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制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9-02-09 21:34阴训法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工业人类

贾 玥, 阴训法

(1.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2.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社会在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式增长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速,且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人类对自然进行巨大改造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使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生态环境处于崩溃的边缘。目前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已越来越成为阻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制造业不可能延续传统的、依赖资源供给量不断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浪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方针[1]。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力手段,也是实现从工业文明跃迁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制造业导致生态破坏,产生人类生存危机

1.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导致生态破坏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交通越来越便利,可供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工业文明带来的变化被称为“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相伴而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尖锐和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框架内的发展道路是非生态,甚至反生态的发展道路。工业文明片面追求高产出、高消费,需要高投入,也带来高污染,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的指导下,资源经过生产线的加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类无节制的物质需求,生态环境则成为被轻易牺牲的对象。

2.人类意识局限性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却未把自身视作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而错误地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更有甚者,肤浅地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强大武装下,人类能够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作为感性存在物改造自然,产生了在人的强权意志下,阻断第一自然原有的运行轨迹,发展人工自然的行为,人类的意志在第一自然中得到了强势显现;另一方面,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是自然的、历史的产物,通过消耗自然界的能量获得给养,实现个体生命和种群的生存繁衍,即人又依赖自然而生存。工业文明残酷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在短时期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发端以来的短短几百年只是瞬间)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的同时,使人类丧失着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条件。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光化学烟雾、酸雨、珍稀动物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草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等问题,都是人类丧失生存和持续发展条件的表现。传统制造业模式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优势,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即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工业文明中,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刺激消费,由此产生了工业社会流行的挥霍性消费。“这必然导致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单纯是,甚至主要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决定;所消费的不单纯是或主要不是商品的物理功能,而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这些使得社会中的消费呈现异化状态:浪费、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所有这一切又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2]也就是说,处于工业文明中,虽然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了,但是相比于农业文明中的人,我们消耗了更多的资源。我们的消费已经不仅是为了延续生存,更是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求。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成为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模式。人类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无异于在创造今天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挖掘自己未来的坟墓。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对自然的重塑和改造,如何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因此,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根本上是以全局的观点,长远的眼光,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1.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在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新能源的开发,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关于经济、能源、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首先,要求人们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减少碳的排放量,转变传统的能源开发和利用观念,大力开发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其次,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产业结构创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是使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更符合自然和科学的发展规律,形成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使绿色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显著上升,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的目的。

2.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就是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也有明显的不同点,就是生态文明主张有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让自然有休养及恢复的机会与过程。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人们树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

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重新调整社会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发展轨迹。”[3]生态文明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生态文明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对技术具有明确的价值选择,要求技术的价值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从这一角度看,生态文明必将导致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也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体制,“其核心是为人类发展和世代繁衍提供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种必然。”[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遵循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以及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反映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状态,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进步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智能制造的意义

1.智能制造的概念

传统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全球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今,传统制造业不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使人们意识到,资源约束及环境失衡,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种种难题面前失去了竞争优势。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制造业应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能耗,高效率地生产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高品质、智能化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生产理念,使智能制造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手段与途径。因此,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目的是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与智能化,最终达成人机和谐、资源节约、模式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新模式。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智能制造对维护生态环境与化解人类危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智能制造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征服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宇宙之中发生的一切是由看不见的力量,如神的力量所控制的,认为神对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干预是无限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得到可靠的预测,人所置身的世界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世界,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顺从自然,受自然的束缚。此一时期,人们听命于自然,不干预自然,处在原始的“生态文明”状态,也是今天无法返回的“生态文明”状态。随着农业的诞生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始进入从被动适应自然向征服和改造自然转变的时期。然而,自然界作为有机的整体,渐渐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界的报复还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力量,此时,人类开始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形成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思想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当人成了唯一的主体时,便有了真正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6]。但是,与工业文明相伴随的是环境问题: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呈现加速化和全球化趋势。水土流失、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使全球的生态平衡濒临崩溃。事实上,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的能源和巨大资源是靠透支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取得的。值得庆幸的是,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7]由此可见,绿色标准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各国实力竞争的又一利器,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和潮流所向。

3.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

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注入正能量,是当代中国的大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看到,在现代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仅仅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面临诸多困境: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已经超出地球的供给能力,石油和各种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事实。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人类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及污染严重、酸雨袭击、水资源危机等,就是人类为自己牺牲环境的行为付出的代价。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种种危机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解决当前环境危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文明时期,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近代以来,中国成为由西方主导和发动的工业革命的边缘者、落伍者,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成为追赶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战略机遇,强化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最大的生产者和用户。中国在加速信息革命的同时,将首次发动和引领绿色工业革命[8]。

绿色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其实质和特征是大幅度地降低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侵吞和掠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以历史的视角和工业化的角度观察,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4.中国智能制造的国际地位

可以断言,新的工业革命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也将为资本市场新的主题投资带来机遇。各种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和新能源、新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的发展机遇,由此再次点亮中国智造。“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当下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中的发展势头良好,处于全球优势领先地位;金融、汽车、零售和医疗将会是受其影响最大、最具成熟发展基础与市场应用潜力的传统产业,制造、教育、通信行业也值得关注。”[9]可见中国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热情和研究上的领先地位。2017年,中国政府将人工智能升级为国家级战略规划。2018年3月,人工智能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受到政府高度的重视,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并且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部分。

四、结 语

智能制造与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产业技术更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技术进步、减少碳排放,各种自然资源加工和有效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工业4.0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工业4.0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类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是否基于资源永续利用策略的思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考虑使可再生资源保持再生能力,使非再生性资源不被过度消耗,同时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等。为了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能够保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人类需要把自己置于生态环境的整体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视角看待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得以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文明工业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工业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