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构建有效内部控制机制探索

2019-02-06 03:55郑红
市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举措内部控制国有企业

郑红

摘要:内部控制薄弱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通病,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而导致国有企业破产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国有企业必须构建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在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持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几条具有可行性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内控机制建设;有效举措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国有企业陷入连年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发展窘境。国有企业陷入发展窘境与其采用不计成本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有很大关联,只有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内部控制,对原有的存在一定弊端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改革、完善,才能改善当前国有企业经营环境落后、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营私舞弊行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的不良现状,力保国有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识

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顺利执行。导致国有企业缺乏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识。大多数国有企业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产生极大改变,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变为由市场引导,但企业负责人仍旧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即内部监督、牵制,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由于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缺乏科学认识,国有企业自然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内部控制形式化、表面化

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推行已经有几年时间,这中间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构建起内部控制机制,但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旧沿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内部控制形式化、表面化,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的积极作用无法成功发挥。粗放式管理模式下,“经验”是国有企业负责人所沿袭的管理思路的主要来源,虽然内部控制机制得以建立起来,但真正落实到管理当中,内部控制缺位、越位或者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形式化、表面化的内部控制执行起来缺乏力度,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的部门,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但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当,多数国有企业的内审岗位设置在财会部门当中,内部审计工作则由会计人员兼任,缺乏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往往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并且,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仅缺乏内部审计所需要运用的风险管理知识、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等,所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也极为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四)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国有企业而言极容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早在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由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建设并不完善而产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就给众多国有企业敲响警钟。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虽然有的国有企业建立有内部监督控制机制,但在风险管理上存在巨大漏洞,并且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也普遍素质较低,职业判断意识、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欠缺,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位导致了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失灵的不良现状。

二、国有企业构建有效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举措

(一)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防范企业运营风险、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国有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及时转变落后的内部控制观念,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才能有效防范、有力应对、从容化解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应该从加速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管体系等方面做起,以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与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网络

在我国经济转型、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关键时期,继续沿用不计成本与效益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只能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负责人只有及时扭转落后的管理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网络,才能使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更具有效性。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支撑下,国有企业应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网络。首先,国有企业应对原有的信息传递机制进行完善,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问题。其次,国有企业应对原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两权分离(即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模式下进一步明确管理层、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各自的权责,在治理机制下构建起有效的制衡机制。为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高效实施,国有企业还应将“内部牵制”作为核心,以三权分立为手段,对国营企业内部处于平等地位的权利义务主体进行互相牵制,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通力协作、互相制约。

(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

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国有企业首先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由非会计、非经理人员组成。企业负责人及内部审计工作者都应摆正内部审计的地位,以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充分发挥审查功能,守护企业、各个股东的利益为目的,以法律服务为宗旨开展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公司现有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等举措,培养出既熟知风险管理办法、内部审计标准,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又了解国家宏觀政策、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及企业发展战略的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

(四)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制度的缺位足以给国有企业带来颠覆性的灾难,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做好全面风险评估,这既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国有企业防范运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国有企业应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引领下构建起系统的、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企业层面而言,既要有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构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又要进一步明确、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从员工执行层面而言,国有企业应该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在制度范畴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还通过风险文化的渗透帮助员工自觉树立风险意识;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高薪引入、业务培训等方式为国有企业储备大量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

结语:综上所述,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国有企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国有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企业现有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构建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拥有持续发展的活力,促进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支柱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劭莹.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探讨[J].财讯,2018,(35):60-61.

[2]钱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策略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8,(18):153.

[3]方玉春.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赤子,2019,(2):108.

[4]任郅瑜. 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贸实践,2017,(24):189.

猜你喜欢
有效举措内部控制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简析环境创设与幼儿教育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