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觉醒和独立

2019-02-02 09:37潘惠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觉醒独立女性主义

潘惠

摘要:《砖巷》是英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莫妮卡·阿里于2003年发表的处女作。该小说一经发表,便荣登各种奖项的榜单。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为改变自身命运从忍耐顺从逐渐走向自我觉醒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反抗。

关键词:《砖巷》;女性主义;觉醒;独立

莫妮卡·阿里是一位孟加拉裔英国女作家,出生于原东巴基斯坦(现为孟加拉国)的达卡地区,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孟加拉人。为了避免战争的灾难和混乱,父母在阿里三岁时移居英国。莫妮卡·阿里在英国的波尔顿学校完成学业后,于1988年进入牛津大学沃德汉姆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和经济学。毕业后她曾从事过出版、设计和商标等工作。婚后莫妮卡·阿里放弃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丈夫和一对儿女。照顾家人之余,她感到了写作的冲动。于是31岁的莫妮卡·阿里拿起笔来开始她的小说创作生涯。对于莫妮卡·阿里来说,写作是一种为自己寻找空间、释放压力的方式。她的第一部小说《砖巷》是根据她父亲在孟加拉乡村生活的故事和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改编的。经过18个月的写作,《砖巷》于2003年出版发行。小说讲述了孟加拉女孩纳兹尼恩婚后跟随丈夫漂洋过海来到英国,从最初对家庭、对丈夫充满了依赖,对英国社会迥异的生存方式不能适应,到最后在自己女儿的帮助下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生活与心路历程。

《砖巷》作为阿里的处女作,受到欧美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和一致好评,并且给莫妮卡·阿里带来了一系列的奖项。该书小说被列入了2003年度布克文学奖(Booker Prize)的候选名单,并获得了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奖、大英图书奖和国家图书评论奖。莫妮卡·阿里本人被《格兰塔》杂志评为本世纪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权主义理论或更广泛的女权主义政治为指导的文学批评。它的历史博大精深,从乔治·艾略特、玛格丽特·富勒等十九世纪女作家的经典作品,到女性研究和“第三波”作家的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著作。女性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关系紧密,特别是第二波女权运动直接激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其核心内容是资产阶级妇女向本阶级男性统治者要求平等参政、平等就业、平等接受教育、平等财产继承权等具体的平等权利,而最终结果是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浪潮”逐渐向女性争取再就业、教育、政治、文化等权利,并开始讨论女性的本质和文化。第二波女权运动虽然仍然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但其文化性和学术性的特征已明显多于其政治性和社会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它以“性别”为基点,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文化、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及其根源。它主张从女性的角度审视父权制中的所有现象和价值方式,否定和违背父权制对其赋予的价值体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学史和审美观念。他们发现,男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如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话语权对女性作家的控制。她们力图达到重新评价女性形象、寻找女性文学史、挖掘女性语言、重建新文學理论的目标。

此时欧美国家涌现了大批女权主义作家。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是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之一,她的《第二性》堪称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为全世界的女权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波伏娃认为女人是女人而男人是男人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影响,而不是生理影响。妇女的角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强加的。女性在经济上依赖男性,生来就是为了取悦男性,遵循父权社会为他们制定的价值体系。因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她们放弃了作为独立民族的主体性,成为第二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了《自己的房间》一书,奠定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础。在这本书中,伍尔夫提出了一系列与女权主义批评家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女性传统?性别歧视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女性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伍尔夫分析了导致女性文学发展不足的社会现实根源。在父权制社会,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没有受过有保障的教育,被子女和家庭拖累,没有时间和独立的写作空间。因为他们在家里养育孩子,整天做家务,所以他们无法获得丰富的经验。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砖巷》的解读

莫妮卡·阿里的《砖巷》是一部关于女性摆脱种族、宗教和男权压迫,探求自我认同和身份的一部小说,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纳兹尼恩在远离家乡的伦敦,从顺从命运走向自我独立的成长,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立自主,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在父亲的安排下,纳兹尼恩在18岁时嫁给了丈夫。她嫁给丈夫查努后,在家里困了将近16年。在十六年的时间里,纳兹奈恩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尽职尽责的伊斯兰妇女。到了英国,起初,她不敢出门,只是向窗外看邻居在干什么。除了为丈夫准备饭菜,做家务,看书,做祷告之外,她无事可做。当她生下孩子后,全心全意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丈夫失业后,为了养家糊口,纳兹尼恩开始做缝纫工作。一开始,查努不愿意让她做一份工作。因为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应该在生理上或经济上依赖男性,女人应该总是呆在家里,依赖男人。但是查努丢了工作,挣的钱越来越少,终于让步了,为她买了一台缝纫机:“你做什么,我不拦你。现在我己经西化了。你嫁给一个受教育的人是你的福气。这可是一种好运气。再说,要是你在孟加拉,你是不会出去的,到这里来,你不会失去什么,只会增长知识”(阿里,2005:38)。纳兹奈恩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家糊口,贴补妹妹,还偿还了高利贷,经济上的独立促使纳兹奈恩发现了自我价值。

当纳兹尼恩开始做缝纫工作为家庭赚钱时,她不仅开始颠覆她在家庭的地位,而且开始与孟加拉虎组织的领导人卡里姆发生婚外恋。但是卡里姆唯一想从纳兹尼恩那里得到的就是有人倾听他谈论自己的抱负。他把纳兹尼安当作听众,当作普通的孟加拉妇女。但是纳兹涅恩想从卡里姆那里得到爱,一个理解并有共同兴趣的人。纳兹尼恩意识到两个人的差别之后,最后作出了勇敢的决定,主动拒绝了卡里姆的求婚。通过摆脱与卡里姆的关系,纳兹尼恩摆脱了作为恋爱中的他者的状态。

当小说结尾处女儿们想知道是否真的决定不跟随父亲一起返回孟加拉时,纳兹尼恩沉稳自信地回答说:“我们决定该怎么办。留,还是走,那要看我们了”(532)。纳兹尼恩现在是个独立的女人,可以不和男人一起生活了。从达卡移居英格兰十六年后,纳兹尼恩终于从一个绝对的妻子,一个绝对的“另一个”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女人,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她需要的是世界上有真正的地位,需要的是踏上她的女人生活”(波伏娃,1998:80)。她希望自己也能“不仅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而且知道世界也知道这一位置(81)”。

三、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莫妮卡·阿里《砖巷》中女主人公纳兹奈恩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反映了她在异域的成长,最终成为了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和精神独立的坚强、自信的女性。

参考文献:

[1]莫妮卡·阿里.砖巷[M].蒲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西蒙娜·得·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觉醒独立女性主义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