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内在逻辑

2019-02-01 02:29蒿旭
航空知识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导条约陆基美俄

蒿旭

digitalunit/绘画

人们通常将不经过双方签署,但双方仍会严格执行的承诺称为君子协定,但这毕竟是理论状态。现实中,君子协定往往被貌合神离的“小动作”所打破。相比之下,美俄(苏)间曾达成的《中导条约》等一系列裁军条约都是超级军事大国间订立的具有法律效益的书面文书,按理来说,国家名誉背书的效力和意义应该远强于普通的君子协定,双方应该更应严格遵守,可惜事与愿违。

2018年10月20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中导条约》,而此前小布什早在2001年就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美俄间签订的重要国际军控条约体系几乎彻底消亡。那么,《中导条约》所代表的君子协定,其诞生和消亡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呢?

刻意的“漏洞”

《中导条约》对于双方导弹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技术指标上,一个是导弹的陆基部署方式,另一个是导弹的射程。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两个技术指标的限定都变得有点失去意义。

首先,导弹发射方式很容易进行规避。许多导弹都可以多基发射,比如:“战斧”导弹就有舰载、潜射和陆基版本。再者,导弹的射程指标也很容易规避。以俄罗斯的“俱乐部K”巡航导弹为例,其对外出口型号的射程不超300千米,但俄军自用的同型号导弹的射程却超过2000千米。对于弹道导弹而言,其射程和射角有很大关系,比如:朝鲜多次试射远程弹道导弹,多是调高射角,将导弹射程限定在日本海内。

那么,为何美苏当年要订立这样一个有“漏洞”的《中导条约》呢?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陆基导弹的部署会影响到部署地区的安全,也就是说,若一个地方部署了核武器,它极有可能成为敌方核武器首波打击的目标。《中导条约》中限制美苏部署射程500~5500千米的陆基导弹,就是要保证欧洲和莫斯科免受这些武器带来的核战争的灭顶之灾。

上世纪80年代,反导技术尚不成熟,陆基弹道导弹作为美苏主要的核武器投送工具,相比当时的空基和海基核投送平台更为可靠——轰炸机突防严密设防的大国防空体系难度较大,而战略核潜艇则可以用攻击型核潜艇在敌方重要潜艇基地外进行猎杀。此外,在深海和空中发生的任何意外事件——某架轰炸机坠毁或某艘战略核潜艇沉没,双方政府都有在政治、外交上的回旋余地,因此对空基和海基导弹进行限定也没有意义。所以说,《中导条约》中的“漏洞”都是刻意为之,目的当然是保护美苏以及其背后的两大军事集团不会因为技术上的意外事件和某些不可预期的擦枪走火而引起全面核战争。

条约诞生的逻辑还在吗?

《中导条约》是美苏在冷战末期签订的最重要军控条约。上世纪8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进攻状态,不但战略核武器强于美国,战术核武器更是远胜于美国。但苏联却有一个“心病”,那就是美国部署在欧洲(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和“战斧”陆基巡航导弹是可以打到莫斯科的,而相同级别的苏联武器根本打不到美国本土。这就是说美国的陆基战术核武器对于苏联来说,事实上已经具备战略核武器的作用——最终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因此,这也是苏联愿意加入《中导条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美国而言,陆基战术核武器本来就不是自己军事发展的重点,在欧洲部署陆基“潘兴”和“战斧”主要是为了保护欧洲盟友的安全,二来就是作为“绊马索”——用它来吸引敌方首波核打击,从而缩短己方二次核反击的时间窗口。

这样看来,《中导条约》是让美国放弃了耗费财力的“绊马索”,而《反导条约》则是让苏联放弃了耗费财力的“绊马索”。更具体来说,退出《中导条约》就意味着美国可以在欧洲重新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以吸引更多的俄方核导弹。而此前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虽然意味着美俄都可以我行我素地研制反导武器,但这种“自由”其实对美国更为有利。因为研制反导武器耗资惊人,这是俄罗斯无法企及的。而美国部署大量的反导武器,就相当于有更多“绊马索”用来牵制俄方的核弹头。普京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耿耿于怀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何小布什在2001年宣布退出《反导条约》而不是《中导條约》,以及俄罗斯已经拥有更多射程在500千米以上的陆基导弹却还要美国遵守《中导条约》的原因。

因此,《中导条约》虽然看上去对美苏双方是双赢的结果,但实际上还是对美国更为有利,它让美军在欧洲的安全责任减轻了许多,节约了不少军费支出。

同时,欧洲国家也可以大松一口气,逐渐在核武器和运载工具方面解除自己的武装,节省了大笔军费——法国就在1997年彻底退役了唯一的“超冥王星”陆基弹道导弹。因此,有些人认为,美苏签订《中导条约》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欧洲国家,更确切说就是法国。

美国某些学者也曾对退出《中导条约》提出反对意见,其中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此举能加强遏制中国的部署,但无疑将激发俄罗斯、欧洲和亚洲各国及地区的复杂反应,可能恶化美俄关系,丧失政治信誉,并使多年的防扩散努力毁于一旦。此外,美国退约后的确可以研制新型中程弹道导弹,但与当前正在发展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相比,对中国的威慑作用不大。另外,俄罗斯也可能因美国退约而获得一定的好处。实际上,自美国宣布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后,俄罗斯就曾威胁退出《中导条约》。然而,这一好处对俄罗斯意义有限。当前俄罗斯正在大力推行常规军事力量现代化,一旦美国在欧洲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俄罗斯将不得不与美国在这一领域展开军备竞赛,这将严重影响俄罗斯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目前拥有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国家已经接近30个,图为印度试射的“烈火”V弹道导弹,射程超过5000千米,战斗部1.5吨

1989年,蘇联巡税组检查披拆解的美国“潘兴”Ⅱ导弹。

君子协定的消亡技术逻辑

《中导条约》签署之时,世界上拥有核常兼备的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的国家只有美、苏、法、中4国,而现在已接近30个——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朝鲜等。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些国家很多都是其陆上邻国,因此俄罗斯有理由部署陆基中远程导弹以备不时之需。对于美国而言,陆基中远程导弹是处于欧洲战区和亚太战区的美军可以使用的除海基和空基火力外的另一种跨域打击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继续坚持《中导条约》,对美俄双方都不利。

在10多年的反恐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理所当然地将中远程火力打击的任务交给海空军,而忽视了炮兵武器的发展,但在大国竞争时代,炮兵武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战争之王”。虽然空中力量和海基巡航导弹可以进行类似效果的打击,但空中力量往往需要很多支援力量的协助——比如在战区内有一定数量的盟国空军基地、航母和空中加油机。海基巡航导弹虽然拥有比空中力量更便捷的灵活性,但海基巡航导弹的搭载平台——驱逐舰和核潜艇的建造和部署成本更高,且海基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较差,容易遭到防空系统拦截。而部署陆基弹道导弹几乎不需要跨军种、跨国的支援力量,而且弹道导弹突防能力更好,其末段若采用主/被动诱饵和机动弹头,对于绝大部分国家来说几乎是无法拦截的。

应该看到,虽然弹道导弹是自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和战术价值远大于火炮的远程打击手段,但一些足以匹敌甚至超越弹道导弹的新武器技术也正在酝酿之中,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就是高超声速武器。虽然目前只有美俄中三国研制出了实用化的高超声速武器,但其他国家也在这一领域加紧追赶。可以说,《中导条约》中对部署方式和射程的限定只会束缚美俄研发高超声速武器的手脚,却无法束缚其他国家,因此美俄双方其实都有修改或退约的意图。

在10月开幕的美国陆军协会防务展上,美国陆军官员确认正在加快发展4种型号的远程精确火力项目,其中就包括研制一种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远程战略大炮和一种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陆基高超声速导弹。经美军官员透露,远程战略大炮实质就是一种发射火箭助推炮弹的巨炮,并且兼顾机动部署能力。毫无疑问,这两种武器的意义肯定要超越40年前的中程弹道导弹,美国若不退出《中导条约》,未来这两种武器进入测试和部署阶段,肯定会遭到来自俄罗斯的指责。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将违约的“锅”提前甩给俄方,为自己大刀阔斧地研制新型武器扫清法理上的障碍。

根据美国媒体曝光的五角大楼相关报告,在奥巴马政府2014年公开指责俄违反《中导条约》之前,国防部官员就已经考虑在退约后的武器技术路线,而除了高超声速武器这个必选项之外,还有很多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很多新兴武器技术。比如:无人机、定向能武器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正是当今大国竞争和军事博弈的热点。

责任编辑:王鑫邦

猜你喜欢
中导条约陆基美俄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优势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日本正式决定引入陆基“宙斯盾”
美退出《中导条约》呼声 惹恼俄罗斯
美俄聚焦东南亚
美俄开启太空逗留一年和双胞胎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