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优秀古文 贯彻核心素养

2019-01-30 12:53于修桓
科技资讯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于修桓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左传》中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优秀记叙散文,因而被作为“定篇”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语言简洁、精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结构层次井然,所刻画人物性格鲜明,也彰显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精妙绝伦的说辩艺术,主人公烛之武仅用125字的典美辞令便力挽狂澜,以一人之力退却百万雄师。该文从文本解读以及教学实践的层面上进行综述,最后提出笔者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解读  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b)-0136-03

1  文本解读

学界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解读与分析鉴赏大致可归纳概括为这样几个层面:语言特色、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情商启迪。

1.1 关于语言特色的鉴赏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烛之武退秦师》语言简洁精湛,寥寥数字就交代了一个情节完整且不失精彩的故事,它的语言风格十分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与郑文公和秦穆公的对话体现了他语言运用的艺术。而其中的神来之笔,是烛之武得以面见秦穆公后的劝说艺术。我们将他的劝说之词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他见到秦穆公后,以退为进,以消除秦穆公的戒备[1]。第二个层次,是他做的第一个假设,假设亡郑后的情形于秦国百害而无一利。第三个层次,就是烛之武做的第二个假设,用舍郑的利与灭郑的弊形成鲜明对比,诱之以利。第四个层次,就是烛之武巧施离间的辞令,通过警之以史、故意刺激的方式,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以及揭示其妄图吞并天下的野心[2]。细读文本,我们能够发现其语言运用的张力,例如,“朝济而夕设版焉”,一朝一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比突出晋文公的忘恩负义。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该篇的语言艺术进行了赏析。陈德芳在《善避其气,方成大器——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语言艺术》中,从“善避其气”的角度来揣摩人物语言,从不同“气”的角度揭示了其语言运用的功底,佚之狐“避其傲气”,郑文公“避其怨气”,烛之武“避其锐气”,秦穆公“避其怒气”,晋文公“避其意气”,这几个“气”的构思十分精巧[3]。

李奎在《耐人寻味的〈烛之武退秦师〉技巧》中,从人物细节、详略安排以及词句斟酌3个方面,展现了文章写作特色,“读其言可以观其貌”,在具体阐述其用字遣词造句的精妙时,笔者从实词与虚词相结合运用的角度,让学生不断推敲透过语言文字表象所展示出来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1.2 关于情节结构的探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烛之武退秦师》篇幅虽短,却拥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前因后果”是该篇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文章结尾晋文公“吾其还也”则是与前文的伏笔前后照应。熊亦华在《〈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中在“前因后果”这一叙事结构特点中,关注细微末节之处的精彩笔墨,“秦晋围郑”是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因[4]。此外,烛之武的劝谏之词在结构上也是层次井然,有因有果。

此外,对于该篇的情节结构的探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探究,例如,杨啸峰的《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是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时机这个角度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结构[5]。曹海英在《烛之武可以被早推荐吗?——关于佚之狐“言于郑伯”的早与晚》中,提出了如此疑惑:“佚之狐为什么不在烛之武壮年时早推荐他,而是在郑国灭亡时才举荐他?”笔者通过分析文献,结合时代背景,从叙事艺术、情节虚构等角度推理烛之武能否被早推荐的原因[6]。

《烛之武退秦师》中巧妙的情节设计体现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7]。

1.3 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5个人物,按照出场顺序分别为:佚之狐、郑文公、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各有偏頗。值得肯定的是,烛之武虽然作为主角值得被分析,但是配角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存在。佚之狐虽仅有一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却体现了他善于向帝王举贤,为君主排忧解难的优点;郑文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肯放下一国之主的身段,勇于认错,并且态度诚恳,拥有君主必须具备的深明大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君主,他并没有及时任用贤才,这也是他作为领导的失策;烛之武作为该文的主人公,国难当头,愿意放下自己的委屈与怨念,甘愿冒险为国觐见,体现了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把握时机,巧言辞令,能言善辩,最终令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8];秦穆公乐于倾听,巧妙部署;晋文公则在面对秦军撤军后审时度势,体现了晋文公非凡的君主气度。每个角色的特点都刻画得十分鲜明饱满。

1.4 关于人际交往的启迪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烛之武退秦师》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国学者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提出了一些实用观点。

刘岩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服艺术及情商启迪》中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来探究如何展开情商教育。他所阐述的说服艺术主要是对于烛之武劝谏的策略研究,从最初的迂回策略以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到以己度人以把握对方心理,最后通过列举实例赢得对方赞同。启发主要是对于学生情商教育的引导,以课堂为载体,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他的情商教育的精彩之处,在于充分运用了上文分析的劝谏策略[9]。

沈琪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谈判智慧》中从谈判的角度分析了其谈判策略并提出启示。与郑文公的谈判,烛之武采用的是欲擒故纵的谈判策略。与秦穆公的谈判,烛之武采用了多方位的谈判策略,促成双方的谈判由对立型谈判转变为合作型谈判。

2  教学实践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学界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不同教学设计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在此,笔者就一些有特色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例及教学设计进行了梳理并进行综述。

曹芳贵在《基于学情促生成——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中从关注学生学情的角度出發,提出教学准备应做到预设变预备,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取决于学情,根据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教学效果要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文本积极性的目的,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促进实现教学相长[10]。

白圆圆的教学设计只抓住学习古人“说辞”技巧这一点,作者认为《左传》文学常识应作为学生课后自学内容,若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插入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则会显得突兀[11]。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设计只关注于“说辞”这一部分,未免使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可以将《左传》相关知识作为课前自学的内容,课上以交流展示的方式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调动学生探究文本、解读文本的积极性。

胡子扬的从文言与文化两个角度设计教学,教学重难点以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积累为主,他认为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积累为主,并设置课堂训练,涉及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的练习[12]。

3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基础文言知识。(3)明确全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难点】划分烛之武劝说之词的层次,揣摩人物心理,品读烛之武说辨艺术。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小故事。通过PPT展示上节课的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自查。

3.2 分析烛之武劝说之词的层次并分析语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划分错误,逐渐引导学生派各小组代表回答这段话的层次。

(1)明确第一层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师:烛之武见到秦王后,有没有急于劝谏秦王?没有。而是先说了秦国和晋国强强联手攻打郑国,郑国必然会灭亡。哪个字表现了郑国示弱?

生:既。

师:很好。既,已经。已经有自知之明了,没有任何想法和企图了,就等亡国了。烛之武一心示弱,让秦王以为郑国害怕了而放松戒备。这便于烛之武进行下一步的说服。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策略?

师明确:以退为进。采用迂回策略。

师:那么在读第一层次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

师明确:这是在陈述事实,所以应采用一种不卑不亢的语气。

(2)明确第二层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

师:若,如果。这是烛之武提出的第一个假设。“敢”,岂敢,表现了烛之武谦恭有礼的态度。“烦”这个动词体现了烛之武对秦王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尊重与肯定。这些能体现出什么?要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生:谦恭有礼的态度。要用平缓的语气。

师:很好。用一种平缓、委婉的语气去读出来。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师:秦晋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晋国,想要越过晋国把郑国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郑国灭亡真正获益的其实是?

生:晋国。

师:很好。所以烛之武发出反问,“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做对自己没有一点利益而增加对方实力的事呢?这是反问句,因此应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生试读。生生互评。师生评价。

师:这是烛之武的第一个假设,假设亡郑后的情形,对秦国是无益的。

(3)明确第三层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师:若,如果。这里提出烛之武的第二个假设。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一层次并试着读出语气。

生: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迎接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这是在阐述亡郑对秦王的好处。

师:很好。这是用舍郑之后的利益来引诱秦伯,与前文灭郑不利秦而利晋的局面形成强烈对比,更具说服力。这里的语气应该比较诚恳。

(4)明确第四层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按照前面分析每一层次的思路。

明确:“朝”“济”故意夸张,对比突出晋君忘恩负义。警之以史,勾起怒火;“夫晋,何厌之有?”反问句;“肆”,扩张,延伸。“既……又……”语气连贯,凸显晋国贪得无厌,无所顾忌,吞并天下的野心;“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反问句,“取”,捕取,故意刺激,警示对方。

这是烛之武在分析利害关系,又用利益来诱惑过秦伯后所做的挑拨离间,主要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用事实来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语气可以稍微激烈一下。注意读出两个反问句的语气。最后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句。

3.3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深明大义,巧言辞令,能言善辩,甘愿为国冒险的爱国主义精神。

3.4 布置作业

文中还有许多人物形象,请任选一个分析人物性格。

3.5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春杰.服人以“利”——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服艺术[J].专题研讨,2018(3):48.

[2] 张建华.《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确立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2011(5):92-94.

[3] 陈德芳,刘飞.善避其气方成大器——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语言艺术[J].教材研讨,2018(7):31-33.

[4] 熊亦华.《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 杨啸峰.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J].语文知识,2015,12(9):24-25.

[6] 曹海英.烛之武可以被早推荐吗?——关于佚之狐“言于郑伯”的早与晚[J].语文观察,2016(6):1-3.

[7] 朱晴霞.试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四个疑惑[J].文学教育,2012(4):28-29.

[8] 伍欢.是什么成就了烛之武——细读《烛之武退秦师》[J].语文学刊,2013(8):71-86.

[9] 刘岩.《烛之武退秦师》的说服艺术及情商启迪[J].教材新解,2018(3):48.

[10] 曹芳贵.基于学情促生成——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5-17.

[11] 白圆圆.《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0(8).

[12] 胡子扬.《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0(4).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