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学材”,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发生

2019-02-06 03:48韩红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材内角直观

韩红

新一轮课程改革视域聚焦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归根结底,体现在数学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发生、深度发生。笔者仅从“教学、学习素材”的角度,从实践层面的“教具”到“学材”的立场转变,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所谓“教具”是以传播科技、教育人为目的的实物,是完全的科技传媒,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器材;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1]所谓“学材”,是指“学习材料”,在本文中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作用对象——图像、文字、操作材料、视音频、学习历程单等,其外延包含但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具”。借力“学材”的使用与开发,可以让小学儿童的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一、借力“身体(边)学材”,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发生

人类的一切文明最初都起源于“人自己”或“身边的物”,“十进制”就起源于人类有十个手指,从数学发展的源头来说,“身体(边)学材”是儿童数学学习真发生天然就应有的助力。另一方面,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来说,儿童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感知觉源于身体的五感,儿童“身体(边)学材”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自觉就在使用的助力。儿童有哪些“身体(边)学材”呢?身体感知觉器官、外部世界可感的一切事物,都是学材;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身体工具。在教学一年级儿童“加法”“减法”的计算过程中,教师常常在黑板上摆放小棒、演示计数器,试图让儿童通过对小棒、计数器的操作,理解加法、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一些初次学习加减法的儿童而言,每一次计算尝试摆放小棒,或者在脑中演示小棒的使用是难以实现的。笔者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掰手指的方式,熟练构建6~9这四个自然数的“5+X”的形象思维表征,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高寻求答案的速度和正确率。以计算“9-2”为例,笔者让孩子做了以下的尝试:

步骤一:摆出9,如下图:

实践提示:“5+X”的样式,是学生借助手指快速识别某个数、快速思考分与合的重要基础。

步骤二:去掉已经给出的数2,如下图:

实践提示:要让学生养成先从不是“5”的一边去掉数的习惯,便于快速思考和识别。

步骤三:数出剩余的手指数,如下图:

实践提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数出余下的7”这个任务都有学习能力水平上的区别:能力较高的孩子能够通过“5+2”的方式快速数出;而能力弱的孩子,则会一根一根地弯曲手指数出7。教师要看到孩子能力上的区别与速度上的快慢不一,要能够允许学生有将手指内化到脑中的过程。

“身体(身边)学材”是学习的基础,可以让操作随时发生,可以让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所依凭。指甲盖、指节、小臂、两臂伸展的距离、一步等都是身体可用的学材;地砖、黑板、课桌,这些每天可见的事物的属性,都是学生学习可以借助的“标准”,成为学习的材料。教师要善于启发學生,让学生熟悉这些学材,借助学材形成思考方法或形象思维表征,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借力“技术学材”,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发生

随着文明的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应用“技术学材”。笔者尝试借助3D打印技术,为四年级学生学习图形打印了一套操作材料,并让学生借助对学材的操作,实现真正的学习。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以往教师会让学生通过量、拼等方式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再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展示拼成的平角等,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测量与计算的结果通常不是180°——因为测量有误差,但是学生为了凑成180°而修改测量数据;拼成平角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知道拼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先剪再拼的难度太大,学生想不到,是教师知道剪的方法而用(剪拼如图1)——以上三种现象都让验证活动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在与3D学材结合的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用三个同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标出三个角如图2):

开展探究内角和的活动,并将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用实时同步学习平台“学正宝”予以分享,如图3:

全班学生虽然所用三角形形状不同,但都使用了拼的方式,直观演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不同内角恰好拼成平角,可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直观显示。3D学材的使用,一是让不同内角直观清晰,避免混淆;二是“拼”在一起的方法是学生直观首选,3D的材料便于拼接;三是拼出的结果清晰明了。这样的学材使用,使得探究活动真正发生,使得“180°”准确清晰——直接体现为平角。

另一个例子是在本单元的另一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借助3D软件的直观数据演示,在计算机上真正看见了第三边与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如图4:

拖动鼠标,学生能看到第三边的取值范围,通过观察数据的直观变化,找到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3D打印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从软件、操作材料的层面提供的学习的学材,转变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真正得以被看见,探究结果真实呈现,学生思维深度卷入,学习结果真实发生。

从“教具”到“学材”,是教师视角到学生视角的转换,让学生的思维显化、精确化,使得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既要善于发掘儿童身边的“学材”,又要能够基于时代的特质,开发新的学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张加军.小学数学“学具”开发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8(9):57-58.

[2]段安阳.从“教材”到“学材”,重构“学”的课堂:小学数学学材开发的价值探寻与实践建构[J].小学教学参考,2015(26):3-6.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学材内角直观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三角形分割问题
简单直观≠正确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