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吸引

2019-02-11 06:03刘科范甲乙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科 范甲乙

摘要: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需要采取新的策略和方法,其思路来自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吸引,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个人意识通过另类符号与文化为载体表现为一种与核心价值观既合作又疏离的关系,课堂实践教学正是利用这种道德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必然联系,更好推进高校德育教育这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实践;个人价值观;思政教育;共同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在情感认同和培养践行方面更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随着2018年改版的本科《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列为第四章,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更加凸显,而且对价值观教育策略的认识也进入了新阶段。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个人意识通过另类符號与文化为载体表现为一种与核心价值观既合作又疏离的关系,但在思政教育中对这种合作关系的认识并非已经完成,而挖掘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吸引力仍是有必要的工作。

一、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伦理层面中的定位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吸引力

广义而言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对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否形成有用性和意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价值范畴通常是基于社会伦理的思考而确立起来的。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结构中包含着类别各异的要素,但我们在这里将这些要素至少分为三个层面,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伦理学界通常对底线伦理和终极关怀作为社会道德的两种类型能够达成一致认同。底线伦理指的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义务”(1),也是作人的最基本的道德禁令和社会道德行为原则。终极关怀广义来说是人生观、世界观理论,尤其是人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最根本的思考。然而,就底限伦理和终极关怀这两极而言,还应该存在一种过渡的中间要素。德国学者博恩哈德·祖托尔(Bernhard Sutor)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提出了“共同信念”的概念。他认为,在底线伦理和终极关怀两极之间共同信念是一个处于中间地带的重要的道德要素,“它填补了从底线到终极之间的过分宽阔的道德空间”。(2)他指出在基本的社会道德秩序的基础上,有一种社会观念称作共同信念,它不仅包含了对正义的规范和原则的普遍共识,而且包含了赞同那些良好制度的意志所构成的政治德性。

为什么要提出“共同信念”这一概念?主要因为共同信念不仅仅是为了做出伦理学理论上的填补,而是具有一种在实践上引领的作用。社会成员尽管各自都怀有多元化的独立追求,但总会要求出现一种基本的价值,并从普遍同意和认可的立场上追求它们和保护它们。在现实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共同信念往往以社会核心价值的形式呈现出来,它不仅反映底线伦理的要求,而且体现出对人们共同选择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信念,因此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干瘪的规则与教条,而是鲜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共同信念转变为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政治型态发展的必然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表达了当前我国社会的普遍价值期待。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二十四个字精炼地表达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价值理想。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以往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通常把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融入到不同章节进行讲述,但是在2018年新版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成章,因而在教育和践行过程我们认为应该进行教学思路和方法上的转变。

教学思路的转变基于如下认识,如果说以往的价值观教育是通过课堂收获大学生的认同,那么新形势下的教育和践行应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程度满足了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它对个人建立观念体系的吸引力应该在显性层面得到重视。从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而言,我们应该采取某种策略发掘大学生在价值观需求上的主动性,从而客观评估他们的内在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供需的必然性。我们从大学生的价值心理中总结出一些特点,并将其确立为一种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机制。

二、在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进行课堂社会实践的机制

在思政课教学中通常会采取实践教学的模式,绝大多数高校把实践主要作为课堂以外的实践,认为实践课的主要工作是在参观访问、公益活动和暑期实践等等。当然这样的活动不可否认具有积极意义,但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实践过程很容易被无关的事件分散注意力而偏离了价值聚焦。我们对实践活动做一种广义的理解,不只是将实践理解为走出校园,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实践方式,在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运用一些实践性方法加强思政课的活跃度。

1、具体做法

第一步首先教师在核心价值观历史成因和本质上做初步讲解。提供一种让学生对负面现象进行批判的思路。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在24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选择一个个人体会最深的关键词。操作方式是:给予学生一周时间,让他们通过课余时间观察和参与校园活动,充分利用非课堂的德育资源,提出证据支持自己的选择。第三步课发表观点阐释所选择的核心关键词,同时阐述这一关键词与其它一到两个核心价值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理解的自我心理系统。操作方式:以5人为单位一班40-50人最好,组织学生发言建立观点为主,教师诱导和点评为辅。

2、特点和机制

这类课堂实践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但以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和选择为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动力,从本质上说将师生之间的主被动关系改变为主体间的互动。上述做法利用了学生课余时间,并非大规模的组织实践活动;而回到课堂之后仍然给予学生以主动权,将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个人价值观的平台;通过思考、选择、论证,推动学生思考核心价值观同自身切实体验的关系。这一方法本身能够发挥作用在于如下机制: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认同是价值引导的前提。核心价值观首先侧重于对社会性质、国家制度、法治秩序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制度精神”,“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以立足、借以扩展、得以延续的灵魂,因而是国家意识形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3)而大学生个体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从其本性上就有一种文化身份认同的需求,个人既需要来自历史的文化传统,也需要他在当时当地的群体共识和制度精神的价值认可。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个体利益的认同,是价值引导的基础。共同信念之所以能够化入人心,在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内在一致性。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我的实体性和特殊性的利益包含和保存在把我当做单个的人来对待的他物(这里指的国家)的利益和目的中,因此这个国家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他物”。(4)从这个意义上看,核心价值观被具体个体意志所认可,乃是因其本身能够同个体对自身的利益关注相契合。

第三,核心价值强化个人对“角色期待”的价值认知,这是价值引导的主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角色期待”。从个体自身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需要扮演一些具体且丰富的社会角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中,这种角色要求大致上出现在三个领域: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基本道德要求,比如公共生活、职业领域、家庭生活等。尽管这些道德要求在不同领域有所重合,但是它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构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值引导的前提,利益认同是价值引导的基础,社会支持是价值引导的主推力;整合与吸纳是价值引导的形式

三、课堂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及其吸引力

在当代思潮下,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忽视个人伦理观念与社会伦理分离的现象。认识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效果。从课堂实践的效果而言

第一,课堂实践作为一个平台本身具有稳定的性质,但课堂实践的思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师生关系从单一主体到主体间性,甚至学生主导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转化,课堂实践的机制运用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第二,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思想实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运用合适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从内心个人价值观建立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践策略的运用使得思政课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受到学生欢迎。第三,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学术能力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讨论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意识的契机,让学生快速在模拟社群中自我定位和自我发现。

从核心价值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来看,其一,从社会评价的角度为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德性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导向。核心价值观恰恰反應了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热情和政治信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关于当代社会共同理想的基本提法,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成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共同理想”。从这一点上看,课堂教学在提升个人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上达到了效果。其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培育多元个性和高尚追求。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使得一元统一的价值看起来要求似乎和多元的个人价值选择构成了冲突。事实上,当代文明社会并不是寻求以一种价值观战胜其他的价值观,而是希望能在一种基本的原则之上形成道德共识。这种共识并不限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还能在一个更高的指标上产生心理引导。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课当中就体现这一转变,鉴于历史和现实的要求,以学生的多元价值和个性展示为主,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能宽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需求,又能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统一的协调理念。

总的来说,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想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着力点应在于发现和赞扬大学生个人观念中那些同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的正能量,公正客观地评价青年的价值观,并对他们的消极意识进行消解和治愈。从基础层面而言,强调公平正义的秩序不仅能够保障公民权益,更是让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这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应该形成一种坚实的惯性,从而在基本素质上连结起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发展的高度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一个理想社会的终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这个意义上,应该助推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的相互构建,努力消除一些外在因素引起的疏离感,既能做到个性与主流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能挖掘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积极”因素,通过核心价值观向正义感、爱心、公益力量等方面引导,从而让微观的个人得以沟通宏观的社会文化,从更广阔的维度来发展个人的自由。因而,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个人价值观在道德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必然联系,是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推进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注释:

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16.

陈泽环.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3.

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67.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