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2-02 03:54赵梅芳,尹文秋,徐兆林,向成干,刘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

赵梅芳,尹文秋,徐兆林,向成干,刘莉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关乎三农问题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其问题,并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出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11-02

2012—2019年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班人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而且明确提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在2017年1月,原农业部发布《“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超过2 000万人。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对于高职扩招100万具体如何实施,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提出,扩大服务面向,要面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职扩招的补报名工作。2019年,各省份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湖南省就出台了《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打造1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示范基地,力争2022年达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的目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的需要。常德市地处湖南省北部,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从总体上来看,常德市不论是在地势方面还是在气候条件方面对于发展农业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不仅满足了本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部分农产品还远销海外,有效促进了常德市的农业发展。但是,当前常德市农业发展依然是以低价值密度的简单劳动为主,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发展欠佳。要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发展才会有人才支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培养职业化的种地能手是关键。由于当今常德市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种粮大户、家庭承包为主要生产方式,大部分农民在职业技能方面相对欠缺,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高技能化的需求。因此,培育出一批职业化的新型的职业农民,才能促进常德市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那些有技术、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个人向职业化农民的转型。因此,突出职业化农民的优越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常德市农教办在省政府农教系统的领导下,非常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常德市农广校联合常德职院、大型农村合作社、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龙头农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为农民提供培训套餐服务。石门县曾选送一大批柑橘茶叶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到湖南农大参加为期3个月的研修班深造,目前这批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了当地相关产业的“领头羊”。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模式有待更新。据调查,目前大部分机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目前,职业农民的培训师资主要来自于涉农院校的教师,教师在备课时大部分沿用针对全日制大中专学生的教学理论,农民不适应课堂教学,出现学习倦怠心理,学习效果差。

2.未建立科学的分类培训标准体系。尽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已在各地区逐步开展,但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素质认定、培育标准和考核体系如何等相关理论研究,目前缺乏一致观点。当前最普遍的情况是,不论老少,不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大家都在一个培训教室上课,培训针对性不強,“订单式培训”普遍缺乏,培训效果欠佳。

3.培养对象未按要求严格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遴选培育对象时,应把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具备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希望提升农业生产技能,且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返乡涉农创业者中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的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地区一味地追求培育规模和数量,统一将年龄低于55岁的农户均作为培育的潜在对象,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父替代子来参训的现象。

4.农民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从近几年的培训来看,当前许多农民参加培训是因为政府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如培训机构解决食宿、免费培训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培训”。大部分年长的农民怀着“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吃管饱足矣”的心态,农民“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表现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学员纪律涣散,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新时代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经验,对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地考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可以借鉴苏州农业职院的做法。苏州农业职院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201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苏南模式。原本是苏州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东山镇的新潦村,现在却有着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鱼塘光伏项目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自2015年起,苏州农业职院将自己的东山校区迁到村里,重点培育实操性极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摸索出了一条“校地联动、产教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新路子,形成以苏州农业职院为总院、农业示范园区(园中校)为分院、生产基地为教学点的农民社区学院网络体系。又如山东寿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坚持对接产业提质量,为农服务创特色”的思路,实施“校园+田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并荣获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确定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分类标准。一是参照国际国内的《职业分类标准》,依照我国农业产业类型,按照生产技能的相通性和产业相近性,构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分类标准。二是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职级标准,涉及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岗位的划分层次、职级技能、知识和经验等相关要求,不同职级之间的区别和联结等问题。三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库,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课程体系,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各地方政府应准确定位培育对象及群体。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成熟主体以及有意成为职业农民的潜在对象进行摸底调研,依据培育对象的产业分类、产业规模、年收入、从业年限、学历水平、培育需求等信息,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分类、分层、分产业纳入培育对象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同步规划,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4.从根本上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指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农业生产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要以盈利为目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机制方面,应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职业激励”。可通过农村“双创”,打造新型职业化农民,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2017年9月9日,在农业部主办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第二场半决赛上,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桃山村的宋立新用“蘑菇+文化”的创意农业组合,打动了评委,晋级全国总决赛。宋立新的创意蘑菇文化产业项目具有很高的投入回报比。比如,竹荪这种食用菌,一亩地成本投入6 000元,销售收入可达16万元。截至当前,宋立新已经带动了京津冀地区1 000余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种植及休闲旅游,平均每年为每户增收2万元。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辉介绍:“本次大赛参赛对象打破户籍界限,凸显职业特征。凡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从事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或服务的返乡下乡及本乡人员均可参赛。”通过比赛,搭建平台,汇聚资本、人才、技术资源,“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令人追求的事业,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家园。”这种农村双创大赛,极大地调动了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此类大赛,凸显职业农民的优势,从根本上调动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四、結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也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懂农业、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破解人才瓶颈,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在生产上有技术、在经营上有方法、在事业上有成就感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杨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创新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4).

[3]  彭仲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河源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

[4]  尹文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43).

[5]  赵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西农”模式的考察[J].中国农业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