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行研究视角对比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生态哲学观

2019-02-10 04:07黄璐
关键词:哈利波特生态文明

摘要:儿童文学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英国和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代表,《哈利·波特》和《皮皮鲁总动员》不仅创造了奇妙的幻想世界,也阐述了发人深省的生态哲理,引发儿童和成人的共鸣。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视角出发,对比这两部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探讨作品中所折射的生态哲学观的异同及其深层原因和意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对人类的意义。通过比较发现,受到作者的童年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中西方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两部作品在故事背景、情节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共性是都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状和自然生态问题的关切以及对问题产生根源的思考。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生态意识的异同并挖掘其产生的深层动因,进一步探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造,特别是弘扬生态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生态哲学观,彰显价值理性,端正儿童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哲学;《哈利·波特》;《皮皮鲁总动员》;生态文明

DOI: 10.163 97/j .cnkl.1671-1165.201906 8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哈利·波特》(以下简称《哈》)创造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奇迹,自问世以来便受到热烈追捧。该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哈利·波特历经魔法世界的种种生死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青年的故事。《皮皮鲁总动员》(以下简称《皮》)由郑渊洁创作,讲述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等人一起冒险的故事,深受中国儿童读者的喜爱。作为中西方代表性儿童文学作品,国内外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对《哈》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其文学渊源的探究或从儿童成长理论视角、历史视角、社会伦理视角、文化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等角度对其进行多元解读。国内学者对《哈》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叙事结构的特征及人物形象的象征和隐喻意义;从儿童心理学、接受美学、教育学的角度;从文化和哲学角度,探讨该系列小说呈现出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对《皮》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作品的成长主题、顽童形象、叙事风格等视角。

在全球生态危机蔓延的环境下,儿童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作者的生态意识。[1,2]通过对两部作品内容的梳理,发现二者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意识,但很少有学者专门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这两部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归纳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揭示两部作品在这三個层面的异同及深层动因,透视当代世界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和文化精神的生态失衡,以期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一、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家”,最初所指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生态学( ecology)这一术语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指的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挑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生态代价,也渴望自然、社会、精神世界中的一抹绿色”[1],在学术界表现为研究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研究对象。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态学逐渐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扩展。研究者们将生态学和人文学科研究相结合,诸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动物伦理思想”,如黄雯仪[3];研究“生态翻译”,如邵华[4];研究“生态语言学”,如杨喜刚[5,6];以及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如黄雯怡[7]和张弛[8]。

本文以两部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哲学观为对比对象,生态哲学是基于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与传统哲学观不同,生态哲学强调世界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事物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倡导外部自然与内部自然的和谐统一。就现实的人的存在来说,学者鲁枢元认为“人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据此,鲁枢元将生态学划分为三个分支:“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9]。参照生态学理论,可将生态哲学观划分为“自然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本文所指的“生态”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同样包含人文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主要指一种关系性存在。

一、两部作品中生态哲学观概述

(一)自然生态

在《哈》文中,J.K.罗琳创造了一个充满自然魅力的魔法世界。在这里自然万物都具有神奇的力量:猫头鹰可以送信、凤凰的眼泪可以治病、鳃囊草有助于水下呼吸等等。人类不再是唯一主宰者,自然和人类的地位同样重要。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主动建议把脊背龙诺伯送给远在罗马尼亚的查理照料,然后再放回到野生环境里,正如叶舒宪[10]指出:“这个情节虽然发生在魔幻的想象王国,却是对人类灭绝众多物种的文明罪行的彻底忏悔。”此外,哈利读懂巴西巨蟒的内心世界,助其逃离动物园,返回自然家园。这些都体现出罗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的自然生态观。

同样,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郑渊洁以童话的形式向儿童传递生态伦理意识,教育儿童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生命。如在《幻影号》中,幻影号和皮皮鲁、苏宁的丝绸路之行,揭露了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破坏环境行为以及沙暴肆虐的环境问题,从而教育读者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罐头小人》中,皮皮鲁在野地里救活了一条小狗并为它取名“福尔摩斯”,鲁西西暗中帮助罐头小人,为他们找吃的、做衣服,而兄妹俩的父母却不允许在家里养小动物,甚至曾经将皮皮鲁的小白鼠从阳台上扔下去。从皮皮鲁、鲁西西与父母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郑渊洁呼吁读者树立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

透过以上细节可以发现,《哈》和《皮》这两部作品的生态内涵在自然生态层面具有相似之处,体现了中西方作家自然生态意识的共性,即“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追求自由与心灵解放的朴素生态价值理念”[11],“人类应当怀着一种生态良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12],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两部作品在表达相似自然生态观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哈》文重敬畏,《皮》文重说教。在传递和谐生态意识的过程中,罗琳赋予自然生物神奇功能,使读者陶醉在大自然的魅力之中,自发地产生敬畏和保护意识。而在《皮》文中,郑渊洁注重生态意识的灌输,充满教化口吻。他总是将自己告诫儿童的某些道理夹杂在故事叙述中,通过一系列的冒险,让儿童沉浸在各类自然瑚象中,引发情感共鸣,教育他们要尊重自然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社会生态

从深层次角度看,当代几乎所有生态问题都来源于社会问题。本节主要从社会生态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折射出的生态意识。

一方面,作者本身和文學创作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因而文学作品必然带有深刻的社会属性,表达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的认识和期待。罗琳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在《哈》文中,罗琳用魔幻的手法来呈现社会现实,通过描绘魔法世界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等级分化现象,折射深刻的社会问题:马尔福一家因为自己出身贵族而瞧不起穷人,并且歧视所有非纯正血统的巫师,对人类之外的生物,尤其是家养小精灵极度鄙视和虐待;伏地魔及其追随者疯狂地追求巫师的“纯种”血统(Purebloods),鄙视、憎恶Mudbloods“泥巴种”(父母为麻瓜的后代)出身的学生,如赫敏。在《皮》文中,郑渊洁除了关注教育,还关注其他社会弊端。《大灰狼罗克》第60集,罗克作为足球裁判,却收受贿赂,影射了现实社会中足坛的腐败风气。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哈》文中,罗琳用魔幻的手法彰显了欧洲人性化的儿童教育理念。魔法学校霍格沃茨重视儿童个性与兴趣的培养,释放儿童的天性。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写道,分院帽按照新生们的性格品质来划分各自所属的学院。在选择学院时,哈利的天赋与才能更适合斯莱特林学院,但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最后分院帽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分到了格兰芬多学院。这一点同样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在郑渊洁写作的年代里,儿童的自由天性受到压抑,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暴露。因此,《皮》文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应试教育制度进行讽刺。在《红沙发音乐城》中音乐学院教授要破格录取皮皮鲁,而皮皮鲁根本不认识五线谱,于是皮皮鲁觉得“大学文凭本身一钱不值,大学是给那些没有本事又想活得比别人好的人准备的”,讽刺了只看文凭而不在乎真才实学的教育现象。而对于机械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郑渊洁同样进行了批判。他在《红沙发音乐城》中写道,音乐城总指挥在看完皮皮鲁的语文课本后抱怨说:“这么枯燥的课本孩子怎么看得进去!”这种夸张的讽刺手法异化了社会教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满。

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体现的社会生态意识,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都折射出中英两国存在的社会现象。两部作品中对善与恶、正与邪的情节刻画,属于典型的儿童文学叙事结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虽然两部作品都涉儿童教育现象,但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儿童教育观,《哈》文展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皮》文则批判压制儿童天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其二,虽然两部作品都运用写实的手法批判了社会现实,但是批判方式却大不相同,在《哈》文中,罗琳对于社会现实问题不是直接进行批判,而是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利用隐喻和象征,间接表达对社会生态失衡的担忧和思考,在《皮》文中,批判现实的色彩更加浓厚,方式更加直白,在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各种历险过程中,郑渊洁以反讽的笔调刻画了各种异化的现实和夸张变形的人物角色,直接对中国社会的世俗百态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三)精神生态

E.拉兹洛(Ervin Laslo)在解析人类的生态困境时认为,生存的极限不在于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类对于自己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类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碍着我向更好的未来进化”[13]。

西方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失衡的症状之一就是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发现了厄里斯魔镜。这面镜子能够使照镜子的人看到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揭示了人心最深层的欲望。罗琳借邓布利多之口表达了对于欲望的看法:“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告诫读者要懂得节制欲望,平衡内心的精神需求。不断膨胀的精神欲望,同样诱使人类盲目追求肉体永生,忽略生命价值的内涵。《哈》文中伏地魔没有真正明白生与死的内在联系,仅仅追求肉体的永生,虽生犹死。他为了获得永生屠杀纯洁的独角兽,以其血维持半死不活的生命;借助邪恶的黑魔法制造魂器,借杀人分裂自己的灵魂藏人多个单独的魂器储存,确保肉体遭到攻击甚至被毁仍不致死亡。伏地魔畏惧死亡而追求永生,与之相对的则是小说中其他主人公向死而生,舍生取义。例如哈利的母亲莉莉,为了保护襁褓中的孩子而被伏地魔杀害。她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话,“最后一个要消灭的敌人是死亡”,表达出对死亡的蔑视,并且直面死亡,虽死犹生。

现代人的另一精神病症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化”,在贪生怕死,现实中表现为整日为了生计不断奔波,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感受生活,关心身边的人。于是,人性越来越孤独,人心越来越冷漠,就连儿童也不例外。《皮》文中,相对于家长、老师和学校总是以学习成绩、淘气程度来衡量儿童的本质,漠视精神发展的需要,郑渊洁充分关注了儿童精神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顽童”的皮皮鲁,没有人关心他内心的想法。在《鲁西西传》中郑渊洁曾写道:“皮皮鲁怀疑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挨训,没人理解他,没人同情他。”春游时皮皮鲁不小心掉进了动物园的虎山水池子里,发现老虎和他一样孤独,于是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师带领学生们春游时关心的只是纪律和秩序,至于孩子们内心热情的感受则视而不见。陈丽屏[卅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依靠”,是“人类走出精神危机的途径”。

两部作品生态内涵在精神生态层面的解读,都透视了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关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不同之处在于,《哈》文对于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揭示更加深刻,将生命观、自我价值观上升到生死、善恶、仁爱等哲学伦理层面。例如其中对生与死二元对立的理解与诠释,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追求,更加升华了小说的精神价值内涵,引发多层次的读者更深入地探索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相比之下,《皮》文只是关注了儿童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冷漠,没有对生命价值观进行深入讨论,缺乏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三、两部作品生态哲学观产生的深层动因

(一)生态哲学观共性解读

首先,促使两部作品中生态哲学观产生的驱动力是相同的。以其經历和所处时代来看,二者产生的前提可能是由于作者受到自身童年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与生活巧妙地联结起来,在他们的创作中可以或强或弱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15]罗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哈利·波特看到的世界就是我11岁时了解到的世界。”[16]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幼时的罗琳生活在英国西部的耶特镇,那里自然景色宜人,生活简单悠闲,人们来往和谐密切,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童年家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机器工厂、高楼大厦和饱受压抑的精神世界。工业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使罗琳产生了“逃避现实世界”的冲动,她开始对一切“非自然”表示怀疑、拒绝和反抗。[17]由此,罗琳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哈》文选取德思礼一家作为典型代表,批判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沉溺于物质主义,缺乏对自然敬畏的现代性。《皮》文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批判和鞭挞始终是其特有的主题。幼时的郑渊洁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上课常常走神。在一次画画课上爱幻想的郑渊洁又进入了“神游”状态,为此他惨遭体罚和精神折磨——他不仅被罚站还被老师强迫在同学面前说了多达100遍“郑渊洁没有出息”,就连郑渊洁自己也曾说“我当时也真的觉得自己没有出息,在班上像老鼠一样,就自暴自弃,长时间地逃学”[18]。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仍然实施优胜劣汰的英才教育体制。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正是由于类似的童年经历,加之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郑渊洁在《皮》文中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关注儿童的精神健康。

(二)生态哲学观差异性解读

两部作品中生态哲学观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例如《哈》极具游戏精神,《皮》则充满教化色彩,弱化了游戏精神。这主要是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儿童观。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步深入对儿童地位的认识,彰显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学者主张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和道德和谐发展。这正是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价值追求,宣扬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人生成就”[19],赋予个体更多自由选择、自由决定的权利。因此,罗琳在《哈》系列中创造了一个尊重儿童权利与个性、允许儿童自由发展的魔法学校,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成长、学习、生活,拥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可以凭天赋进入合适的学院、选择喜欢的课程,更可以自由地交友、参加比赛、赢得荣誉和发展自我。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文以载道”,即文学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不可避免地促使文学作品彰显出教化色彩。中国儿童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变视角,主张以儿童为主体,但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学教化观念的影响,仍然把自由、充满幻想的童话特征作为一种教育儿童的手段。因此,尽管《皮》同样富于幻想,呈现出游戏精神,郑渊洁仍然在作品中借主人公之口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

四、结语

《哈》文超越现实但折射现实,通过叙述魔幻世界发生的一系列生死较量和善恶斗争,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状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皮》文基于现实但异于现实,通过夸张异化的手法针砭时弊。从上文的一系列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受作者的童年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中西方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两部作品在故事背景、情节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状和自然生态问题的关切以及对问题产生根源的思考。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人类个体角度出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人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态可以狭义地定义为个体对自身以及夕}部环境的态度,因此不难看出精神生态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制约和支配作用。从哲学角度出发,客观存在决定主动能动性,即人的精神生态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修养还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例如,古语云“穷则思变”,表明个人受到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而“穷山恶水出刁民”则对应了个人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情形。因此,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反作用于个人的精神生态。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哈》和《皮》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中呈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意识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建设和谐生态,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往往只注重保护自然生态,而忽略社会和精神生态危机。因此,面对资源消耗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超越以往的环境保护论,将视野扩大至国民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层面。

参考文献:

[1]刘畅,韩启群.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2):111-113.

[2]黄雯怡,加拿大写实动物小说中的伦理思想探析[J].外语研究,2018 (1):94-97.

[3]黄雯怡,王国聘,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困境和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6(6):56-62.

[4]李荣荣,邵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J].海外英语,2019(2):35-36.

[5]杨喜刚.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2):169-171.

[6]杨喜刚,郭政,关于影响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发展因素的分析——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J].校园英语(中旬),2018(8):198-199.

[7]黄雯怡.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与对策思考[J].外语研究,2016(3):53-57.

[8]张弛.具有生态特色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 (9):33-36.

[9]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6-148.

[10]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31-35.

[11]何花莲子,韩启群.21世纪以来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安徽文学,2018 (11):43-46.

[12]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22-30.

[13]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

[14]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4):178-179.

[15]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62.

[16]张红,“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采访记[J].外国文学动态,2000(6):35-38.

[17]黄运亭,梁红艳.巫术的救赎:《哈利·波特》的文化闡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28-32.

[18]郑渊洁,吴虹飞.郑渊洁:真实的童话大王[J].出版参考,2004(2):26.

[19]刘晶晶,邵华.中美花木兰形象的审美维度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9):75-76.

(责任编辑 朱凯)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 Literatur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Harry Potter and Pipilu Mobilization

Huang L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Child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accompany and promote children's spiritual development.Excellent child literary works can refine their minds and help them grow healthily and happily. Asrepresentatives of British and Chinese child literature, Harry Potter and Pipilu Mobilization not only createfantastic world. but also elaborate thought-provoking ecological philosophy, which arouses the resonance ofchildren and ad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this papercompares the two Chinese and foreign child literary works and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ecological philosophy reflected in the works and its underlying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so as to better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human beings. By comparing the two works, it is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wo works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story background, plot and expressive techniques asa result of the two authors' different childhood experience, soci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traditional cultures, they both convey the authors' concern about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and natural ecologicalproblems, and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of the ecological consaousness in the two works and exploring the root cause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future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reation, especially to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humanistic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rrect ecologicalphilosophy, the display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the correction of children's value orientation.

Key words : ecological philosophy ; Harry Potter ; Pipilu Mobilization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9-07-1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平行研究视角对比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哲学观——以《哈利·波特》和《皮皮鲁总动员》为例”(2017SJB0133)

作者简介:黄璐,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生态文明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好脏的哈利
勇敢的哈利·波特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像哈利那样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