚的雪层下面去了,很难上升,挖了一米,都没有牢固的冰来打冰锥,我有点小崩溃,龙哥示意我用雪锥保护。其实,我不是很信任雪锥,但此刻没得选择,我打下雪锥把龙哥保护上来,手表显示这里海拔5710米。

我开始咒骂以缓解厚雪带来的挫败感,“歇一下吧,吃点东西”,龙哥安慰我,并解下背包。因为我站在他的上方,他把背包托起来递给我。悲剧的是,一个简单的背包交接,在5700米的地方发生了失误。背包掉了下去,我们失声痛喊,但于事无补。黄色的背包沿着沟槽翻滚下滑,眼睁睁看着它一直滑到沟槽底部,在雪崩区边缘停下来,那里海拔大概是5100米……

“完了,钩子在包上挂着,还有下降器。我们怎么下降?”龙哥忽然有些焦躁地说。

“只能丢锥了,问题是这里下去至少下降20段,10根锥,全丢了都不够”。我们卡住了,时间已是下午两点,怎么办?

我翻出包里的各种东西尝试,都不堪用。龙哥忽然递过来一根钢丝状的物体,我定睛一看是冰爪的后卡,被掰直了。我试了一下,辅绳顺利勾了出来,能用!我们赶紧按下降的技术需求,整理了一下装备,开始用冰洞做锚点下降。下降4段后,在深雪区怎么都挖不出牢靠的冰,我们就打雪锥或坐式保护。有石头就套石头,什么都没有就倒攀,一刻不停又小心翼翼地下降。到背隙时天色转暗,7点多我们回到早上烧水的雪洞,补充体力并休息了10多分钟,就往雪崩扇形区方向去寻找背包。天黑了,我们有些担心是否能顺利找到背包。还好,慢慢往下走了大概三四十米,找到了背包,东西基本完好。此时,9点半刚过。

再次冲顶

11月3日,晴好的天气,我们准备再次冲顶。

龙哥说:“下来时我看了,我之前给你说的线路没问题。”我有些吃惊,他还惦记着新线路呢?之前我们聊过这条线路,从沟槽翻过左侧悬冰川直上,然后转到东山脊通往顶峰,唯一的问题是悬冰川上方是否有一个肩部同山脊相连,万一是冰断崖怎么办?

不过,这时龙哥斩钉截铁地说:“在上面我都看清楚了,是连续的。”

于是,3日凌晨0点37分我们再次出发,龙哥走在前面。

我们状态很好,2点半就过了背隙,7点到达左侧悬冰川下方。准备翻越沟槽时天亮了,阳光照在顶峰上。沟槽里是硬雪和冰,支撑性良好,只要脚下踩稳,行进间保护问题不大。考虑到沟槽角度比较陡(目测约65度),我们以间隔5米设置3颗锥的方式running belay,交替领攀。攀爬很顺利,但这一段的风险很高,主要是悬冰川上方受阳光照射后,迅速升温导致大量落冰,真有点枪林弹雨的感觉。一路屏住呼吸,哆哆嗦嗦爬到沟槽上端,这里是接近垂直的一面超过10米高的冰墙,虽然很陡峭,但头上总算没有悬冰川了。挂在保护站上,看时间已经9点45分,比预想晚了半小时。

冰墙左侧和悬冰川相接的地方,有一定夹角,形成一个缓角度的烟囱地形,龙哥从这里先锋攀上去。我迅速做好系统,龙哥用zig-zag(高低镐)方式平稳迅速地上升,很快上去了3米多,打颗锥又蹿上去3米,我提醒他打第二颗锥,龙哥停在那儿没急着上去,也没有打锥。他一镐打牢,把牛尾挂到冰镐上拉直,然后脚下踢稳,回过头来冲我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我满脑子问号,这家伙在干吗?龙哥很小心地往右边切了两个身位,然后迅速直上翻上平台,在上面建站后,我感觉绳子被用力拉扯了三下,这是我们之前约好的绳语,表示他已经安全,我可以攀登。挂着绳子跟攀,非常有安全感,我就放开了爬,两步高脚一上就到了龙哥打锥的位置,我瞬间明白了他刚才的举动。原来,冰烟囱的上端有一条纵裂缝,一直开口到冰川上方,难怪他不敢说半句话,我也是大气不敢出,迅速跟攀上去,赶紧把自己挂在保护站上。龙哥在这里高低错落地打了三颗锥,做了一个教科书般标准的保护站,“独立,均衡,备份”,安全到家了!

平台上方是平缓的肩部,大概40度的雪坡,上方有条类似背隙的横裂缝,再往上是冰岩混合60度的陡坡。这上面常被阳光暴晒,更多的是高山水冰或者叫亮冰,还有大量暴露的石板,地形总体是M4的难度,局部有大光板岩石挂薄冰。

“雪坡到裂缝上方这一段,我先上,冰岩混合段你再领攀”,我说。雪坡不陡但雪很厚,我们结组快到横缝边缘时打下雪锥,我伸直手臂打镐翻过横缝,这里海拔接近6000米,感觉特别费劲。我再往上爬了两米,赶紧长锥下底把自己挂住,再下一锥,扁带链接,扣锁,然后用单向滑轮确保龙哥上来。这一段开始,我们在阳光下攀登,天气晴朗无风,11点刚过,时间充裕,我们从容攀爬。

龙哥上来,稍作休息后换他先锋冰岩混合路段。这段上方有一段小山脊,翻过去绕到东南面,就是50度左右的硬雪坡,100米直通顶峰。混合路段,我俩都没有太多经验,尤其上面有几块可见的大光板,很难绕过去,干攀避免不了。龙哥爬得很小心,冰太薄打不了冰锥,只能用雪锥,需要动作轻巧,这一段除了雪锥再没有中间的锚点,我小心翼翼地跟攀上去。

之后我们又做了一轮交替,再上了两个绳距后,顺利通过混合路面,克服了线路上所有可见的难点,顶峰在望!

我们开始打保护交替上,还有20米就到顶了,打下雪锥,我俩推辞一番后龙哥先上,我听见他的欢呼声,过了好一会儿,绳子被拉了三下……

终于到顶了!顶上很平坦,假顶和真顶高差不过一两米,中间隔着一条U形沟槽,目测槽里雪很深。环绕一圈,美景尽收眼底。周围山峰清晰可见,小贡嘎、日乌且、嘉子、贡嘎、朗格曼因……这片山,够爬一辈子的!

拍了全景照片和视频,我们整理装备按下降做技术准备。在顶峰停了大概20分钟,下午3点开始下撤。下撤难度不大,基本是折返,在肩部雪坡上的裂缝区,我们吃些东西补充体力。下降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晚上9点刚下到悬冰川下沿时,龙哥的头灯电力耗尽,备用电池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每段下降时,我先给他打灯,他降下去后用手机照明做锚点然后我再下去打冰洞,降低了一些效率。最后我们切到了前一天下去捡包的下降线路上,利用之前的锚点(主要是冰洞)下降,才又恢复了速度。

最后倒攀一段跨越了背隙,我们保持结组继续下降。快到雪崩区时,我脚下一滑,在硬雪坡上滑坠了一小段,我俩都反应及时迅速制动,绳子都没绷紧,这是回到C1前最后的有惊无险。下了雪坡,我们走过大石头,放回两根雪锥,迅速回到了C1营地。

星夜出发星夜归来,我们安全了,新线路登顶勒多曼因,成功!

11月4日,10点开始下撤。途中下起小雪,到海子时转为冰雹。心中庆幸勒多曼因接纳了我们的第三次朝拜,满怀感激。下山几乎是一路小跑,因为之前和小黄约好是2日下撤,怕他着急。下午5点,我们到了下日乌且,赶到小黄的水泥房子推门而入,小黄见到我们喊道:“哎呀,你们终于下来了,急死我了!”小黄告诉我们他很担心,每天上去用望远镜看,可惜看不到,现在我们平安归来,他就放心了。

致谢:SMA向导班三期全体教练和同学;老榆林多吉大叔及家人;SMA28期协作班的小向和小付。特别致敬,纪念陈佳慧线路的开创者周鹏和严冬冬。

总结

勒多曼因是一座进阶级水平的6000米级技术山峰,自主攀登的难度高于雀儿山。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顶峰可以纵览该区域群山:日乌且、埃德加、贡嘎、嘉子、龙格曼因等技术型山峰尽收眼底,非常壮观。

这里天气多变,C1营地往上时常笼罩在云雾中,顶峰常有降雪,引发沟槽流雪;5500米以上常有大风,需加强防范失温风险。即便是良好天气条件下,其北壁线路亦全程面临雪崩、落冰和暗缝的风险,加之技术线路漫长、鲜有休息点,对攀登者的体能和心理以及器械操作的熟練度都有较高的要求。无多日结组攀登经验者,不宜尝试攀登。

当然,要在取得攀登许可的情况下合法攀登,以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猜你喜欢
龙哥沟槽顶峰
沟槽的超声振动辅助磁性复合流体抛光仿真分析
有才不是狗
主动出击
江善明
托儿
等待成功
成功是一条沟槽
父母比我们想象得更强大
种大蒜
治愈系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