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情境让图像识读素养落地生根

2019-02-06 03:48侯建萍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1期

摘 要: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作用、途径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解读和辨析,并就如何提升中年级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从问题情境创设的角度进行了实例研讨,分别提炼出直观性问题情境和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直观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图像感知能力;图像分析能力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关于图像识读的内涵,尹少淳教授作出这样的解释:“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从儿童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图像识读就是儿童凭借自己特有的图像经验,对美术作品和图形影像进行独创性审美理解和认知,从而重构自己的图像经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促进学生图像识读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问题情境内涵是指问题的现实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情境是问题的“外表”。它们之间互为包容关系。问题情境与图像识读互相关联,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图像进一步观察审视,对学生感知画面内容和创作意图很有帮助,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识读能力。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巧及审美方法,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顿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提高

学生只有具备图像识读的能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解读他们可触的视觉图像,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将问题置于情境中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像转换成为自己的审美语言,建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美术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形成图像识读能力。

3.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深入观察,有意识地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联结,帮助学生提炼自己的认知,产生审美认同。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提升中年级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

三、四年级这个学段的美术学习活动开始强调对基本造型元素的认识。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捕捉到图像提供的题材和内容信息,也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初步地分析和判断。

直观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任务式观察——让学生在看中思

在观察美术作品(图像)时,先提出一些要求或任务,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观察。四年级上册“城市美容师”中欣赏《温暖》这幅作品时,我设置了一些观察任务,请同学们欣赏作品的同时完成以下任务:①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②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③人物的手的动作是怎样的?④整体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观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大部分信息。这种任务设置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任务式观察要有层次性,先由简入手,再深入到细节,最后逐步突破难点,完成关键步骤。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拾阶而上。

(2)对比式观察——让学生在辩中思

比较式观察便于学生直观地看到对比双方的差异,通过多角度地对比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在四年级下册“剪纸故事”一课中,我们设置了闯关任务,每一关的观察都是对比观察。第一关:观察这两幅剪纸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剪纸符号?第二关:这三幅剪纸作品在色彩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三关:这两幅剪纸作品都是单色剪纸,它们又有哪些不同呢?说说你的看法。学生通过这些直观性的问题,通过对比找到答案,同时也发现新的问题。在第一关里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除了我们学过的剪纸符号,还有两种我们没有学过,它的名字是什么?”第二关里出现:“第三幅彩色的剪纸作品是怎么剪出来的?”等等,學生有了这些疑问,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就可以进入下一环节。

(3)图像分解式观察——让学生在疑中思

针对三、四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虽然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之处,学生总有“看不到”的情况。所以创设图像分解情境,引导学生从细节处观察分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图像的造型元素上来,提高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如学习“自画像”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表情丰富的脸时,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像五官分解开来,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说一说人物是什么表情?再借助信息技术,将五官的外形勾勒出来,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五官的变化。然后再出示整张脸,让学生观察分析人物脸部的表情变化。通过图像分解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准确感知到图像的形状,同样的方法也可让学生准确把握图像的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问题提得不能太浅,也不能提得太深,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自信,获得适度成功的快感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升中年级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一直在努力解决的课题。当学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或理解了原来不理解的作品时,都会产生某种胜任和满足感。

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创设一些小游戏,如猜谜游戏、找不同游戏、变魔术等小游戏,将问题呈现在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乐趣的同时,也感知图像的形状、色彩、肌理、空间等造型元素。

(2)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在演中思

三年级学生的表现欲较强,可以设置一些动作或表情的模仿及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人物之间的遮挡关系,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动作。

在三年级上册“红灯停 绿灯行”一课中,出示一张绘画作品《过马路》,这张画是学生所熟悉的场景,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拿出交警的帽子,拿出学生的两三个书包,对学生说:哪个小组来将这幅画的场景表演出来,其他同学生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他们表演的场景与作品中的人物位置、人物的动作一样吗?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停地指出人物的位置不对,动作是这样不是那样。学生感知到人物前后遮挡关系,正面人物,侧面人物、背面人物、人物动作的表现方法。当学生再把扮演的角色进行纸上表现时,他就会比以前想得多一点,个别学生还一边摸索动作,一边来进行艺术表现。注重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求知探索,激发兴趣。

(3)讲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听中悟

故事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經验,产生审美认同。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相关信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与学生分享,并在讲故事前或讲故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会在故事里找到答案,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在故事的引领下,学生会对作品及作者产生好奇、疑惑、感动、同情等审美认识,为课堂教学的下一环节作很好的铺垫。

“跟奶奶学手艺”是四年级下册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在这一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套色剪纸,并且了解民间艺人库淑兰老人呢?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先出示一张库淑兰老人跪在地上做饭的一张图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一位老人,被称为“东方马蒂斯”的老人,她为什么会被称为剪纸艺术大师呢,请听听她的故事吧。我利用课件播放一组图片,一边播放,一边讲述库淑兰老人的故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都想知道这样一位贫困地区的老人,有着怎样的毅力,怎样创造出“东方马蒂斯”的奇迹。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深入,学生从出示的图片中感受到人物的精神,感受到她的剪纸魅力,也从图片中读出“剪花娘子”的制作环境,初步了解了套色剪纸的方法。

讲故事情境强调答案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想象,促进理论知识和自主性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师生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将问题置于情境中,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像转换成为自己的审美语言,建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美术学科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形成图像识读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进而创造美,形成个人的独特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3.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

[3]赵靓.浅谈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8).

[4][美]南希·塞西尔,珍妮·法菲尔.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05.

[5]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美术观察,2017(4).

注: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问题情境促美术学科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KT-MS-05-017。

作者简介:侯建萍,女,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大学本科,一级教师。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