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龙狂舞闹宾州

2019-01-31 17:45雷金息
旅游纵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宾阳丝弦宾州

雷金息

广西宾阳县古称宾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已无法考究,据悉是由芦圩镇卢氏家族最先舞动炮龙的,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上,宾阳人都要舞炮龙,并举行传统的炮龙开光仪式,风雨无阻。如今,炮龙节已声名远扬,享誉海内外,因其独具特色,参与性强,倍受中外游客喜爱,被许多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狂欢节”。

炮龙彩架琳琅满目民俗展演异彩纷呈

吉祥的龙鼓敲起来,威风的彩龙舞起来。铿锵的锣鼓声敲开了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艺展演的序幕。游彩架、踩高跷、舞彩凤、跑仙马、演丝弦戏……精彩活动目不暇接。

宾阳人把飘色叫“游彩架”,据说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宾州人、广东陆路督军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学成传回来的,时称游彩飘。1931年改称为游彩架至今,技艺十分独特。艺人用钢架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在其上,下面做一双假脚“踩”在伞、长矛、大刀、弓箭等道具上,支架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子十分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子手中的道具上,动作惊险而神奇莫测。据了解,宾阳彩架的独特之处在于:多飘,都在三飘以上,看上去奇巧、美观、惊险。

一场《宾州古韵》的丝弦戏,让“老宾阳”和游客看得津津有味。据介绍,丝弦戏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弦两条线,拉来拉去都不变”。伴奏时,所有乐器都听它指挥,起、停、转、接,都以它为准。

此外,大街小巷都摆放着各社区制作的炮龙、彩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千人聚会“吃灯酒”宾朋满座“百家宴”

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对灯酒节的盛赞。灯酒本是“丁酒”,是一年来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腌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

今年的炮龙节特别在宾州古城设席100桌,是名副其实的“百家宴”,让中外宾客和当地民众一道,亲身感受炮龙节灯酒会的热闹和喜庆气氛。下午4时许,地道的宾阳特色菜肴如流水般地端上桌:酸粉、粉蒸肉、煎粽、野菜……中外游客斟满一杯杯“宾阳土茅台”,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尽情地享受着“吃灯酒”的无穷乐趣。

鞭炮齐鸣如雷震耳百龙狂舞宾州沸腾

当湛蓝的夜幕将宾州古城笼罩在茫茫夜色之中,一百多条炮龙整装待发,等候开光,炮龙之夜即将开始。

开光仪式,是炮龙节最具传统特色的内容之一。炮龙在开光之前,都是用红布蒙住眼睛的。开光仪式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一只鲜活的大公鸡,大喊一声:“开光!”蒙住龙眼的红布立即被揭开,开光者随即用嘴咬破鸡冠,用鲜红的鸡血“点睛”。顿时,鞭炮齐鸣,火光四射,硝烟弥漫,响声震天。据沿自宋代的规矩,炮龙只有经“点睛”后,才有灵气,舞动起来才更显龙威。

随后,引珠高举,龙灯晃动,民乐开道,锣鼓助威,一条条炮龙迎着震耳的鞭炮声和遍地炸开的火花,穿梭在大街小巷。炮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老少齐上阵,鸣炮相迎,并接二连三地将点燃的鞭炮投向炮龙;有的爬到楼上点燃鞭炮,对炮龙进行高空轰炸;有的还伺机钻进龙肚,或扯龙须,或拉龙鳞,以祈带来好运,场面十分壮观。传说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特别是炸龙头能带来头运,所以人们最乐于炸龙头。

舞炮龙者个个赤膊上阵,头戴藤帽,身系红腰带,手中翻舞着炮龙,且行且舞,任凭游人轰炸。“外人看来,用鞭炮炸龙觉得很害怕,我们认为炸响的鞭炮越多,日子越红火。”一位舞龙头的小伙子如是说。舞龙者每个人的动作都必须到位,而且配合要默契,任何一个人出了差错,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舞龙很耗体力,舞龙头的人是最累的。

舞龙结束,人们都争先恐后抢龙珠,祈福天赐龙子。然后到河边把炮龙点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炸炮龙很刺激,很开心,炸龙祈福也算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既然来了就要放开心情去‘炸,不用太斯文,要疯狂点,要的就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来自北京的李小姐戴着帽子、口罩、眼镜,耳朵用棉花团塞着,全副武装的她手中还拿着一大摞鞭炮,笑得十分开心,一边说着一边又要去点炮了。人们欢乐的激情和震天的鞭炮声会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

这里是炮龙的世界,这里是鞭炮的海洋,宾州今夜无眠!

猜你喜欢
宾阳丝弦宾州
日历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荆州古城远眺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海上丝路(1)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阿炳与二泉映月
宾阳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百年宾州 百年酒香——宾州白酒酿制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