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诗传 时事之隐寓
——鲁迅《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主旨新探

2019-02-13 06:31江苏李莹
名作欣赏 2019年34期
关键词:芳馨楚辞无题

江苏 李莹

鲁迅一生作品主要为小说、杂文、散文、诗歌,前三者成就卓著。诗歌作品中,旧诗(近体诗)不到60 首,五言绝句、律诗与七言绝句、律诗均有。虽然鲁迅一再说自己的“旧诗”不怎么样,但对于这种“鲁氏幽默自嘲式”的“谦虚”,大凡人们是从未信以为真的,因为他的这些旧诗就明摆在那儿,其思想之深刻、学养之丰厚、用典之自如、境界之高邃,都堪称为旧诗之一流佳作。正如许寿堂所云:“至于旧诗,乃其余事,偶尔为之,不自爱惜,然其意境声调,无不讲究,称心而言,别具风格。”“鲁迅的旧诗都是政治诗。这里没有缠绵悱恻的浅吟低唱,这里也没有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它们多方面地‘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矛盾斗争,那个时代的发展动向,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读鲁迅的旧诗,使人感到如同读他的杂文一样,有着雄辩的论证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而鲁迅旧诗的容量都很大,给人以博厚和深沉的感觉。它们是诗的杂文,杂文的诗。”因此,鲁迅的旧诗,是了解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毛泽东非常喜欢鲁迅的旧诗,直到晚年,他还能熟练背诵不少作品。他还手书了不少鲁迅的旧诗,并且赠送给国际友人。更令人惊叹的是,毛泽东对鲁迅旧诗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如对鲁迅《自嘲》一联的解读就是如此:“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毋庸置疑,鲁迅的旧诗委实是中国史诗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值得珍视与研究。然而,对于《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的主旨问题,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界认为本诗所写者,或为瞿秋白,或为萧三,或为丁玲,或为屈原。笔者认为本诗歌咏的对象就是屈原,由衷赞美屈原的清纯品德、美政理想以及不懈斗争、百世流芳的伟大爱国精神,同时隐含着作者对革命文艺的热烈赞美之情。笔者拟从鲁迅之屈骚情结、本诗之创作背景、本诗之意蕴解读三个方面,对此诗做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解析,以窥其本真之精神内核与艺术风采。

鲁迅之屈骚情结

更重要的是,鲁迅与屈骚深厚的情结还体现在他对屈原及其《楚辞》切实而高度的评价上。在其传世名著《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即专设《屈原及宋玉》一篇,详论屈原与宋玉楚辞的特征及优长之处。他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认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对屈原楚辞“虽取熔经义,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才绝艳,难与并能”的评价是“可谓知言者已”。此外,鲁迅对宋玉的《九辩》评价亦甚高。认为:“《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至于对屈原《离骚》形成之源与影响之流的评述,则更是目光如炬、慧眼独具,认为:“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说之风而恢宏,因荆楚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于后代者也。”

由鲁迅诗文创作实践对屈骚精神的吸收融汇,到对屈骚中肯到位的理论评价,不难看出,鲁迅的屈骚情结是十分亲切而深厚的。

本诗之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3 年11 月27 日载:“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一枝清采妥湘灵……’”土屋文明,日本诗人,《万叶集》研究专家,日本著名文学家,山本初枝的老师。土屋文明与山本初枝师生俩与鲁迅都是好朋友,鲁迅书赠土屋文明《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条幅之前的1933 年10 月,蒋介石经过周密准备,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出动100 万军队,大举进攻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为了配合行动,国民党又在其统治区加紧“文化围剿”,对进步书店肆意进行查封、捣毁,对革命文艺作品大禁、大删,对革命和进步人士残酷绑架、暗杀。鲁迅于1933 年12 月在致郑振铎的信中无比愤恨地写道:“今之文坛,真是一言难尽,有些‘文学家’,作文不能,禁文则绰有余力,而于是乎文网密矣。”(《鲁迅书信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对于当时国共两党内战升级、战火燃烧与文坛沉寂昏暗的国内政治形势,鲁迅是十分担忧的。在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情形下,鲁迅自然想到他一向崇敬仰慕的屈原的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无所畏惧、奋勇向前的斗争精神,于是便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歌颂屈原、感怀时事、鼓舞文艺的气冲霄汉、掷地有声的伟大诗篇《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这无疑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之意蕴解读

在1933 年那种“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题〈呐喊〉》)的“黑云压城城欲摧”“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政治形势下,鲁迅是不可能为瞿秋白、萧三、丁玲几位中的某一位写诗以颂的。尽管这几位都是鲁迅的好友,尤其瞿秋白,他是鲁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书赠瞿秋白条幅)的情同手足的“知己”挚友,但他们的品德才情、人格魅力尚不足以成为文坛大纛而起到鼓舞激励全国人民奋勇杀敌、竭诚救国的重大作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者,其最佳偶像非鲁迅一生景仰的屈原莫属。所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李白的这两句诗正是对屈原辞赋及其所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的最鲜明、最精准的概括。明乎此,我们再来解读《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深厚之意蕴,即便迎刃而解矣。

为便于阐析,兹将鲁迅《无题》旧诗抄录如下:

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一枝清采妥湘灵”,“清采”,“清”,即清新自然;“采”,通“彩”。《孟子·梁惠王上》云:“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所谓“清采”,此指清新而色彩鲜艳之意。“妥”,安也。此为形容词用如动词,即“使……安”之意。“妥湘灵”,即使湘灵心悦慰安之意。“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一枝清采”,字面意思是指一枝清新而色彩鲜艳之花,它足以使爱美的“湘灵”得到精神的愉悦与安慰。而实际上,鲁迅这里巧妙使用了暗喻,将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楚辞创作比作是一枝清新而色彩鲜艳之花,它自然深受楚地人们的喜爱。起首即彰显屈原楚辞所寓含的坚贞节操、斗争意志、求索精神、美政理想、爱国情怀的无比魅力与不朽地位,可见鲁迅对屈原是何等之崇敬与仰慕!劈头一句,力重千钧,具有纲举目张、统领全篇的艺术力量。

“九畹贞风慰独醒”,“九畹”,屈原《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古代的一种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一说是20 亩,一说是30亩。“九”,非为确指,而是形容种植兰花众多。“贞风”,即指坚贞高洁的兰花品格。屈原“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香草“兰”“蕙”,比喻他所培养的振兴楚国的大批人才。“独醒”,《楚辞·渔父》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此“独醒”者,即指屈原。此句意谓,屈原精心培植的具有坚贞高洁品格的大批优秀人才,这是对他最大的希望与最好的安慰。

“无奈终输萧艾密”,“无奈”,即无可奈何之意。“输”,即受到打击、迫害、挫折之意。“萧艾”,屈原《离骚》云:“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朱熹注云:“萧艾,贱草,亦以喻不肖。”实即指奸佞群小党人。“无奈终输萧艾密”一句,在全诗结构上,陡然宕开一笔,由上句的满怀希望、充满热情之势突然跌落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哀怨悲凉之境,这是作者对屈原在君昏臣奸、小人当道的黑暗政治形势下的悲惨遭遇最生动的写照。

“却成迁客播芳馨”,“迁客”,即遭贬斥放逐之人,此指屈原。屈原因遭昏聩楚王之疏远、奸佞党人之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他悲天悯地,行吟泽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最终含愤自沉于汨罗江。“芳馨”,芳香,指芬芳的花草,引申为对优秀诗文作品或崇高美德、伟大精神的赞美之词。屈原《湘夫人》云:“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山鬼》云:“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芳馨”,又可象征为美名与声誉。“播芳馨”,意谓传播美名,百世流芳。清人张大受《慕庐先生还朝》云:“出处古来云变化,芳馨谁播史书中。”此句实即以比兴手法写屈原最终为小人所中伤、昏君所放逐,而迫为“迁客”,直至于沉江献身,但他的光辉诗篇与爱国精神却像香草一样恒播芳香。屈原虽贬犹荣,虽死犹光,如江河行地,日月耀天也!至此,鲁迅将对屈原的赞颂之情推向了顶峰,屈原之形象高大俊伟,千载而下,依然令人仰视,震撼人心!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一诗,既有对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美好品德、崇高精神的称美,又有对屈原“一枝清采”般杰出楚辞才华的羡慕;既有对屈原培育人才、希望兴楚心情的刻画,亦有对屈原为人才变质而哀痛的诉说;既有对昏君佞臣迫害屈原的愤恨之情的抒发,又有对屈原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欣慰之忱的表达。这委实是一首对屈原《离骚》精神内蕴高度隐括的传神之诗传。

通过以上对鲁迅之屈骚情结、本诗之创作背景、本诗之意蕴解读三个方面由外而内的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解析,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就是一首热情歌颂屈原的诗传性质的杰作。如果说鲁迅之屈骚情结是歌咏屈原的天然缘分,本诗之创作背景是歌咏屈原的触发因素,那么,本诗之意蕴解读则是歌咏屈原的客观呈现。

综上所述,全诗以“兰”为线索而贯穿始终。首句写“兰”的“清采”而“妥湘灵”,次句语写“兰”的“贞风”而“慰独醒”,三句写“兰”的精神而敌“萧艾”,结句写“兰”的品格而“播芳馨”,处处见“兰”影,时时闻“兰”香。以兰花颂屈原,极为贴切而鲜明。然而,值得庆贺的是,这是一首借凭吊屈原、歌颂屈原而借古喻今、感时述怀的七绝杰作。表面看来,此诗似乎通篇围绕《离骚》,叙楚事,召楚神,用楚典,述楚物,言楚语,颂屈原,歌《楚辞》,题旨甚明,一目了然。但究其实质,作者完全是凭借屈原其人、其事和其诗,驰骋想象,生发开去,开拓全诗意境,寓意深远。在歌咏屈原的背后,又分明可见称颂革命文艺的印记。因此,全诗可谓句句用典,句句比附,句句寓意,曲径通幽,委婉含蓄,一石双鸟,耐人寻味。由此可见,鲁迅不愧为当代罕与其匹的旧诗创作的英才与妙手!

①鲁迅1934 年10 月13 日《致杨霁云信》云:“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自己记得的也不过那一点,再没有什么了。”1934 年12 月20 日《致杨霁云信》云:“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见倪墨炎:《鲁迅旧诗探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第413 页。

②许寿裳:《〈鲁迅旧体诗集〉跋》,见倪墨炎:《鲁迅旧诗探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第422 页。

③⑤倪墨炎:《鲁迅旧诗探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第7—8 页,第236—239 页。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 年版,第833—834 页。

⑥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9 页,第20—27 页。

⑧⑨李新宇、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创作编7),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年版,第204 页,第227 页。

猜你喜欢
芳馨楚辞无题
秋韵二首
咏桃花
筷子
无题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无题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
诗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