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拓展探析

2019-02-06 03:53杨群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大学生

杨群

【摘 要】 本文在指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途径的对策建议。要加强高校志愿者的培训;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作用;强化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注重与新媒体网络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思政工作中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拓展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社会公益性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意识、感恩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社会、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受到很多社会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校内外资源匮乏、不平衡、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学院间志愿活动重复度较高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的拓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下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

1、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前期培训有待加强

当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主体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其中大一居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更新、细化,但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较少,时间与实践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如爱心助教活动,大一、大二学生的教学素养尚未成型,而普通家庭对教育的投资高度重视,希望能有稳定、高质量的师资,因此该志愿服务的延续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缺少培训的情况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有限,得到的成长空间有限,难以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以及后续的开展。

2、志愿服务资源有限,活动内容相对单一

随着高校对志愿服务重视程度的提高,多数高校成立了包括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志愿者协会等协会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载体。而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孤儿院、福利院、养老院的慰问、校园环境改善、爱心助教等,而此类活动受限于学校周围的资源有限,往往会出现同一所学校不同学院的志愿服务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慈善机构,具体到一个学院一个学生的参与度有限。另外,开展的志愿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如一些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定期慰问养老院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为陪老人聊天、剪纸等,无论从社会需要还是学生成长的角度,内容单一往往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举例来说,高校大学新生步入大学校门以后,无论是对大学的新鲜感还是热情度,都是最高的,而如果无法有效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学生积极性的下降。

3、感恩、责任、担当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活动内容新鲜感、热情度的降低,活动的延续难以维持,育人的目的就大打折扣。志愿服务活动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而如果价值导向不够,仅仅从有所得的角度考虑,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往往被限制,这样不仅没有有效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德育功能。因此,在各项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加强学生的感恩、责任和担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4、志愿者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果激励机制无法保证的话,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下降是必然的结果。当下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激励机制体现在加综合测评分数、颁发志愿者证书等。高校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志愿者的有关法律意识淡薄,當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所措,不知通过何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实践育人效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途径拓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志愿者的培训

高校学生,尤其高校新生,对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热情高,积极性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如果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志愿服务提供专业培训,打造专业服务队伍,发挥校内外各自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引导、志愿者协助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建设,对志愿服务的有效、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对学生有关法律意识的培养,当在外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新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志愿服务实践之前健全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完善系统化机制,逐渐建成志愿服务的持久化和规范化机制,才可以防止志愿服务中的方式方法等出现偏差,也可以有效抑制在志愿服务中管理的混乱,从源头上保证志愿服务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避免因欠缺规范系统培训造成实践育人的障碍。

2、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作用

如前所示,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相对单一。而将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如通过校外研究机构、校内实验室的合作,协助医院、医学院,开展免费体验医疗器材等服务;化学专业的志愿者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开展水质检测等志愿服务;金融专业类的志愿者可以进入社区,为社区老人带来如何防范金融诈骗的讲解等。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扩大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还会增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应该进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积极创新,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使志愿服务活动多元化。

3、强化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乃至国家的需求。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需求,强化感恩与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情,从价值导向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成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合格公民奠定精神基础。同时,校内外应充分尊重以及维护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增强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避免将志愿者与免费劳动力划等号。进一步加强积极宣传志愿者的奉献、服务事迹,增强大学生志愿者自我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价值所在,也让同学们感到内心充实、精神充实,对同学们的爱心传递、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强化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注重与新媒体网络的有机结合

信息网络时代,在保留传统志愿服务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信息面广泛、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与新媒体网络有机结合,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等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招募,尤其对志愿者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宣传,培养好网络线上志愿服务团队,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引导团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线上志愿服务,同时做好有关监督与评估工作,保证网络志愿服务活动的合理发展。

三、结语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将志愿服务贯穿于三全育人全过程,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担当意识,真正做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强,仝泽民,鞠斌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03)9-12.

[2] 喻琼,张霞.高校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76-177.

【作者简介】

杨 群(1991.04—)男,汉族,山东临沂人,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