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成效

2019-02-12 04:02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西部战略区域

杨 艳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四川 绵阳 62100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经过不同时期的持续探索,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3个阶段。

1 1949~1978年的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1.1 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经济格局。为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工业西渐”的道路前行。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全国工业总产值77%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西北地区,除少数采矿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占国土面积23%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6%。

无论是出于平衡发展的需要还是政治上的公平考虑,施行侧重内地的均衡发展战略都是必要的。况且,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活动,客观上存在着爆发战争的危险,中央做出了建立战略后方的决策,将重要工业设施布局在内陆,不仅可以增强战时的生存能力,还可以为国防提供持续支撑。

1.2 均衡发展战略的作用

在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国家把50%以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大大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沿海与内地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的区域政策目标,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基本框架体系,在较短的时间里为中西部地区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和人才储备。这不仅符合当时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需要,也为之后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西部边疆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2.1 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原因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国家对过去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进行了反思,对经济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均衡发展战略在实施后期出现效率低下、速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的形势判断变得不再紧迫,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需要向外大规模转移产业和资本,而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恰恰具备承接这种国际转移的优势条件。

2.2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作用

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主导思想,强调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人才、资本和区位优势,率先实现东部地区的发展,其后再带动内地发展。这种理念体现在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吸纳了大批西部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三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四是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得以扭转,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

3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随着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既要保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与80年代不同的新特点。首先国家区域政策在继续强调效率目标的同时,开始注意区域公平的目标取向。其次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重点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建立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逐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突出了中西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1997年批准重庆成为直辖市,1998年西部大开发启动。第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99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了新目标。

3.1 “4+4+4”战略

新世纪以来形成的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实施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国土,可简称为“4+4+4”战略。第1个“4”指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域板块,战略重点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第2个“4”指“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四类国家重点援助的区域;第3个“4”指“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国家主体功能区。

3.2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内外、着眼全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十三五”规划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3 十九大部署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从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出发,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全方位、系统化视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总的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挑战。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并充分重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提高空间开发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另外,还要持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等。

猜你喜欢
中西部战略区域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分割区域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区域发展篇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