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提高在小学美术课上的运用

2019-02-07 13:07余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欣赏课玩具美的

卢梭曾说过一句话:“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和诸多事物。”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淡化了对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专业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影响,重提高轻普及、重课外活动轻课堂教学、重少数学生的培养轻全体学生的教育、重比赛与获奖轻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等。在这方面误导下,许多本来很有天赋的孩子因为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进而也不再喜欢画画;还有的孩子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和幻想,所画的内容变成了成年人思维形式的表现,这样学生也必然缺少应有的审美能力。试想面对没有或缺少审美能力的学生,纵然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样的世界名画捧在他的眼前,他也只能表示茫然和不理解;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他也只能墨守成规的重复前人的作品,毫无创新的艺术眼光……凡此种种,都给予我们无可辩驳的启示: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一)敏锐的感受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

如在《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我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我还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摆脱常规,大胆想象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一次,我带领所教班级的小朋友把画好的大树剪下来拼贴在墙上,一片各式各样的大树组成了一片森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可是,另一个男孩把自己画的树剪下来卷成了一个桶形,戴在头上变成了树形的帽子,让人感到创意独特新奇。我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他异常高兴,这种情绪感染了其他孩子,也启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树的创意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的想象创新。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通过想象,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三)多思多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如在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这是一节内容极深的欣赏课,如果用普通的看看图片、听听书面介绍的教学形式,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一定无法理解凡·高的生活经历,更无法理解画家的绘画理念。对于这样的课程,我决定从画家的名作《向日葵》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当一位十岁的孩子说出凡·高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时,我感到这节欣赏课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三、提高审美力的基本形式

(一)通过欣赏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审美教育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欣赏课中,我们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例如:在《民间玩具欣赏》一课中,我先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民间玩具,让他们玩一玩,在玩中要求学生将玩具进行分类,有的根据制作材料分类,有的根据玩具的功能分类,也有的根据使用的对象进行分类,大家乐趣融融,很快就对玩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初步了解了民间玩具简单的制作工艺和纯朴的表现手法。通过学生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多感官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涵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想象,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在常规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创作,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美术作品中

如在《设计生活标志》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学校的校徽,每个孩子都想为自己的母校做一点贡献,这样的设计要求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又如在手工课《自制生活用品》,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挂历、硬纸、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相框、课程表框、笔筒等工艺品布置自己的课桌,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結合利用起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只有全面的,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美好行为和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心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多欣赏、多评论,就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简介

余新(1971.12—),男,汉族,籍贯:福建省顺昌县,大专,一级教师,福建省顺昌县实小集团城东校区,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小学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欣赏课玩具美的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