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获奖名录

2019-02-10 04:00贾博麟
公共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车站空间艺术

贾博麟

摘要:“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共设置三类奖项:“最佳主题设计奖”“最佳艺术创作奖”“最佳活动策划奖”“最佳功能设计奖”四类专业奖项、“十大最美地铁站奖”以及“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其中前两类由评委评选出,“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由公众微信投票选出。评审委员会由来自行业、协会以及高校专家组成。评委会主席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赵健,评委包括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汪大伟,中国《装饰》杂志社主编方晓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中国城市建设文化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评审”专家吴诗中,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韩绪,同济大学教授吴国欣。评委们对参评作品进行了公正、公平的专业评选,并分别对获奖的案例撰写了颁奖词。本文将刊布“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的最终获奖名单以及评委的颁奖词。

关键词:“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获奖名单;颁奖词

一、四类专业奖项获奖名单最佳主题设计奖

颁奖词:

对于主题类的地铁站设计来说,既是很好的设计机会,有较为充分的发挥空间,也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把握好表现的分寸,融入地铁站的一般功能和基本空间氛围;既要使主题能有效展示并产生感染力,也要保证地铁站空间的自然状态,不过度,不生硬。本次得奖的作品,主题类型各不相同,表现手法也是多元融合,充分利用地铁站的空间特点,较好地把握了设计的分寸,设计语言生动,空间有感染力,反映了我国地铁建设的最新成就。

设计说明:

南沙客运港站采用“一带一路”的主题,全面融入海洋、宝船、海鸥等元素进行设计,通道处从天花板、墙面、地板采用了不锈钢螺旋带状造型,这就像时光通道一样,会给乘客带来一场“梦幻旅程”。进入站厅后,整个站厅呈现出天空的蓝色,抬头随处可见的海鸥状灯具跃入眼帘,给人以翱翔蓝天的活力之感,柱身通过渐变肌理形成海天交汇的“海平面”,与地面的蓝色天然石材形成海天一色的空间,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站厅正中央,一艘巨大的宝船嵌入自动售票机,寓意“宝船起航”,并打造出“海上丝绸之路”寓意的文化展示。

由于车站土建结构高度较低,天花板采用开放式处理,通过将结构板底、结构梁及风管管线做浅蓝色喷涂处理,来表达出天空的设计意向。天花板照明灯具通过增加不锈钢弧形薄片形成灯具“翅膀”,表达出海鸥的抽象形象,呼应海洋文化。站厅墙面通过运用深蓝色钢化夹胶玻璃墙板,营造站厅内深海的环境色彩,打造海洋主题氛围。立柱采用镜面不锈钢饰面,消解立柱的体量感,并通过在镜面不锈钢饰面上下方的退韵处理,在柱面上形成“海平面”,地面采用“梦幻蓝宝”花岗石饰面,做出车站公共区地面上“海面”的质感。站厅中部结合AFc售票机,打造“宝船”装置,作为车站站厅內有功能的艺术雕塑,船底放置LED泛光灯,形成宝船在海上启航的意向。宝船采用仿木铝板作为主要材料,结合AFc售票机,形成站厅中的雕塑。

在以蓝色系为主导的车站空间环境设计中,蓝色石材的运用是车站的一大亮点,地面大面积使用梦幻蓝宝这种较为罕见的石材是本项目一个大胆的尝试。蓝色石材的碎料、废料和玻璃墙板复合,在背景灯光的映衬下形成艺术墙裙,使蓝色海洋文化更为鲜明。在车站文化设计策略上,为将南沙客运港站打造为南沙门户区的重要形象,深度挖掘南沙客运港的文化背景,将文化主题植入交通功能中,使文化元素与交通引导功能完美契合,让人们在车站使用中深切感受到场景式的变化体验。

设计说明:

动物园站位于广州市繁华的老城区中,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环市东路与梅东路交叉口。该站是顺应民意呼声而设置的,建成后有效缓解了周边商住区交通压力,便于游客去动物园游玩。该站利用深埋三层明挖站厅形成中庭式空间,为乘客提供视线开阔的交通导向,站厅层配合闸机位置改变柱位的设置,形成双“丫”柱结构,成为该空间的视觉焦点。中庭式的站厅宽敞、简洁、明快、朴实、经济,充分利用结构美,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

动物园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及地域特色,激发了设计者以清水砼土作为主题的灵感,清水砼粗犷、原始的材质特质呼应车站所处地域环境,车站墙面采用大红色搪瓷钢板为主色调,配以精心设置的室内照明设计,进一步突出了动感活力的地域元素。

装修设计采取“以少为多”的设计手法,不仅整合了车站设备空间的视觉界面,简化了车站装修界面,降低了车站装修造价,有效地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也顺应了当代“低碳”的设计潮流,提升了车站的空间品质。

设计说明:

“李村站”的设计主题为“青岛制造”,旨在讲述青岛制造故事,展现青岛的品牌文化。该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体造型取材于海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特色的“鱼”,并将青岛制造的品牌以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藏于“鱼”的体态特征中。底面纹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翻涌时卷起的流动的气泡,经过梳理简化成一个个律动的圆圈,增加了画面的活跃度。中间层起伏线条的灵感来源于海浪,同样艺术处理成一层层重叠自由的曲线。此外,我们也通过资料调研和梳理,将青岛本地品牌分成三大类:“青岛骄傲”一类中包括钙奶饼干、金鹿自行车、崂山可乐、双星名人等;“青岛品牌。一类中包括海信、青岛啤酒、海尔、即墨老酒、长生品牌、澳柯玛等;“青岛制造”一类中包括昌隆文具、青岛双裕工具、琴岛、康普顿、圣元优博等本土优秀品牌。

由于两件作品位于2号线、3号线换乘站内,在材质及工艺选择上,因地制宜,结合设计方案、空间装修风格、站厅环境及灯光照明,选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来完成两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制作及安装。在2号线站厅层非付费区域作品采用精铸不锈钢,但为保证精度,在铸造方式上则选用了抽真空的精铸方法,该技法可以保证艺术品的完成精度和质感。在3号线站厅层付费区内运用了新材料一增强型玻璃纤维混凝土GRC来进行创作。这也是国内新型混凝土材料应用于车站公共艺术品创作落地的首个案例。

设计说明:

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信奉家宅平安的国家,所以窗格也就成为了幸福与光明的象征,也是趋吉避凶的吉祥建筑装饰。珠市口站的空间装饰设计主题为“城南窗韵。,通过“城南窗韵”的概念体现北京本土人文特色以及文化传承。窗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点睛”之处;窗,承载着北京城南文化,联系现在,展现未来;韵,代表本土人文特色,个性鲜明,共性统一。

该站在设计上主要以车站三连拱形的建筑特点,充分利用建筑高度,将空间局部抬高处理,打破地下空间压抑感的同时提升空间品质,提取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进行优化、简化,将传统窗格元素应用到两柱顶部,通过面光源及线光源的组合形式打造空间,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地铁空间,充分体现“窗韵”概念,体现中国传统窗格文化的传承。在材料的应用上,墙面、柱面采用搪瓷钢板,硬度强,抗冲击,经久耐用;天花板采用铝方通及铝板进行设计,使造型美观的同时也保证了空间的通孔率,满足消防要求;地面采用国内广泛使用的灰麻花岗岩大理石。

设计说明:

机场站是11号线的重点站,需与机场航站楼实现无缝对接。为呼应全线“中国梦——民族腾飞梦”的设计理念,机场站以“梦想之旅。作为主题,以“满足功能、美观大方、经济适用、重点突出、一般点缀”作为设计原则。空间装饰提取了T3航站楼的蜂巢六边形造型元素,延续其全球建筑“从必然形体走向自由形体革命”的参数化设计理念,演绎地上地下的关联性特点。呼应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元素,通过虚实渐变的六边形天花板及阳极氧化墙面的渐变色调,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局部采用蓝色帆船板点缀,表现机场航站楼的站点特色。天花板采用八个模块来进行渐变组合,既能保证安装的可实施性,又能使整个空间更灵动活跃。为了凸显天花板造型特色的同时满足地铁功能性照明,我们根据天花板的模数,设计出与装饰结合的异型灯具,达到灯光与车站装修艺术结合的一体化设计。

站点的空间设计,采用地架组合、局部抬高、管线遮挡等处理手法,使整个空间整体化,改善地下封闭空间的沉闷和压抑感,为乘客创造轻松的乘车氛围。在满足各项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为体现机场线特色,提取了飞机跑道、机舱、机翼造型元素。同时,为实现车站个体的识别性,对各站周边环境、区域文化特征进行提炼,根据车站具体技术条件,运用对模块化材料的组合形式,以及三角机房墙面设计,运用简洁的设计语言,体现其不同的站点文化个性。

设计说明:

作为迪士尼乐园的专属地铁站,迪士尼站是连接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重要站点。为体现“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的主旨,设计中既要考虑迪士尼元素又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及海派文化的特征。在设计中尽量保持大空间结构,不追求过于繁琐的装饰,材料力求标准化、模数化,以统一性的设计和元素贯穿,使车站整体风格连续协调。空间装饰设计结合自然、空间、科技,旨在营造一座将梦幻、时尚、科技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地铁站,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空间环保、节能的绿色理念,考虑了人性化设计,并融入站点的地域文化,形成独具迪士尼特色的一体化设计。

随着11号线地铁的徐徐进站,迪士尼卡通人物将乘客从黑白的站台空问带至彩色的站厅,其中蕴涵了迪士尼自身历史的演变,即從黑白到彩色的影像变化过程。站厅层树状造型柱子和天窗过梁,结合了迪士尼卡通人物的色彩,增强空间趣味性。另外,通过将自然元素的几何化,塑造出林荫大道、树影婆娑的独特空间形象。车站东、南、西、北四个出入口的雨棚和车站的顶棚采用了“气膜结构”,在节能的同时很容易引导乘客进站。白天车站采光能最大程度引入自然光,到夜晚时主照明结合氛围照明,在整体视觉上呈现强烈的梦幻效果,令人过目不忘,给乘客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及乘车体验。

最佳艺术创作奖

颁奖词:

在地铁的社会功能形态呈现中,始终将先进技术和经典技艺与更高、更深厚的人文内涵相融,不断地探索多元和多态的个性元素概念的隐喻表现、抽象形态的韵律表达、区块主题的凝练展现、特色内容的抽象再现,使地铁空间充分蕴含着各具个性的人文感、温馨感、次序感、地域感、时代感和美誉度。本次评选出的最佳艺术设计奖四个案例,在这些方面均做出了有效的探索。设计说明:

3号线作为青岛首条地铁线,其公共艺术应当反映青岛独特的景观与文化。地处海湾的太平角公园站,面朝大海,风景秀丽。青岛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其中鱼类资源占百分之八十,虾、蟹及头足类资源约占百分之二十,所属海域生活着多种珍贵海产品和藻类。地处海湾的太平角公园站正是体现青岛海洋文化的绝佳之处,因此“海洋”成为了该站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主题。太平角公园站站内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壁画和雕塑两种艺术门类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海洋文化。

其中壁画《海洋公园》以半透明的海浪配合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表现了大海的美丽与富饶。画中表现出了青岛本地的多种特产鱼类,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雕塑《海洋生物》一组四件,分别表现了四种海洋生物——海马、水母、海螺、鹦鹉螺,造型各异,形态优美,悬置于站厅天井之中,有效烘托了海洋文化气氛。

设计说明:

皇岗口岸是深圳福田区最繁忙的陆路口岸,与香港新界落马洲边境管制站隔河相对,临近皇岗村,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五个一线口岸之一,是中国唯一全天候通关的、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它目前是深港两地的交通枢扭,承担着两地的交通和物流连接。皇岗口岸站的设计,以深圳地铁三期工程“一线一景、裸装为主”的设计理念,围绕深圳地铁7号线的设计主题“中国梦——缤纷生活梦”,以“口岸窗”为主题。将皇岗村三十年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与深圳口岸文化相融合,展示深圳国际都市形象。以“满足功能、美观大方、经济适用、重点突出、一般点缀”为设计原则,采用参数化设计手法演绎空间效果,体现了深圳的多元文化。

皇岗口岸既是重点站,也是全线中用清水混凝土的试点站,柱头和天花板造型及墙面采用清水混凝土板装饰,使空间保留原建筑的质朴感。同时为调节建筑空间的冷灰色调,天花板材质选用了暖色系的木纹铝板,并巧妙结合灯光整合式设计。天花板整体设计采用菱形的框架结构,框架形式既满足了地铁空间的镂空率要求,同时也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技术支持,且与车站整体现代简洁的设计理念相吻合。材料上选择新型材料,通过空间一体化装饰手法并加入艺术品的形式,强化其文化个性的表达。公共艺术为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联结”作为设计主题,采用五彩的金属线材料,通过编织形成一条巨大的绳索,呈现出强而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寓意着连结、团结、互利、凝聚的深圳精神,即开放包容的精神。做到站点空间装修设计与公共艺术品呈现方式相协调、相适应的空间效果。

设计说明:

汉中路站是1号线、12号线、13号线三线换乘的枢纽大站,站内一堵一百四十米长的核心筒和五根临近的结构斜柱,给了设计团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灯光装置作品《地下蝴蝶魔法森林》,缘起于。庄周梦蝶”,以“阳光“迎来“蝴蝶”为设计理念,用声、光、电和数码技术展现蝴蝶从“初生初见”到“蜕变成长”的生命历程。

设计师把地下换乘大厅想象成了“森林”,利用斜柱从地面引入五道阳光,洒进大厅,带来温暖和光明,开创了一片“阳光魔法森林”。两千零十五只蝴蝶排山倒海般地从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梦里飞到了今天的汉中路地铁站,占领整个墙面。蝴蝶象征着庞大的地下轨交网路,寓意着2015年上海地铁经历了十几年的蜕变。作品中的蝴蝶形态采用了凤蝶、蛱蝶、绢蝶、斑蝶四个品种。它们是蝴蝶之中的美丽典范,代表了上海地铁四个蜕变发展的过程。每一只蝴蝶都是按照自然界真实蝴蝶的模样3D打印出来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花纹全都惟妙惟肖。每一只蝴蝶后面都有一只LED彩灯,配合光电数码技术,变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八种颜色,寓意着到2020年将建成的十八条上海地铁网路。

历时十一个月时间完成的《地下蝴蝶魔法森林》,希望用艺术的魔力,在潜移默化间感染更多行色匆匆的乘客,为换乘之路增添了梦幻色彩,使本站兼具便捷性与艺术性,大幅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设计说明:

在长春地铁全网“春风承运,生生不息”的设计概念下,长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纵一横,贯穿整个市区,是城市空间体系的两条核心轴线。2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以“时代脉动”为文化定位,立足于长春这座城市独具的历史文脉、人文自然景观与城市精神,着重表现长春在新时代语境下砥砺前行的城市风貌以及对城市发展愿景的展望。以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理念,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展开每一站的主题性设计,串连起长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无论是重点站、标准站,还是长春自主开发制作的“清水风”装配站,从《五谷丰登》到《童年梦想》,从《太空之旅》到《摩登时代》,从《追梦》到《美的维度》,从《二道回忆》《水墨春城》到《时代乐章》,十八个极具视觉张力的车站,通过多元的艺术手法体现出长春特有的历史文化烙印和地域风情,打造出一个有文化、有温度、有情怀、有长春特质的地铁空间。在材质选择与运用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结合当代语境,既有传统工艺如景泰蓝掐丝珐琅彩、铸铜着色等,又有现代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不锈钢加工、石材加工、玻璃切割、电镀喷绘以及灯光媒体等工艺手法。通过不同的材质对比,呈现出一个有质感、有层次、有震撼力的城市地铁空间。

2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意在传承长春城市文脉,发扬长春城市精神,形成地上地下映射互动。不仅有国际范、艺术范,更有“长春范”的地铁公共艺术肩负着春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任。

最佳活动策划奖

颁奖词:

新时代的地铁站已经从功能单一的公共交通场所,逐渐转变为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次评选出的两个“最佳活动策划奖”都来自于广州,这反映了广州轨道交通在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方面的特色。本次评选出的最佳活动策划奖的两个项目,突破了地铁公共艺术以视觉艺术为主的格局,将公众的参与体验拓展为多元的视听享受与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不仅营造出舒适愉悦的乘车环境,也创造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在增加广州市民的幸福感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设计说明:

新时代地铁车站已经从功能单纯的公共交通场所,演化为属于公众的有文化、有品位、有回忆的生活空间,车站里关于“美”的诠释需要以新的形式铺开。在广州地铁“地下文化长廊”子品牌下,设计者团队策划了地铁声光音乐会。乘客在出行过程中,不仅可以听到专业的音乐演奏,还可以随着音乐的变化看到站台上变幻的影像投影,享受一场声光交融的视听盛宴,感受更舒适悦目的乘车环境。项目旨在让过去单一的“视觉艺术”扩展至听觉,甚至是更多感官体验的融合,以其空间包容、美学鉴赏意识,推动全然不同的创造力。同时,这种“高参与度”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增加了市民欣赏文化艺术的机会,为青年艺术家创造了才华展示平台。

项目选取广州塔站为主场所,该车站区域是新广州的城市名片,印证广州与世界联系。当演奏者进行钢琴演奏时,背后的车站天花板通过投影Mapping技术打造的画面会伴随音乐节奏不断变化,无论是在站厅欣赏钢琴演奏的乘客,还是在站台候车的乘客,均能同時感受这或如冬日阳光,或如清冷冰面,或如咆哮之海,或如沉沉暗夜的声光和鸣。

声光音乐会是音乐与投影艺术的奇妙对话,是在地铁合奏城市的绚丽景致。广州地铁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征集有钢琴演奏基础的乘客,得到超过五百人的个人及单位的踊跃报名。音乐会历时十七天,专业演奏家与“民间高手”轮番登场,超过一百位钢琴演奏者,为市民献上超过三十五场钢琴演奏会,演奏者中不乏来自加拿大、法国、荷兰及乌克兰的艺术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场音乐会演奏者为“来自星星的孩子”,这是三位自闭症特殊青少年,他们以钢琴演奏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完美与公众沟通和表达。

设计说明:

自2015年起,广东时代美术馆就开始与广州有轨电车合作,打造国内第一辆“有轨艺术”专列,让当代艺术在城市中心公共交通中发生,让艺术渗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时代美术馆邀请艺术家以城市日常生活为文本和灵感来源,创作场地限定的艺术作品,让乘客在这列有四节车厢的有轨电车上体验互动有趣、戏剧多变、情感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到2018年止,时代美术馆共策划四期“有轨艺术”项目。

作品《声音:听见,城市的瞬间》(2015年)是由英国艺术家组合circumstance呈献的在广州有轨电车上独特的声音体验。有轨电车车窗变为电影屏幕,令人思绪驰骋的配乐将稍纵即逝的窗外世界幻化成充满想象的影片。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追踪有轨电车行驶路线,车厢中的声音体验随之改变,与沿途风景一一呼应。《气味:城市分子式》(2015-2016年)中,西塞尔·图拉斯复制并通过气味分子重现城市的四大元素:人、景、城、水。每节车厢的气味代表一种元素,与有轨电车的旅程紧密呼应,与车上乘客的所见所闻所触互相关联。古妮拉·克林伯格的《视觉:美丽新世界》(2016年)是在珠江沿岸有轨电车站的玻璃窗上展示的系列图案装置。在河畔的城市风景中引入富有东方色彩、光影斑斓的大型图腾,创作出超越日常消费主义文化的艺术视觉。《表演+声音:眺望》(2017-2018年)是由英国艺术家安迪·费尔德与世界不同城市的小学生共同进行的创作项目。该项目邀请广州的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共同思考包括生态学、建筑学、未来城市、机器人科技等各种话题。在有轨艺术专列的车厢中,随耳机里的童声,透过车窗共同“眺望”城市,剖析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该项目并非希望建立一个平移的美术馆空间,而是希望策划一个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基于在地的研究而创作的公共艺术展览。公共交通是我们每天离开私人空间进入的第一个公共空间,城市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这种公共空间的遭遇和交流日渐减少。“有轨艺术”项目希望能够打破这种隔阂,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和感受城市的日常。

最佳功能设计奖

颁奖词:

功能设计在地铁空阀装饰设计中,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对有功能性器物的装饰设计。如何把握好功能的属性与装饰的关系,其关键是控制好装饰设计的度。装饰过度,掩盖功能属性,本末倒置。强调功能属性,缺少艺术装饰,特色缺失。一切功能性的装饰除了符合地铁车站的整体风格外,都应以乘客为本,从乘客便捷使用到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才是地铁站功能设计的最佳标准。在此次最佳功能设计奖评选出的四个地铁站案例中,这方面都有较好的反映。设计说明: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地铁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束缚,依据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升工程品质,优化环境美学,渐渐融入当代艺术场所的气息,朝着精神层次方向发展。

金吉路车站空间设计突出强调现代化科学技术,摒弃繁杂的装饰而趋向于利用地铁建筑本身构件及混泥土、结构板材、设备管道,利用新工艺、新材料与艺术美学相结合,使建筑本身塑造成可以和生活亲密接触的公共艺术空间。提高人的艺术追求,影响人对真善美的认知,这种改变的价值将从地铁蔓延至城市各层面。

当我们摒弃繁杂装饰而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机电管线裸露出来时,我们把对于空间的美学要求渗透入车站设计的各个方面。车站公共区柱面采用清水混凝土效果,同时结构配合装饰的造型做了倒角处理,使结构柱显得更为挺拔、轻盈、优雅。对机电各专业管线进行优化调整,较传统的管线布置释放出更多的上部空间,使得站厅空间的视觉效果更向上延伸,显出非凡的气势。地铁设施设备管线庞杂,室内设计在管线整合及后期工艺的实施中,都始终关注管线的序列所呈现的美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室内设计对暖通设计提出了需要采用圆形风管的形式要求,并且得到了业主和暖通工程师的采纳。这是地铁空间中首次采用圆形风管,这些圆形的管道在空间中排列整齐又富有变化。所有的设备、桥架及风管均采用浅金色,使得高耸的空间充满了强烈的工业气息。素混凝土柱在灯光的投射下散发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墙面的玻璃马赛克在粗犷的混凝土材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致。

金吉路站在当下车站的空间设计中建立了一种地铁自身的质朴美学。所有设计均考虑地铁建筑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附加的装饰精简到极致。在设计及建造的过程中bim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各专业的碰撞、优化均通过bim技术进行模拟,也验证了现代技术与建筑艺术也是彼此促进与推动的。

设计说明:

轨道交通网络中应做出有意识、有远见的总体规划,将功能、区域文化与乘客分类等相结合,从视觉、功能上改善人们的出行心理,使人们在地下有如沐春风之感,并延伸到日常的心情与审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质与民族形象。徐家汇换乘通道为三条地铁线换乘站,其建设隶属于9号线徐家汇站的建设。它的空间形态在上海轨交建设的空间形态中是属于比较有特点的:长距离、大落差,宽、高、无柱。设计抓住了通道空间的斜度特征、管线布置特征、通行功能特征,在极短的设计和施工周期内,以非常简洁有效的方法塑造了大气、雄伟的交通功能特质。

这座通道的室内设计在当时是较有特色的。空间立面选用了黑色石材衬托亮黄色弧面搪瓷钢板,把墙体和顶部空间形态进行了衔接;顶面利用了六米长度木纹色铝合金圆通塑造了空间起伏变化的戏剧性,同时隐藏了顶部的管线。地铁空间中的光色不仅是为了美观,更为缓解地下压抑的气氛。地铁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现,反映地域性或整个城市的人文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功能性。9号线徐家汇换乘通道的整体空间设计,视觉上特征明显,功能上定位明确,在当时成为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是空间装饰,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城市文明和时代文化精神的呈现。

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说: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上海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一片土地,包括熙攘的地上交通与繁忙的地下空间,这些既是彰显时代风采的精神地标,更是永不停歇、追求卓越的文化象征。

设计说明:

诸光路站以“诸光开物”为概念主题,传达在智慧之光开示下通晓万物的道理,该站精心设计,集创意与环保于一体,融美观与舒适度于一身,坚持了绿色环保,低碳清新又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方面,诸光路站在公共区域设置了貫通大中庭,改善地下车站的空间效果与光环境。在装修装饰方面,采用节能环保的绿色建材,包括采用无辐射装饰材料,能释放负离子涂料,有海绵蓄水效应的透水砖等。艺术方面,配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及其三彩艺术团队创作的“诸光开物”艺术巨作,这也是车站完成效果的点睛之笔。在环空系统方面,采用了高效的以风水联调联动的空调系统配置,有效降低车站的空调能耗。照明方面,所有照明设施均采用LED灯具,配以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可形成有效照明并减少光污染。

设计说明:

作为曾经的工业生产大都市,上海承载了中国工业最辉煌的历史,而现在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大上海,已经大步跨入了后工业时代,人工智能、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替代了大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大工业生产时代为上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设计团队希望把这辉煌的历史印记凝结,并在13号线学林路站有所表现,展示出大工业的阳刚之美,把工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美学方式,传递给每一位经过学林站的人。

整个车站充斥着浓浓的工业风,把地铁系统的工艺美学营造得淋漓尽致,车站内的设施、安装工艺,甚至是配件,均已经成为车站装饰的一部分。整个车站采用的是充满浓郁工业化质感的装修材料,全站主题色彩为工业灰色调,大气而朴素。墙面是厚厚的带半圆形突起线条的预制浇筑清水混凝土板,毫无粉饰的混凝土质感,看起来充满力量与阳刚。板面突出的线条犹如机器的管道,贯穿整个车站,极富立体感。立柱采用暴露的清水混凝土材质,柱体四周角线均包有生锈的钢板,历史感油然而生,象征了工业发展的历史印迹。地面以半亚光石材为主,光洁硬朗,色彩是浅灰色调,镶嵌了深色装饰带,让墙柱线条在地面得以延伸,使空间更整体。画龙点睛之处在于顶面,我们对顶部管线的处理方式是完全暴露,并且按照管线不同的使用功能将其刷成不同颜色,使原本只具有功能性的设备管线,在我们的空间中变成了极具装饰性的空间设计元素,点亮了整个空间,使空间充满活力。不锈钢玻璃栏杆、透明全玻璃的电梯井,纵横贯穿车站的站台和站厅,轻盈通透,犹如精灵般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又如钢筋水泥丛林中透入的一丝阳光,带着暖意和希望,与其他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顶部灯具全部设计成纵向贯穿的线条,整齐、理性,充满现代气息,并且与墙面的线条相互呼应。所有的装饰元素均带着工业风的气息,渗透到车站各个角落,共同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具有浓厚工业文化氛围的空间。

设计说明:

地铁出入口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性向人文性转变,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出入口的形象不但代表了轨道交通的发展,也蕴含着城市发展的品质追求。地铁线路发展脉络和所处城市空间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与城市空间完美融合是最好的设计方式,但城市空间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设计必须有预见性和未来性,并且要蕴含人文精神和艺术性,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9号线东延伸段出入口设计理念为“还原本质、开放自由、艺术理想”,在结构、功能和空间上做了反复的多维度设计探讨,达到更高的整合度,降低整体的体量和高度。独立出入口设计理念源于白玉兰花瓣,以纯净、简洁、通透的体量展示宁静而艺术的质感,双曲面的圆润造型,精细的节点设计也彰显着出入口的独特品质。2号线张江高科站3号出入口为既有线路出入口更新,以探寻与环境的关系为设计出发点,不注重其形,而追求与城市的和谐关系。采用镜面棱体将自然景物掩映在建筑立面上,通过棱体不同方向的反射,形成独特的景观艺术效果。3、4号线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出入口为北广场新增出入口,火车站北广场为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和门户,源于对环境的理解和人性化的考虑,设计思路是激活城市艺术氛围、提升城市品质。设计理念是故乡的一片云,使用三百六十五颗球形灯珠组成了一片云,就像一件艺术品置于一个通透的玻璃展柜中,不论是归乡的人还是离乡来上海打拼的人,经过此处都会在心底里产生一种共鸣,这就是艺术能带给城市和人的精神层面的享受。11号线上海交通大学站出入口,为保持区域整体建筑风貌与历史韵味,设计采用了以邻近建筑的外墙材料为参考,与既有历史建筑达成了良好的对话与协调。虽然体量规模微小,但充分体现了上海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段南沙客运港站颁奖词:

纯粹的造型母题、简洁的单体元素、清晰的构成逻辑、坦然的光反射语汇,连续生成多曲面、漫折射的空间场景,生成海上丝路的天水湛蓝、波光粼粼、无际辽阔以及“南海龙宫”的斑斓峥嵘等意象;充满话题性的古船形态,言简意赅地昭示着该地域的文化属性和历史价值,木色和木质的“船”之要素,构成该站场氛围的“艺术”之极——扩展并强化的空间价值,提炼并展示出公共交通空间合理的戏剧性和辨识度。

青岛地铁李村站

颁奖词:

准确且得体的界面选择,体现出创作者对公共交通空间的理解,以及恰如其分的创作站位;概括而明晰的“魚形”界限,凝练且言简意赅地反映着设计师对公共艺术语言的选择角度;详尽而宽泛的“物派”矩阵,拉近着受众与地域产业的关系,消解着受众与艺术之间的界线;因“均质化”而不同凡响的“单色”策略,体现了艺术创作在分寸、强度、呈现方式以及制作、维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平衡。

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口岸站

颁奖词:

将建筑外立面的参数化造型,做水平纬度的转换和“菱状网格”重构,进而植入室内并全面贴合原有天花基面,这令建筑内外逻辑贯通,合而不同。以水平方向菱状网格的韵律和节奏,以及统一的“木质木色。表情,来生成该空间的艺术基调;以竖向“采光空间”中主题性艺术装置的柱状造型,及其多彩、细密、聚合、发散的“涡线缠绕”手法,来形成该空间的艺术张力,达成整个站场的记忆载体和辨识强度。

上海地铁13号线标准站系列

颁奖词:

以建筑的结构逻辑为依据,选择视觉界面的造型元素;以建筑的材料属性为依据,决定视觉界面的材质肌理;依从“交通顺畅、疏导优先”的原则,确立恰如其分的艺术强度;利用以小见大和以一当十的手段,塑造呈“线性”的艺术形象——通风管道的显色涂装,消防管道的色相区分,以及风管折弯的色彩示意等,均令标注、识别、界面、艺术、情调等浑然一体、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是工学、功效、情感、艺术、营运的有机结合,是贴切而有机的“在地性”艺术表达。

青岛地铁3号线太平角公园站

颁奖词:

自然采光空间的艺术介入,是该创作的独特之处——活用地铁站场少有的竖向空间,活用常规地铁站场难得的“净空”高度,其立体的艺术造型(海洋生物形态)既与行进中人群的视向多方位对应,又全然无碍于人流的行进与疏导功能。倾泻而下的自然光线,既与向上升腾的造型动态交相辉映,也细致地凸显出艺术形象的肌理和律动之美……作为艺术整体的组成部分,其壁面造型中的“海洋元素”,也充分、节制,并拿捏得恰到好处。

长春地铁2号线兴隆堡站

颁奖词:

深切地解读原混凝土界面可资利用的基础调性,强力地布阵艺术主体与原有基面在视觉层面的对应关系,有机地平衡形色介入的逻辑、方位及走向,着力塑造艺术形象中能唤起公众认知与共鸣的具象细节,成功营造了极寒地区大众共享的温暖场域。对公众关注的形色有较积极的回应,对特定公共空间内艺术介入的路径有较清晰的策略,对地铁站场中造型要素的强度有独特的表达,对同一场景中其他功能设施所赋予的艺术因子,也处理得张驰有度。

上海地铁9号线金吉路站

颁奖词:

由工学属性向文化属性的转换,由消极界面向积极场景的激活,由设施装置向形态分布的演化,由功能逻辑向艺术取向的引导。艺术界面的确定,是基于该空间“最无碍功能。的部分;创作主题的选取,是基于该空间既有的“最客观形态”;色彩系统的实施,是基于“设备与管线”原有的(金属)调性;艺术诉求的规划,与站场本身(有条不紊)的行业特点一脉相承。该创作较好地顺应了时代赋予地铁站场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和价值。

北京地铁7号线珠市口站

颁奖词:

严谨而完整的古建逻辑,清晰而分明的榫卯意象,贴切而细腻的纹样配布,简捷而轻快的材质组合。作为最基本的“最大公约数(形)”——弧形元素兼顾了“隧道”和。廊廓”的共同特征;作为最本质的“营建”材质——素色原木概括地呈现出“构造”和“传统”的相关调性。由“木构”围合而成的细密肌理表面,暗合着有关土地、中和、丰厚及礼让等中庸之道,其趋于“土黄”的色层,则体现了有别于西洋色彩体系的中式混色法则。

广东时代美术馆“有轨艺术”项目颁奖词:

以电车车厢为载体,以电车移动来计时,以车窗景色为背景,以多媒体信号为渠道……这样构成的“聚集+移动”的行为,呈现出高辨识度的公共艺术特征。无论是以无形的“声音。为介质,或以同样无形的“气味”来更新介质;无论是以有形的“商标”集成形象,或以同样有形的“眺望”来扩展形象,基于轨道交通的“公共艺术”行为,都以其探索、发现、随机、共创的路径,显示出其行进、参与、教育、互动的多元触点和多维爆点。艺术主题的计划性,艺术策略的多元性,艺术参与者的大众性,艺术效应的传播性等,共同形成该项目的独特艺术魅力。

上海地铁11号线迪士尼站

颁奖词:

色彩明度的整体把控——中、高明度的确定和系统配置;色彩色相与“主流卡通角色”的匹配——色环60度间隔色的均衡并列;色彩质地的策略性选择——萤光、睹喱以及显色光效等;造型要素的同一律——方形或矩形的转角处均呈圆弧,以呈现萌化轻盈的“泡泡状”单元形;造型尺度的同一律——无论斜排还是直排,并置的单元形均呈“似无规律”的大小渐变。高明度的色光,高彩度的色相,洁净的界面,流畅的转折,这些积零为整的公共艺术“斑点”,与鲜活夺目且灵动多姿的迪士尼角色(雕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三、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

颁奖词: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地铁轨道交通发展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要选择,更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地铁公共空间已经由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的功能空间,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的奖项设置中,组委会充分考虑了公众与地铁的密切联系,除设置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的专业奖项外,还设置了由公众票选的“最受公众欢迎奖”。投票截止后,经组委会统计,共有798747票。反映了公众对本届评选活动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

按照票选结果排名,获得“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最受公众欢迎奖”前六名的是:

猜你喜欢
车站空间艺术
车站一角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时空守护者之车站遇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地铁车站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