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内镜奠基人
----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亚卓教授

2019-02-11 21:12朱海波,王莹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内镜神经

[编者按] 多年担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的他,从1998年开始,近20年的时间,他带领团队克服了传统观念的巨大阻力,从传统技术改进、新技术研发到内镜相关器械和仪器的改造更新,在大量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特色,最终把神经内镜技术推广到全国。

1 刀尖上的艺术家,细腻而胆大

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说,做手术就犹如创作一件艺术品,而在大脑这个遍布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地方进行手术操作,更是对医生技术的顶级考验。就像在大米粒上刻诗一样,在大脑神经上精雕细琢,就是张亚卓医生每天要面对的工作。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脑肿瘤,尤其当脊索瘤侵袭到海绵窦时,对于外科医生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种脊索瘤位于颅底中央,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压迫脑干和丘脑下部。如果把头颅看做一个篮球,肿瘤就在充气口到球底那条直线的正中位置。面对这种“深不可测”的病灶部位,如果开颅切除的话,不但时间长,患者花费多,最重要的是不一定能顺利切除肿瘤。张亚卓医生选择了经鼻内镜入路进行手术,这也是他近20年来最被称道的手术创见。这种特殊的入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复杂垂体腺瘤以及脊索瘤获得了微创、安全和高质量的手术切除。

“内镜开道,经鼻入路。”八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看实际的操作却能把人惊出一身冷汗。术者和助手要手执内镜,同时要将几个手术器械经微小鼻腔或口腔送入病变区域,器械要在如蜘蛛网般的颅底神经血管通道中穿梭,一旦碰到重要的神经或者是血管,都可能造成患者残疾、瘫痪甚至死亡。

张亚卓医生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脊索瘤手术例数全世界最多,手术质量也最好,能够用内镜在最小的创伤下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相关文章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部分以往需要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和颅底脑膜瘤通过逐步探索,目前也可以通过经鼻扩大入路获得满意的手术切除。尤其是颅咽管瘤,使用内镜经鼻手术切除,术中可以直视分离,术后反应更轻微,内镜经鼻的优势逐渐显现。总而言之,过去认为很复杂的脑肿瘤在内镜技术下治疗简单化,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很快,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些常规垂体腺瘤24 h就出院,1周之内就能返回工作岗位),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2 缘定神经外科,四十年来不忘初衷

1975年作为知青下乡时,张亚卓随身带了许多文化书籍,忙里偷闲会翻上几页,求知不倦。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张亚卓意外地考入了佳木斯医学院,这倒与他最初的梦想:“航天员”有些背道而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大学毕业后,学业出色的张亚卓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当时最艰苦的工作 —— 神经外科。当时,医务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神经外科是诊断难死人,工作累死人,疗效气死人”。凭借着年轻人的理想与热情、医务工作者的科学与严谨,张亚卓医生决心在同样年轻的神经外科领域干一番事业。

20个世纪80年代,在北方的小医院工作的张医生不甘心在小城市碌碌一生,而是踌躇满志地一心想去往大城市深造,在“考研”一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时,张医生就已来到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求师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前辈薛庆澄教授、浦佩玉教授攻读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5年,张亚卓医生终与北京天坛医院结缘,当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正在北京天坛医院精心打磨着世界级水平的神经外科。张医生十分幸运地成为王忠诚院士的第一位博士后。毕业后,他留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和细胞室主任,并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从1998年4月开始,建立全国第一个神经内镜专业组,自此他们开始系统地开展内镜神经外科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这一干就是二十年。从脑积水、颅内蛛网膜囊肿到脑室肿瘤,从垂体腺瘤到斜坡脊索瘤再到颅咽管瘤,张亚卓医生逐步拓展着神经内镜手术的治疗范围,并主编了《内镜神经外科学》等书籍,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神经内镜技术,成为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于张亚卓医生而言,将这项技术发扬光大,才是病人最大的福音。

3 力排众议,坚持自我,做行动上的巨人

“万事开头难”,最初神经内镜这门“新”技术,并不受人待见。想推广这门技术,更是难上加难。最难的,是改变一些神经外科医生对新技术的排斥,改变陈旧的传统观念。

为了向全国神经外科同仁介绍这项技术,张亚卓医生经常牺牲周末时间,穿梭在全国各大神经外科会议中。作为发言者,他经常被安排在下午最后一场发言,那个时间点接近晚餐时间,不会有太多听众。尽管这样,张医生仍精心准备发言内容,熬夜改稿,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如此做就是为了能够毫无保留地准确的将这门技术分享给大家。曾经有大夫因为不相信内镜技术而不愿意做这类手术,张医生就一次次地带着他们上手术,手把手地教,闲时就给他们“洗脑”。经过一段时间的“头脑冲击”之后,他们看到手术的成功率很高,手术质量很好,内镜技术确实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小的伤害,从而逐渐接受了这项新技术,开始跟着张亚卓医生 “闯天下”。

“神经外科已经全面进入微创神经外科时代,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使许多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方式发生变革,使一些疾病的治疗由不可能变为可能,治疗过程由复杂变得简单。同时,神经外科医生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条探索的路上,关山阻隔,荆棘满途, 然而,张亚卓医生一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张亚卓医生近10年所做的4 000多例手术中,有2 900多例是用神经内镜技术完成的。从裸眼下切除肿瘤,到使用显微镜手术,再到神经内镜技术异军突起,中国的神经外科技术从落后于国际水平,已发展到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跃上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张亚卓医生来说,类似的手术数不胜数,但每次手术前,他的心里依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丰富的经验带来的是不畏惧,而充分的准备才是成功的保障。近几年来,神经内镜基本设备以及仪器的快速更新使神经内镜技术完成更复杂、更精细的手术成为可能。“软硬兼施”,让神经内镜基本技术一步步在全国基层医院落地生根。

4 仁心仁术,记忆力超群的“心理学家”

作为王忠诚院士的第一位博士后,张亚卓医生时刻谨记恩师的教诲:“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每周,张医生有两次查房的时间,一般不到早上8点,他就已经来到了病房。除了普通和特需病房之外,ICU病房也是重要的一站。这里一般收治着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几天前刚做完巨大下斜坡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但见到张医生后马上伸出了手。

张医生立马露出了微笑。“来,咱们握握手!嗯,你手挺有劲儿啊。”略带东北味儿的话既亲切又温暖,他紧紧握住张女士的手,又说,“是不是挺想出去的?没事儿,我给你家人带个话!”

随后,他交代旁边的医生拿了一个大的纸张,又递上一支笔。张女士眼里泪光闪烁,写下:“想早日与家人团聚”。“放心吧,我一定给你的家人带到,好好养病,再过几天就能出去了。”张医生依旧微笑着,小心地把纸张拿到手里,另一只手拍了拍张女士的手。在病房外,他边说着病情,边亲自把纸张交给了张女士的家人。在家属的连声感谢里,张医生挥了挥手,快步赶去上手术。

在他看来,患者需要这样的心理疏导,宣泄出负面情绪,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如果说心理疏导是 “自选动作”,那张医生的“标准动作”就是熟悉每一个患者,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有位患者,手术12年后又拿着片子来就诊,刚说了自己的名字,张亚卓医生就问了一句:“你的孩子是不是快上初中了?”12年前,这位患者到北京天坛医院就诊后发现得了垂体腺瘤并伴有不孕,由张医生给她做了经鼻入路的肿瘤切除手术后,恢复很好。术后没多久她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如今,儿子已经11岁了。“张所长每天接触的患者那么多,我没想到他对我还印象这么深,毕竟我做手术已经这么长时间了。非常感谢他!”这位患者说。

“我们会对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打电话问问患者情况。每次患者来复查,我都会让他们去研究所留一下影像资料及病例资料,以备我们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张亚卓医生说,他对患者的了解一方面是自己脑子能记住,另一方面是依靠研究所成熟的信息数据化平台。

5 严于律己,严于待人

张亚卓教授的学生都有点儿怕他。“做还是没做!不要说大概、可能,我要肯定答案,做学问要严谨,说话更要严谨”在一次早查房中,张教授问到一位患者是否曾经做过眼科检查,该患者的主管大夫含糊其辞,遭到了张亚卓的严厉批评。言辞确凿是张亚卓教授对学生汇报工作的首要要求。

张教授是个面冷心热的人,但也会私下与学生开玩笑。为了加快课题进度,张亚卓教授的两位硕士研究生大年初二就自觉返回研究所做实验,张教授知道后,将学生叫到办公室笑着说:“谁让你们来这么早了?你们父母不会怨我吧,要不我给你们父母写封信解释一下”,两位学生连忙挥手说“不用,不用。”张教授怕两位学生太辛苦,过年期间食堂不开门,他每天都给学生订饭,菜品不重样。学生们感叹道:张老师就像家人一样温暖。

做学问要认真,前提是做人要规矩。这是张亚卓教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言有所诫”被学生贴到墙上,当作自己的做人准则。”他的学生赵澎说,看到好的文章,张亚卓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平日里,老师会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偶尔他说一下优点,学生们都有些不习惯。

在博士赵斯达心里,张亚卓教授是个大度包容的人,在生活方面会替她想到很多事:比如刚来了北京有没有地方住,怎么处理学业和生活的关系……老师都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已经毕业7年的谢微嫣也认为老师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在生活上他不会管太细,但会给我方向上的点拨,给我提一些意见。一点儿都没有长辈的架子。”

对于未来,张亚卓医生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内镜神经外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他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愿望:希望未来人工智能与神经内镜技术达到融合,使得新一代的机器人内镜技术成为可能 —— 因为导航机器人定位精确,操作无误差,术中实时进行脑漂移纠正,使得手术准确性精确到毫米,它完全可以取代人工手扶内镜的工作,靠听从术者的操作指令自动调节视野,使远距离遥控手术更加精确和完美,从而可将手术合并症降到最低。

沿途荆棘而心之所向,张亚卓,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在攀登医学高峰的征途中,他带领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的内镜神经外科团队始终站在神经外科事业发展的最前沿,他们闯过一片又一片生命禁区,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自己认定的路上,张亚卓勇往直前,如同哲学家加缪所言:“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本材料由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朱海波整理自大医生兵器谱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内镜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神经”病友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