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递嬗

2019-02-13 13:21冯璐
百科知识 2019年1期
关键词:满城八旗伊犁

冯璐

新疆“东扞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修建于此的六座满城是当时新疆地区和平的守护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修筑缘起

满城,又称“满营”,是清军建立在战略要地的以军事目的为主的驻防城,主要容纳八旗驻防官兵及其亲眷。满城实际上就是一座大军营,衙署、营房、盘查哨卡、军械、火药房等军事设施齐全。在满城中,各旗严格遵照八旗的传统制度在自己的固定方位进行屯驻、行军、演习、狩猎和祭祀等活动。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新疆对外接壤意图向中国扩张的沙俄,对内牵动漠南、漠北、青海、西藏等相邻边疆地区的安危,是保卫祖国安全和疆土完整的战略要地。清初,厄鲁特蒙古曾在伊犁地区建立强极一时的准噶尔政权,长期与清廷对峙,成为清前期所面临的重要边疆隐患。经过康熙朝的绥服喀尔喀蒙古、统一青藏高原,雍正朝的平定青海、勘定西北边疆等不懈努力,18世纪中叶,乾隆帝抓住准噶尔内乱的有利时机,将其一举荡平,之后又平定了天山以南的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新疆地区。当时大乱甫定,急需加强驻兵来稳定局势,于是清廷在伊犁、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巴里坤、吐鲁番等战略要地建立满城,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八旗官兵进行驻防。

建城规模

乾隆二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58~1783),清政府在新疆地区一共修建了六座满城:伊犁建有惠远城、惠宁城,巴里坤建会宁城,乌鲁木齐建巩宁城,古城建孚远城,吐鲁番建广安城。

惠远满城

惠远满城常被人们称为“伊犁大城”,是新疆六座满城中最早兴建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由于将军衙署所在地绥定城规模较小,故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伊犁河北又修建了惠远城。

城名相传由乾隆帝亲自选定,“惠远”寓意大清皇帝的恩德惠及远方。城内建筑整齐,每条街上有48条小巷,中心建鼓楼以镇四方,建4条大街直通4座城门。城内主要居住从热河、凉州、庄浪移驻来的满、蒙八旗兵丁,大约有4370名,驻防长官为将军。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于惠远城不足以容纳大幅增加的人口,清政府在城东面的空地上扩建围墙,增加了800多间房屋,使惠远城由原本南北长的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

惠宁满城

惠宁满城在惠远城东北,位于今天的伊宁市巴彦岱镇,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伊犁将军明瑞奉命修建。惠宁城内建直通城门的4条大街,各条街上都设牌楼。城内最高驻防长官领队大臣的衙署坐落于西街,东街及其附近则建有将军行馆和巡检司衙署。城内的官兵房间一如惠遠城的形制规格,主要供从西安移驻来的2200余名满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住。嘉庆十年(1805),将军松绮奉命向西移筑惠宁城,将城墙进行增建,并在西北和西南分别增加了绥成门和协阜门,使其规模仅次于惠远城。

会宁满城

巴里坤南、北、西三面分别与哈密、喀尔喀和乌鲁木齐相接,进可攻、退可守,是清政府驻守新疆的战略要地之一。会宁满城建于巴里坤城东门外半里许,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第二年竣工。会宁城内生活着从西安移驻而来的1000多名满洲八旗官兵及其亲眷,由领队大臣负责统领管辖。

巩宁满城

巩宁满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于今天的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附近。

由于驻军不断增加,安西提督被移驻至乌鲁木齐河东岸的迪化城,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增设主管军政事务的参赞大臣,因此超出了规模狭小的迪化城所能容纳的范围。于是,清政府便在乌鲁木齐河西岸距迪化城西北4千米的洼地筑城,乾隆帝御赐城名“巩宁”。从此,乌鲁木齐就形成两座城,东城为迪化,主要居住汉族工商业者,亦称“汉城”;西城为巩宁,驻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又称“满城”。为区别光绪六年(1880)在迪化城东北角外整修的土城,民间俗称其为“老满城”。

4座城门由乾隆帝亲自命名为“承曦”“轨同”“宜穑”“枢正”,均以满、蒙、维、汉4种文字书写。城内不仅城楼、角楼、炮台、官兵衙署房间、仓库、堆房、官铺一应俱全,还建有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文庙以及举行祭祀活动的社稷坛、先农庙等建筑。据记载,兴建巩宁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与其他新建城池相比大为节省,因此被清政府作为新疆工程的核销标准。

孚远满城

孚远满城是天山北麓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军事城堡。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政府在今奇台县犁烨尖以西地段建城,因靠近古老的唐朝墩(唐北庭都护府下辖四县中的蒲类县的县城,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而被命名为“古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于巴里坤城中的粮食无法满足军队需求,1000余名八旗官兵在领队大臣的率领下移驻巴里坤城西的古城。由于古城的规模太小,无法容纳这么多官兵、家眷,故清廷在古城南端修筑了孚远城。

广安满城

广安满城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新疆六座满城中最晚修建的。城内主要生活来自于乌鲁木齐满营的500多名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家眷,驻防长官为领队大臣。广安城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街道交叉成十字,城中心建有砖木结构的二层鼓楼。领队大臣官府由砖木和土混合建成,位于城北面中间。军事设施主要置于城东南角,城隍庙和娘娘庙分别在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城中有湖南、湖北、宁夏、甘肃、四川等会馆,多位于城西南角。

清代新疆满城中的惠远城、惠宁城、巩宁城都属于独立兴建的新城,因八旗驻防新疆而兴起,政治、军事作用较为突出,与经济、政治、文化兼具的大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清代城市的类型,是清代前中期新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桑嬗变

同治三年(1864)春,巩宁城都统平瑞严刑催逼增征军粮,激起民愤,乌鲁木齐地区的回、汉农民自发组成“团练”,进行武装反清斗争。平瑞派遣提督业布冲额带兵赴南山镇压。业布冲额刚走出巩宁城,就遭到“团练”武装的迎头狙击。起义军将平瑞、业布冲额等清朝官兵包围在巩宁城中长达80余日,直到城内已粮尽草绝,清朝援军仍未到来,平瑞绝望地意识到大势已去,便和其他官吏坐在事先准备好的火药桶上,与都统府一同毁灭于大火之中。平瑞自裁后,城内八旗兵丁开城投降。农民“团练”涌入城中,放火焚毁了清朝在北疆地区的统治中心巩宁城。这场民变还波及到了奇台、木垒各地,导致孚远城亦毁于战火。

同年九月,伊犁地区爆发以维吾尔族和回族为主体的反清起义。起义军以固尔扎城(宁远城)为根据地攻破了惠宁满城,导致惠远城孤立无援,岌岌可危。同治四年(1865)四月八日,起义军集中兵力围攻惠远城。由于惠远城壁垒坚固,起义军久攻不下,转而在惠远城北山东庄子开挖地道,直通到城北来安门之下,最终在第二年正月十九用火药炸毁城墙,攻破了惠远城。伊犁将军明绪自尽,城内军民死伤惨重,清朝在伊犁的统治遭到了沉重打击。

同治十年(1871),沙俄出兵入侵伊犁,绥定、惠宁、宁远等城相继沦陷。沙俄以“代收代守”为名侵占伊犁全境,并将伊犁划归沙俄七河省管辖。为达到永远侵占的目的,沙俄拆毁惠远、惠宁、熙春等城庐舍,取建筑材料用于修筑固尔扎城东的金顶寺。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更是在历经兵祸后被河水冲溃。战乱之下,各地满城遭到重创,或毁坏殆尽,或苟延残喘,难以维护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为重构在新疆的军事力量,清廷着手修复被毁满城,恢复满城驻防制度。

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率西征军进疆平叛,首先光复了乌鲁木齐。光绪六年(1880),清廷在乌鲁木齐的迪化城东北重建了巩宁新城,迁迪化城内的八旗官兵及其亲眷于新城内。新城内仍建有4条大街和中心鼓楼,城内西南部主要为住宅区,西门附近设有用于练兵的小校场、火药库等军备建筑。光绪十二年(1886),将迪化城与巩宁新城扩建合并为一座城。

光绪八年(1882),清政府经过多次交涉,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伊犁将军金顺进驻伊犁,奉命在惠远旧城城址北处建惠远新城,历时11年竣工。光绪二十年(1894),伊犁将军长庚率八旗官兵自绥定移驻至此。

惠远新城仿旧城而建,但面积小于旧城,仍筑有四座城门,城门名称不变。城中心建一座鼓楼,有4条大街直通城门,将军衙署、都统署、中军署、参将署分驻东西南北四街。城内不仅各级军官衙署、火药库和粮库一应俱全,还专门为商人修建了40间商铺、饭店等。新城一分为二,南半城主要居住惠远旧城的残余八旗兵丁及眷属,由绥定新移驻至此的八旗官兵及其亲眷则聚居于北半城。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还重修了毁于战火的广安城。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雖极力恢复、重建、新建、合并满城,并采取改革军制等措施以延续其在新疆的军事作用,但仍无法摆脱满城被历史淘汰的命运。1912年,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八旗制度被废除,新疆满城的官兵弃甲归田,出旗为民,满城因彻底失去其军事作用而被废弃。在解放前的几十年中,大部分满城遭到人为破坏,或被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反动军阀大肆扫荡、摧毁,或被出旗为民无以为生的驻防旗人拆墙卖砖,或被附近居民拆城盖房。解放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地的满城城墙多被拆除,满城内的各项设施也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

终清一朝,新疆满城对内肩负着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对外则起到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满城八旗伊犁
满城尽是黄金果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伊犁之旅
丝绸之路与伊犁
一湖山水满城诗
满城花开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