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9-02-10 15:14宋小霞王婷婷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宋小霞 王婷婷

(山东女子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山东女子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018年1月2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乡村振兴,关乎大局、关乎整体、关乎长远,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没有高度自信、繁荣发展的乡村文化,缺乏风清气正、遵德守礼的乡土文明,乡村振兴难以实现。

一、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历来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从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会在年初出台有关“三农”发展的一号文件,其中均包括乡村文化建设内容,且其要求越来越具体,内涵越来越深入,涉及领域越来越全面,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注]刘彦武:《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政策演变及展望》,《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8年第3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018年1月2日。。由此可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同等重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

(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道”

近代以来,中国乡土文化虽然屡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但其精髓伏而不倒、潜而不灭,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影响着千万人民的思想观念。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而衰落,必将伴随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复兴。可以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本源。理解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尊重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注]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第11版。

(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威力被埋葬在广大帝国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国和印度。……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注]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理论导报》2012年第6期。。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有坚韧长久的生命力,对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道德兴,道德兴则人心聚,人心聚则百事成。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视察湖北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又强调城镇化建设“必须记住乡愁”。所谓“乡愁”,正是乡土文化在人民灵魂层面的永久烙印,是中华民族伫立千年的民族记忆,是文化浸润在民族血脉中的心灵牵挂。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乡村经济大步发展的40年,也是乡村文化从衰落逐步走向复兴的40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铸乡村灵魂,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定位导航。

(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可以引领和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无法绕过的一环。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粘合剂”,繁荣向上的乡村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起民心,吸引大家共同为乡村发展协力奋斗;文化是乡村治理的“奠基石”,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伦理文化是引导乡村风气不可或缺的力量,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指挥棒”,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价值引领,乡村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有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约束村民共同遵守生态道德,加快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乡村多种多样、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是一笔可待深挖的宝贵财富,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文化还是乡村振兴的“招才树”,不仅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环境,丰富的文化供给还是吸引人才留在农村的重要条件。

二、认清乡村文化发展态势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在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乡村文化发展主要成就

一是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供给、保障中的职责,从法律层面要求“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当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五条,中国人大网。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和原文化部等多个部委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改革文件,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国家财政保障力度加大。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将基层文化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保障重点。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开信息,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855.80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457.45亿元,占53.5%。以基层文化馆站建设为例,从2011年起,财政部和原文化部就大力推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并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每年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5万元的标准进行经费补贴,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发挥作用提供资金保障。2017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9.33亿元,有效带动了地方各级财政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注]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

例2以修建养鸡场,节约用料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最优化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竹篱笆长度一定的条件下,探求最大养鸡场场地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最优化的数学思想.本题的解答需要考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检验数学模型,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是覆盖乡村的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3997个,近30万个行政村和近5万个社区建成了具有阅读服务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建有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3166个,图书总藏量9.7亿册,全年总流通人次达7.445亿人次。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领域,目前已建成34个省级分中心,333个地市级支中心,2843个市县支中心,32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联建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有效增强了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注]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

四是群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日前,山东省统计局对全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共涉及23个县(市、区)、67个乡镇文化站及67个行政村。高达76.9%的受访村(居)民表示清楚知晓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所作推动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有91.4%的受访村(居)民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卓有成效,并对此项工作充满期待。有86.8%的行政村在上级引导下或自发建立了广场舞、秧歌队、锣鼓队等文化活动队伍;97.5%的行政村(社区)建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90.5%建有农家书屋。[注]代玲玲:《数读山东乡村文化振兴,这里有一份问卷调查报告》,大众网,2018年11月29日。由点及面,可见群众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二)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距离全面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乡村文化传承不畅,亟待保护。“空心化”是乡村文化传承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借助打工、读书等形式涌入城市,而原有农村居民年纪渐长,乡村文化传承难以为继。据统计,2001年,我国的乡村数量有几十万个,许多现存文化遗产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遗产,但是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的乡村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8000多个乡村群体。[注]贾云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困境》,《人民论坛》2017年第8期。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乡村文化传承不畅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村民的传统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受到强力冲击,以往代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慢慢淡化,经济价值成为很多村民选择职业、从事生产的首要考虑。再加上一些基层政府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化过程中过于粗放,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日渐式微。

二是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管”、“用”失衡。近年来,各地陆续掀起“乡村振兴”热潮,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局面,但从全国来看,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区为了完成建设任务,简单的挂个牌子、加张桌子、添些电脑书报就算基层综合文化站,在管理制度、人员安排、活动组织、推广宣传等方面却并未重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阵地被挤占、设备被挪用、人员被抽调等现象。以经济发达的温州为例,近年来温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2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居浙江省第二位,但部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场地无人监管,被挪用、挤占的现象,造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无法真正便民、惠民、利民。[注]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工作的思考建议》,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网。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生命力不足。乡村振兴,产业塑形,文化铸魂,规划就是点睛之笔。早在2000年建设部就出台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规定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村镇规划应当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技术规定。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基层干部在乡村建设中对文化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重经济轻文化,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个别地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谋划,或者在规划时只考虑经济因素,不考虑文化特色,盲目跟风大建设、大发展,甚至破坏自然风貌、古民居、古遗址等,乡村文化建设和规划流于倡议和口号,导致乡村建设粗放冒进、根基不稳,后发力量不足。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易出现规模小、档次低,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等问题,同质化情况严重,市场竞争力差,无法发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化群众的效能,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四是基层文化人才匮乏,队伍建设青黄不接。基层文化部门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部门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开展管理、服务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但是,由于基层部门,尤其是面向乡村的乡镇部门办公条件差、待遇低,难以招揽人才,专业文化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文化领军人才极度匮乏,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管理等的专业人才断档情况普遍,部分乡镇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属于半路出家,身兼数职,业务不熟、专业能力差,基层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以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为例,尽管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护,很多非遗传承项目仍然面临人才断档的危险。新一代的传承人受社会环境和经济收益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点和学习的内生动力,导致很多乡村非遗项目人才匮乏、难以为继。

三、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注]《习近平等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新华网,2018年3月8日。。这为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行动指南。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 “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等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倡导的美德。这些美德脱胎于乡土文化,在我国农村具有悠久的生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经济利益成为主导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意志、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往维系乡村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舍弃,造成乡村人心涣散,道德失序,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框架内重新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化村民,清正乡风,提高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在乡村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先保护后利用。一方面将乡村中留存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划入历史保护红线,禁止乱拆乱改,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技艺等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理念、思想价值、民族精神等, 并不断吸收时代精髓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其在聚民心、教民行、化民风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二是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实行的是“乡贤”领衔下的村民自治,所谓乡贤就是“关键少数”,乡贤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是教化乡里、涵育文明乡风的重要精神力量。他们可以是退休返乡的政府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也可以是其他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先进典型。抓住了“乡贤”这个关键少数,也就是抓住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龙头”和“牛角”,他们的身体力行、身先示范可以有效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发展。

(二)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成国风,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注]谢扬举:《文化传统与民风建设》,《人民政协报》2016年5月16日第9 版。三者同根共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体三面。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文明乡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是要培育文明乡风。培育文明乡风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力量。培育文明乡风,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生活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把文明乡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明乡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文明乡风,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觉。

良好家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华传统文化中好的家风、家训俯拾皆是,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培育良好家风,就要从国情出发,从家庭教育入手,强化宣传教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修身齐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育良好家风不是一人一时一事之功,必须共同参与、常抓不懈,人人建设、世代弘扬。

淳朴民风是社会兴盛的“风向标”。民风是一个地区民间的教化和习俗,代表一地社会治理的水平。受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农民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自私自利、愚昧迷信等封建落后思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培育淳朴民风,就要深入摒除糟粕,去芜存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开展广泛的文化惠民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艺教化民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就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定健康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攀比浪费、黄赌毒等陈规陋习,培育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营造崇尚文明、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农民群众干事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的短板。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有“财”的投入,也要有“才”的支撑。

一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基本建成了覆盖全部农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但在一些偏远贫穷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空白。对少数尚未建成的空白点应该重点保障,集中建设;同时,继续依托城市社区(工业园区)、行政村党组织活动场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废弃厂房、农村祠堂、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它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开花,切忌大拆大建、重复建设。

二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也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镇(乡)为支点、以行政村(社区)为触角,服务城乡全体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从细节来看,仍存在重部署轻考核、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用、重输送轻培植的现象。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整合打通各级文化服务资源,对接群众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时完善书籍等文化产品的补充更新工作,增加文化、演出、培训下乡服务,杜绝文化设施被侵占、挪用等情况。

三是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主次关系。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自身,政府可以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但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办,应该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各地都存在形式多样的农民社团,他们立足于当地传统,了解当地审美情趣,热爱登台表演。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文艺爱好者发挥特长,广泛动员他们组织参与节日民俗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农民文化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开阔农民眼界,提升农民审美,提高农民振兴乡村文化的意愿和能力;此外,充分发挥村“两委”的先锋示范作用, 克服乡村文艺生活“等、靠、要”的依赖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人才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根本。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既要“输血”,又要 “造血”。一方面,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配置,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另一方面,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发挥人才在传统文化传承、手工技艺培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推动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融合发展

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我国乡村很多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上独特的文化印记,启动新的发展引擎,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律。

推动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融合发展,就是要把绿水青山打造成名山大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悠久的文化名胜可以给生态环境增加知名度,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给文化名胜增加美誉度。推动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融合发展,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把文化历史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同一高度。近年来,中央对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督查巡视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考虑,文化保护同等重要。在地区规划中,不仅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应划出文化保护红线,严格禁止破坏地方风貌、文物遗址等粗放开发行为,为绿水青山留下美丽传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行差异化开发,做好规划定位。生态环境好,地方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显著、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方,可以抓住当前热潮,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一些不具备此类条件的地方,则应另辟蹊径,从饮食文化、农业文化、手工文化等中寻找灵感,开发特色生态文化产品。比如山东潍坊的蔬菜文化、江苏盱眙的龙虾文化等等,都是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特色种植,围绕明星产品带动地方文化。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下,各个村镇要具备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兴旺,必须从乡村文化中着寻找自己的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地方竞争中立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绝非简单的乡村游、农家乐和土特产。当前,文化旅游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在当前文化旅游消费大众化加速、旅游产品升级需求强烈的有利时机中分一杯羹,人云亦云地随大流搞建设是难以走通的,必须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与根基,充分挖掘农村历史积淀下来的建筑、礼俗、工艺、服饰、典籍等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做推广,用旅游为文化做宣传,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文化中找出路,力求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做强自己的比较优势。

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哺育和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只有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讲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才能凸显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与意义,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