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

2019-02-13 00:22刘健萍贺小红洪居陆申小明周新韩梁雪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囊性源性实性

赵 海,刘健萍,贺小红,洪居陆,申小明,周新韩,梁雪梅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是卵巢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一类,占卵巢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5%~11%[1],多见于绝经过渡期妇女。癌细胞来源于中肾管,但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提示其来源于米勒管[2]。早期患者无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均为盆腔包块就诊时偶然发现,肿瘤恶性程度高,对传统化疗药物不敏感,易复发,预后差[1]。现收集2008—2017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CCC 26例作归纳性分析,以探讨该病的CT、MRI特征性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年龄34~69岁,中位年龄55.4岁。以腹痛、腹胀、盆腔肿块就诊14例(53.8%);以痛经为主要症状者8例(30.8%),查体意外发现4例(15.4%)。患者均行子宫全切并双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实验室检查:26例AFP、CEA、CA19-9均正常,17例血清CA125升高,9例正常。

1.2 仪器与方法 6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 CT和 MRI检查。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i CT成像系统。扫描参数:120 kV,350 mA,层厚5 mm,层距2 mm。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碘佛醇(350 mgI/mL),剂量 1.0~1.5 mL/kg体质量,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流率4.0~5.0 mL/s;所有患者均无碘对比剂应用禁忌证。采用团注跟踪自动触发方式,ROI设置于髂总动脉分叉部上方,阈值120 HU,达到阈值后延迟2 s扫描动脉期,注药后延迟75 s扫描静脉期。MRI检查采用GE 3.0 T Signal EXCITE HD MRI成像系统,扫描序列及参数:轴位 T1WI TR 500~700 ms/TE 10~15 ms、T2WI TR 2 500~3 000 ms/TE 80~85 ms,T2WI STIR TR 3 450 ms/TE 84.3 ms,矢状位 T2WI TR 6 000 ms/TE 127 ms;DWI TR 4 500~5 000 ms/TE 70~75 ms,b值为1 000 s/m2;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射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

1.3 图像分析 由2位高年资医师双盲法阅片,阅片内容包括肿瘤的位置、密度/信号、大小、包膜、囊实性、边缘情况、血供情况、强化程度、腹腔积液、淋巴结转移等。

2 结果

26例中,7例双侧卵巢发病,右侧13例,左侧6例;囊实性肿块19例,实性肿块7例。肿瘤最大径6.9~27.0 cm,中位值13.7 cm。20例肿瘤内实性结节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光滑,与囊性成分分界清楚;6例肿瘤实性成分为分叶状,边界不清。26例中8例伴腹水,4例伴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5例伴腹膜种植转移。

2.1 CT表现 9例行CT检查,囊性成分平扫CT值17.0~31.0 HU,平均25.6 HU;实性成分平扫CT值29.0~47.0 HU,平均 38.3 HU;增强扫描 CT值为59.0~84.0 HU,平均71.0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性强化(图1)。

2.2 MRI表现 20例行MRI扫描,肿瘤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等信号,DWI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像信号减低,ADC值平均0.73×10-3mm2/s;囊性成分7例T1WI呈低信号,13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明显持续性强化,增强扫描TIC呈“快速上升平台型”(图2)。

2.3 手术病理结果 26例均行子宫全切并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肿瘤呈圆形、类圆形,可见包膜,实性成分质韧、质硬,切面灰白、灰黄色;9例伴囊性变、坏死、出血。术中发现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子宫肌瘤11例,子宫内膜癌2例,4例可见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伴邻近腹膜种植转移。

图1 女,63岁,右侧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肿块呈类圆形,囊性为主,实性成分位于边缘,结节状突入 图1a CT平扫实性成分CT值42.0 HU 图1b CT增强扫描延迟期CT值69.0 HU 图2 女,42岁;右侧OCCC,实性成分边界清楚 图2a T2WI呈稍高信号 图2b T1WI呈等信号 图2c DWI呈明显高信号 图2d 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强化明显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OCCC起源于米勒管系统,是卵巢上皮源性肿瘤预后最差的一个类型;其恶性程度高,化疗不敏感,易复发,预后差。多见于绝经过渡期妇女[3],单侧多见,偶见双侧;临床症状不明显,以腹痛、腹胀、盆腔肿块就诊,就诊时间多较晚,本组9例伴子宫内膜异位症(34.6%)。临床上将血清中CA125>35 kU/L作为筛查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本组 17 例(65.4%)CA125升高,9例(34.6%)正常。

OCCC多为单侧发病[4],本研究单侧发病19例(73.1%)。肿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实性成分呈乳头或类圆形块状,边界光滑20例(76.9%),少部分实性成分为分叶状,边界不清 6例(23.1%)[5]。 囊实性 20例(76.9%),实性 6例(23.1%);囊性成分多为单房性,分隔少见。肿瘤最大径6.9~27.0 cm,中位值13.7 cm。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4例(15.4%),腹膜种植转移 5 例(19.2%),与文献[6]报道一致。

3.2 影像学表现

3.2.1 CT表现 本组9例肿瘤囊性成分平扫CT值平均 25.6 HU,囊性成分大部分 CT 值 >20 HU[7];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但边界显示更加清楚,分隔及囊壁强化明显。实性成分平均38.3 HU,表现为密度均匀实性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性强化,实性成分平均71.0 HU,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性强化。

3.2.2 MRI表现 由于瘤内坏死、出血等原因,囊性成分T1WI信号复杂。由于肿瘤实性成分均质、密实,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DWI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符合肿瘤实性成分密实,恶性肿瘤DWI特征表现,ADC值平均 0.73×10-3mm2/s;由于肿瘤内血供丰富,实性成分较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均匀性强化,TIC呈快速上升平台型[8]。

3.3 鉴别诊断 OCCC常需与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生殖源性恶性肿瘤(如卵黄囊瘤等)、性索间质恶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恶性肿瘤相鉴别。浆液性囊腺癌以单房居多,黏液性囊腺癌呈多房性,且各房间的囊液信号强度不一,实性成分常表现为小结节、表面菜花状;易出现淋巴结、腹膜转移,合并大量腹盆腔积液。生殖源性恶性肿瘤中卵黄囊瘤常发生在年轻女性,血清AFP水平升高对诊断意义较大,肿瘤体积较大、质实,内含小囊,无钙化,易周围侵及远处转移,强化不均,多伴腹水[9]。性索间质恶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常伴雌激素升高;多为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实性密度不均匀,内小泡状小囊性,为蜂窝状[10]。

总之,OCCC主要呈囊实性,典型表现为壁上有单个或多发结节的单房性囊肿,囊壁结节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实性成分均质,D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为明显持续均匀性强化,TIC呈快速上升平台型,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与腹膜种植转移均少见。OCCC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猜你喜欢
囊性源性实性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食管癌颈部巨大囊性淋巴结转移1 例报道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