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2019-02-02 03:54韦联桂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体系

【摘 要】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多元化”、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提出构建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为主线,坚持与“素质—专业—通识”教育深度融合,涵盖“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论述保障其有效运行的措施:建立常态、精细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横纵交错的校内外协同机制;完善规范、多维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激发原动力的利益激励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育人体系  路径  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09-03

当前,社会正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到2035年跻身到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开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航程。作为区域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地方高校如何建构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培育造就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代地方高校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使命、主动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新任务和主动回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发展的新要求。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必要支撑

(一)国家层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撑。作为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人才的第一资源和创新的第一动力的有机聚集点,高校教育是激发形成人才和创新红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原动力,必将成为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引擎。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题,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及其改革深化,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造就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社会层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创新性举措。社会经济的改革,必然引领教育领域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潜能,与高校的创新创业育人极为一致。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实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创业能力以及创造额外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要立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为目标,发掘新型供给,提升供给力,厚培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打牢根基。

(三)学校层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代最迫切的需求,它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需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倒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传统模式转型,优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建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系统。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一)育人体系“多元化”未能充分体现

新时代,国家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融合式”“普及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的学生创业潜力,实现创新创业育人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多数是结合实践性经验,从课程、校园文化载体、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单个维度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开启“校中校、院中院”校企合作模式,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体,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广西财经学院建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训练+实践”四大类课程体系,依托科技创新系列競赛、研修平台和“人才实验班”,建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创新创业育人合力。但这些育人体系在实际运作中仍不够系统,“多元化”特征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虽在课程、活动、平台等方面大力推进,但受理念认知、资源条件等限制,创新创业育人并未得到有效设计,缺乏综合性、体系性。

(二)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通过专业教育掌握扎实学科领域知识是有效展开创新创业育人的基础。国外很早之前就将高校的创新创业育人融入全民教育,其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并形成模式。国内尤其是地方性的高校对创新创业育人目标定位存有偏差,受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仍未将创新创业育人摆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位置。以广西驻邕部分高校为例,部分高校片面认为只要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就完成了创新创业育人任务,在建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过程中没有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效结合,不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各种创新创业育人资源,尚未搭建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育人紧密结合的新平台,未能完成创新创业育人与专业教育二者相互交叉与交融的内在遵循。

(三)育人体系的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

创新创业育人是一个极具繁杂性的工程,其体系建构中展开的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实践应以全程管理和考评为基础。当前,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与管理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广西大学倡导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实训—项目实验—企业孵化”载体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建设。但其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一是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后续管理跟不上,发挥的实际育人效用较小;二是学校内部创新创业育人工作要素独立,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三是参与创新创业育人的各类主体多元化考核和全过程评价缺失;四是有效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师资队伍投入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原动力还不够明显。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建构途径

地方高校要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为主线,坚持与“素质—专业—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建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一)坚持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覆盖育人

创新创业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和重要突破点,素质教育为创新创业育人的具体推进提供参考和导航。针对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多元化”未能充分体现的问题,地方高校应从思想上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是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特征的并覆盖到全体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将创新创业育人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育人,实现创新创业内涵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独立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鼓励他们保持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训练散发性、放射性思维,注重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为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具有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撑。

(二)坚持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创新创业育人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专业教育的时代前瞻性;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育人实践的根基,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选择。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寓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充分显现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助推专业教育充分体现本学科领域及其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给他们提供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与“新工科”实践相结合,在内容、形式、资源方面拓展专业教育外沿,让学生创新创业本领的习得根植于日常专业教育,助推专业教育与市场、社会无缝对接,实现创新创业全程育人。

(三)坚持与通识教育系统整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创新创业育人可以让通识教育的时代特征更具体化,但通识教育能让创新创业育人的推进更具明晰性、操作性、创造性。两者的有机整合,能让创新创业育人由注重知识转向更加侧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要围绕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在结合自身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育人与通识教育系统整合,从课程集群、教学内容及其质量考核、实践平台以及师资队伍等层面探索一套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作用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从管理长效机制、校内外协同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有效建构与运作保驾护航。

(一)建立常态、精细的管理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要从解决重“建”轻“管”、后续管理跟不上、育人效用发挥较小等问题入手,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常态化、精细化的创新创业育人管理长期有效机制。在坚持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下,顶层设计和制定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涵盖学校、职能部门、教学院、专业系部、班级等多个部门的创新创业育人管理联动机制,从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形成保障创新创业育人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的合力。

(二)建设横纵交错的校内外协同机制

在横向方面,地方高校要重点打造“学校—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网。地方政府可为学校创新创业育人提供全面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企业可提供更多岗位及其创业实训实践场所。在纵向上,地方高校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育人贯通模式探索,梳理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集合它们的职能优势与力量,实现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各维度的有效对接与联动,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程获得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完善规范、多维的评价考核机制

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是一个长线运行过程,必须有科学、规范、多维的评价考核机制保证它的正常运转,并能精准对该体系的实施予以评价、修正和调整。地方高校要在精准掌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师资、平台及效能发挥等在内的多方面多维度评价考核機制,将学生受益、创新创业目标实现及其推动地方经济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计考核流程,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有序运行提供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

(四)健全激发原动力的利益激励机制

地方高校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激发师资队伍投入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内生原动力的激励保障制度,即可通过建设校内外孵化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和专项贷款、制定专门培养计划、设立奖励学分等措施,不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与创业行动;通过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岗挂职和从事企业应用项目研究并纳入绩效考核,制定以利益共享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投入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董妍玲,刘春侠,潘学武.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8)

[3]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

[4]夏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

[5]王沁.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8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研课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研究”(2018SZA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联桂(1982— ),男,广西大化人,管理学硕士,广西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校教育与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