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讨

2019-02-02 03:54谭波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工科构建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聚焦解决物流技术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向、强化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融合性、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服务经济能力等措施,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论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途径:夯实学生专业能力,跨届融合工科知识;凝练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教深度融合,多维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物流教师教学能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新工科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60-03

2017年6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要求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五个方面概括新工科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钟登华院士提出了新工科的内涵,即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为己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毕业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为先导,培养学生具备比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毕业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交叉性、知识创新性以及社会适应性,这与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性,也是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比较有效的切入点。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走工科之路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上偏重实操性,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机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要领,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但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学生在学习机器设备操作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工科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建设特色物流管理专业,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合用人才,对于以文科管理学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加尤为重要,智能时代来临,智慧工具的应用甚至已经不再是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大力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物流类基本专业有7个: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从专业目录中可见,有4个专业要求有工科基础,有2个专业需要跨届融合了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来建设。因此,跨届融合、工管结合给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的道路。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也是需要有工科基础。但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物流专业培养的毕业未能符合社会需求。总体上讲,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物流最本质的特征是物品按需移动,实现空间和时间的转移,最重要的两项职能是仓储与运输。基于产业需求建设专业,基于技术发展改变教学内容,这些都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专业建设的优势。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商品的流动更具有其确定性和可查性。物流专业学生在掌握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具备工科思维,能用工科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是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以文科为基础的教育学生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是學生获取能力来源单一。物流产业的发展源于技术创新、信息化技术应用、智能工具的使用,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适应变化、引领变革的有力武器,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有效助力。快递行业只是物流所有产业中呈现的一种形式,但它也是需要新技术来支持高效的仓储和运输技术,使商品移动更有效。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对物流教学“做”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认识肤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和教研需求存在企业业务流程不熟、实践能力不强、理实相分离、物流技能不足,特别是智能技术应用尤显不足、创新创造能力缺乏、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低等现实问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上课玩手机,但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适应性比较强,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看,主要还是以课程成绩为主。课程由平时考勤、课堂表现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构成,应试教育痕迹明显,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考量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未充分体现。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是要有一个明确体现学生擅长领域和专业优势的、能跨界融合的培养目标,相对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就业预期,便于毕业生明确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如表1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发展表。

二是专业设置要有自身特色,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来评价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便达到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目标定位清楚准确,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就会体现出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

三是要有能够有效支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中,课程体系构建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当前物流技术发展中的无人小车、分拣机器人、自动识别系统等都需要工科技术的融入,应以工科思维构建课程体系,以前沿科技发展来体现课程的融合性,将理论有效地融入各项技术提升的要求中,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聚焦解决物流技术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向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有新工科思维,明确和落实新工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并能解决基础技术问题,要围绕着基于“新工科”思维培养学生使用和掌握智能工具的能力来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从近年的比赛看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出现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技术应用等工科项目,正是要求学生能具体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提升学生的工科学习能力,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中去,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理论支撑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融合性

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学生需要在掌握管理学科的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工科的知识,应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在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重点掌握物流企业近年来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物流业务实际工作能力和素养,如表2所示。与此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思维。持续推进以工科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和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学校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着眼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服务经济能力

将物流产业和信息技术、智能工具应用的最新发展、物流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构建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实践资源。有效地促进专业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融入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培养思维,强化新工科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强化学校培养的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认识,依据产业需求建设专业,构建基于新工科思维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根据物流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岗位对接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夯实学生专业能力,跨届融合工科知识

学生在校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物流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新工科”思维开设有关智能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的课程,扩充学生的知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拓展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科的应用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物流作业过程,特别是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从而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把控。总之,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工科思维下的物流人才需求,教师要不断地跨届,课程讲授不再局限于管理学科,还应融入工程技术类、机械类、网络信息技术类等师资,培养“图钉式人才”。

(二)凝练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以财经特色为主的广西高职院校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区,而且广西有北海、防城港、钦州、梧州等出海口,与部分东盟国家接壤。因此,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结合行业背景以及广西区域特征,比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粮食院校,具有深厚的粮食行业特色,可设置粮食物流专业方向,同时考虑面向东盟国家,可设置东盟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同时,智能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学校开设智能设备使用等物流相关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

(三)产教深度融合,多维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熟知物流的作业环节,还要能够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激发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校开设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课程。课程设置过程要充分体现创新能力提升的主线,引导学生就物流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开展物流企业参观调研,要求学生撰写相关报告,总结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近距离了解企业动态,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物流领域研究动态及企业物流技术应用现状,开展物流作业项目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提高物流教师教学能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开展校内校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法、企业沙盘模拟演练、物流系统仿真教学等多种方式模拟物流业务环节和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及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所以构建基于新工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师资能力的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求综合能力強,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物流专业建制时间短,教师来源广,所学专业文、工、理均有,这也使得该专业改造起来比较容易。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上面,从物流意识、物流教学方法、物流教学策略和平台这三个层面提高教师素质,达到知行合一,并从自身条件出发以及改善外部环境不断地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学生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深入物流企业开展实践,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改革学业考核测评和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融合度也是构建师资队伍时重要的衡量指标,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工科思维能得到体现。

当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专业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而不能做成“水里拼盘”。“水里拼盘”所体现的依旧是应试教育下的课程讲授教育,而我们所需要的“融合”是面向物流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管理学科与工科的有效融合,是基于产业发展大背景下实现跨界交叉,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特色专业,走融合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兆军.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1)

[2]徐亚利.“新工科”背景下基础工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2)

[3]毕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1)

[4]孙慧.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

[5]方瑜,郭红铄,吴意玲,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33)

[6]齐斌,冯宏伟,陈娟.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8(7)

[7]刘霞辉,祝荣欣.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8(21)

[8]谭波.基于新工科思维粮食行业特有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8(10)

[9]李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新工科思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GXGZXJG2017A062)

【作者简介】谭 波(1974— ),女,黑龙江宁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粮食仓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新工科构建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工学交替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