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融合 兼容发展

2019-02-14 16:58乐道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学观帖学碑学

乐道

There are two major school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Tie school of studying calligraphy manuscripts pursues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famous calligraphic works, which tends to be beautiful and elegant. The highest aesthetic standard of this school is to regard it as Scholars Style. However, the Bei school prefers to study the calligraphy carved on stones or steles, an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school. An aesthetic standard 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s created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Bei school,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Stone Style. The fusion of the two schools makes the calligraphy field glow with brilliance and vitality, reveal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帖學书法多追求名家书法的原始面貌,以“笔精墨妙”为美,倾向于遒美、风雅的美学观,“书卷气”成为帖学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而碑学书法取法于铭刻或石刻书法,由于书法形制上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与帖学千差万别的书法风貌,同时也开辟出一种有悖于传统美学观的全新审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金石气”。

晚清的书法界,帖学衰微,碑学兴盛,成为当时书坛中的主流思想。但是在碑学走向繁荣与成熟的同时,物极必反,也开始出现草率、程式化、矫枉过正等流弊。

在那个帖学败落、碑学书法发展至极的时期,碑学书法也显现出种种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有人提出重新认识帖学的主张,而帖学想要重振旗鼓,却不能简单地照搬“二王”。按照事物发展之大道来讲,帖学为正,碑学为反,接下来势必走向合,而不能是简单地回归复辟。所谓“碑帖融合”应该说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而这一重任落在了清末民初的书法家身上。

其中,何绍基是碑学运动中一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是碑帖结合书法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将篆、分笔法引入真、行草的书学观点,并于书法实践中取得成功,标志着碑帖结合的美学观在各个书体中的全面落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沈曾植也是促进碑帖融合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在实践上力行碑帖合流,在书论上也极力倡导南北相通的文学主张。沈曾植认为,若是固守原有的不同书法风格,则审美趣味会变得单调,只有把各种看似对立的因素和谐地融会贯通,才会产生新的审美趣味。这种独到的见解在当时书坛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碑帖融合进一步发展。

碑帖书法的融合让书坛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并且有其独特的特点与魅力。一是南北会通,骨韵共存,北碑书法中所蕴含的阳刚、雄强之“骨感”在南帖书法中有所体现;而南帖书法中的飘逸潇洒、含蓄内敛之“韵”也在北碑中体现,这种融会之下实现了南北书法中蕴含共有的力量感和韵致。二是碑帖兼容,奇趣横生,在保留帖的自由奔放、潇洒飘逸的特点之外,又融入了尖锋入纸、翻笔折锋的用笔方式,兼治碑帖之学,形成独具趣味的审美意象。

碑帖结合这一书学思想可以上溯至明朝末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打破了前代潇洒俊逸的审美标准,而以尚奇求新为宗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碑帖书法的融合。这种碑帖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很多历史因素。当时时局动荡,社会变革,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思潮影响到书法界,使得当时的书法家不甘于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地求变出新。这种带有革新色彩的创作风格引领了一股变革书风的风潮。可以说,碑帖结合的出现与明末变革书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猜你喜欢
美学观帖学碑学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