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建设方法

2019-02-07 13:07陆文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建设方法班集体

摘  要:班集体作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目标导向,推动学生的发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产生1+1>2的效果。通过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评价,个体发展与集体相结合及组织共同活动,可以显著提高班集体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三主体思想  班集体  建设方法

班集体是学校重要的组成单位,班集体的建设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受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三主体思想”的启发,结合平时工作经验,通过本文阐述对班集体建设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过程“三主体”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他指出:“教学过程乃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处于他们二者之间环境的积极性。”可见,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教学过程的主体并非只有学生、教师,还应当包括环境。

二、环境的杠杆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好理解的,凡是简单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也是主体,他们拥有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很好理解,教学工作需要教师的引导、组织并实施。那环境呢?

维果茨基说:“环境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杠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足以看出维果茨基对环境主体地位的充分认可与重视。黄秀兰在其所著的《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精要》一书中对维果茨基的这一论述做了这样的解释:“第一,环境是教育过程的推动力。……第二,环境是教育过程的支点。”[1]教育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的,社会的需要和群体的期望可以推动教育朝某一方向发展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社会需要不正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吗?而作为教育过程的支點,环境可以给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不计其数的例证进而支撑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三、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

黄秀兰教授在她的书中把学校划分到了“微社会环境”这个范畴中,笔者也是十分认同的。班集体作为学校的组成单位,有实际的人际关系系统存在,那么,班集体也属于微社会环境,对教育过程具有同样的推动作用和支点作用,基于此,班主任老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建设好班集体的重要性。

(一)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目标导向,推动学生的发展。优秀班集体的思想基础应该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相符合的,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以正面的、积极的目标作为导向,如:团结协作、刻苦笃行、奉献社会等。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导向,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够在班集体建设中渗透,为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想氛围,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积蓄起更大的学习动力,班集体作为微社会环境就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被环境影响到的人也可以反作用于环境。试想一下,当整个班集体受到良好导向的推动后,大部分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日常课余生活,之前相对松散的班集体环境就得到了改变,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环境,并为自己和其他人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推动了剩余的学生。

所以,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促进学生与班集体间相互的、多层次的推动。

(二)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有效地筛选外来信息,抵制不良影响的入侵。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势必是思想团结、作风正派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形成较为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我们知道,舆论的作用是很大的,即便是在班集体这样的微社会环境中舆论的力量依然很大。对社会上“真善美”的支持和宣传,就会在学生中放大“真善美”,对“假恶丑”的批判和抨击,就会极大缩小“假恶丑”的影响范围,学生心中美好的种子找到了肥沃的生长土壤,消极负面的念头得到了及时的遏制。这就是优秀班集体对外界信息筛选的力量。当然,很多社会现象在好与坏上划分得并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在健康舆论的环境中,相信学生们的评判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三)优秀的班集体能够产生1+1>2的效果。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单调的直线关系,因此,班集体作用的产生并非1+1=2的简单相加。优秀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个人所长,获得的效能感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人潜能,迸发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激发与之相关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班的小安同学成绩差强人意,但是排课桌是一把好手,能把全班课桌排得“横平竖直”,因此每次大扫除他被安排排课桌并发挥出最大的干劲,周围的学生也被他这种平时少见的认真劲所感染,更加卖力地完成自己手上的活。例子虽然简单,但也很实在地说明了优秀班集体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四)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生生之间是如此,师生之间也应保持对彼此充分的尊重与信赖,那么团结协作、相互促进也就成了必然,再加上前文中提到的三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了理所应当。

四、班集体建设的方法

建设好班集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发展与集体相结合。班集体由多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班主任老师在建设班集体时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并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在日常教学活动、课余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取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例如班队活动,每次班队活动都会有明确的主题,班主任老师不能把班队活动课上成思想教育课,抓着这个主题大谈特谈,这不能激起学生的活动兴趣,甚至有些观点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同而影响班集体建设。老师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发挥各自所长自行安排活动,让班集体成为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即便完成度不够好,学生还是保有积极性的,如果表现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那效能感就会得到很好的激发,使得班集体更具有活力。

当然,个体的发展不能脱离集体发展。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交往,那么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就不能脱离集体。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个人表现最终是要在集体面前呈现的,这就是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的交往的过程,如果缺少这个交往的过程,那么学生的活动也就得不到评价缺少了活动的意义。

因此,班主任老师应重视个体教育发展与集体的结合。

(二)充分开展共同活动。共同活动具有协调学生关系、发展学生心理特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明确角色等特点,在有效的共同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模仿和学习的参照对象,也就是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活动中表现出色的个人,也可以是给学生带来归屬感、效能感的集体,因此,充分开展共同活动可以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有效开展共同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活动的设计需要兼顾学生的体力、智力、审美力等诸多要素,不能太过单调或者脱离学生实际状况;其次,活动的目的要明确,且带有时代特色,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如有些班队活动课,唱歌、跳舞、相声都有,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但只是缺乏时代精神的杂乱活动串联而已;最后,开展共同活动不能脱离民主的关系,不能一家独大或者只有少数几个人做主,凡是参与者都要有角色定位和发挥能力的空间。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评价。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有效的交往可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因此,班主任老师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开展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等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评价”这个环节,与过去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情况不同,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眼中不能只有优缺点和最后的结果,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并及时予以评价,这样的评价也有利于民主关系的形成。

当然,关于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远不止笔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建设班集体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意义重大,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秀兰.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精要[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陆文珺(1987.9—),女,汉族,籍贯:江苏无锡,教师,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10年。

猜你喜欢
建设方法班集体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我爱我的班集体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浅谈加强电力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温州市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工业强市的策略研究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高等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法探索
高职院校合谐班集体建设策略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