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雕塑色彩的改变

2019-02-06 11:55薛晓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写实

薛晓

摘要:“85 美术思潮”时期艺术家们开始疯狂咀嚼西方现代新思想,一批雕塑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超级写实主义的元素,从而完全摆脱了政治手段与宏大叙事的约束,雕塑也开始回到雕塑本身。这类作品大部分源自西方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和写实色彩体系,通过对对象极致的塑造,将真实的颜色通过后着色的方式为原本无色的雕塑提升表现力尽最大的可能去表现相对微观的真实。

关键词:超级写实主义;当代雕塑;写实;逼真

一、当代雕塑现状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来,西方力图摆脱具象艺术的束缚,走向抽象艺术创作,出现了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让雕塑不再是使用传统单一的倒模浇注的方法,而开始釆用更为新颖广泛的方法和材料。雕塑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材料可以使用,即使是传统材料,使用手法的转变也似乎让材料本身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废弃品、现成品为材料做成的观念性雕塑成为一种潮流,并且影响广泛。

雕塑的颜色作为近几年中国雕塑领域悄然兴起的因素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现象。但我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上颜色曾经不是一个被重视的对象,充其量,雕塑家会对铜、石头或木质本身的颜色、肌理加以考虑。当然,陶瓷艺术由于其本身的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应另当别论。当然雕塑的颜色运用不足奇也,在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童年期颜色运用就己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雕塑对颜色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了,也许雕塑表面的敷色仍被作为雕塑的“表皮”对待,雕塑家对颜色的运用有某种自发性甚至随意性,相关理论的系统整理仍属鲜见。

色彩进入当代雕塑

2.1具象雕塑(许鸿飞、李向群、向京、牟柏岩、杨剑平)本土化倾向在对本土化的继承与批判的立场,都有着一批可喜的成果。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傅吉江的《满汉全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帅的《水墨系列》、西安美术学院马晓峰的《知秋》、四川美术学院朱映安的《重生》、广州美术学院严海燕的《铜缕电衣》等。2008 年广州美术学院田钰的《往事》作者力图创作一个有民族味的雕塑作品,将传统家具和字画等元素进行改造成符合现代装饰审美的需求,运用拼贴、打散和重构赋予其新的美感。

色彩的视觉性:人们对于雕塑的认识首先是要靠视觉的辨认。很多人欣赏一个雕塑时,往往先下意识的观察雕塑的色彩,然后再思考雕塑所要表达的意义。色彩的强烈视觉冲击性成为了这类雕塑的主要表达方式。可见色彩在雕塑中的使用,既突出了雕塑,又营造了环境氛围,增加了雕塑的趣味性和情节性,强化了人们视觉的感知和审美的愉悦感,使雕塑作品鲜活起来,提高其艺术感染力。

民族性和地域性: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人们对于色彩的偏好也有着特定的风格。寒带地区的城市色彩沉着深厚;热带地区的城市色彩鲜艳明亮;温带地区的城市则是喜欢将接近自然环境的色系定位城市主导色彩。而不同地域的民族对于色彩的感觉根据环境、文化、风俗的差异亦是不同的。

二、超级写实主义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影响

“85 美术思潮”时期艺术家们开始疯狂咀嚼西方现代新思想,一批雕塑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超级写实主义的元素,从而完全摆脱了政治手段与宏大叙事的约束。这类作品大部分源自西方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和写实色彩体系,通过对对象极致的塑造,将真实的颜色通过后着色的方式为原本无色的雕塑提升表现力,最大的可能去表现相对微观的真实。这类作品可以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可以是自我内心的独白,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反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向京、刘建华、陈文令、曹晖、牟柏岩的胖子系列、李占洋的部分作品、梁硕的《时尚农民八兄弟》中的人物以及柳青的作品等。在着色雕塑中,玻璃钢和石膏由于方便打磨与着色被更广泛应用。并且这种方式由于相对成本较低,成为毕业生做具象着色雕塑的最佳选择。如:向京的作品,大多是玻璃钢喷涂着色。牟柏岩的胖子系列,最初都为玻璃钢翻制打磨,丙烯颜料着色,最后罩清漆。而梁硕的城市民工系列则是在丙烯颜料中掺入了滑石粉,使得雕塑整体上呈现亚光效果。这类作品是典型的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运用现代材料而得到的超写实效果,显示了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时代性特征,体现了艺术与科技新的关系。要想使中国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发展强大,展现中国当代雕塑民族特性,拓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我们应该从中吸取营养、合理借鉴,将超写实的塑造手法恰当的融入到雕塑中,创作出具有本土化民族特性的中國当代雕塑。

参考文献:

[1]刘建平,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

[2]鲁虹,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版。

猜你喜欢
写实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浅议《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